第258章 爭論不休
考公上岸了?上的大秦的岸! 作者:折耳根不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然。
就算是罵人......
也是高雅的罵;
是引經據典的罵;
是有理有據的罵。
而非是那種低俗直攻下三路的罵法。
反正,主打的就是一個陰陽怪氣。
而且,這也屬於“辯”的途徑之一。
大家一言不合,就很容易陷入這種局麵。
而且還很容易辯出真火來......
——
公子高以前久居於鹹陽宮。
在科舉之後方才得以久居在宮外。
所以他還是第一次見識到這樣的辯論。
故而隻覺得這辯論,和他想象的好像一點都不一樣。
見台上兩人一直僵持不下,應當還能互懟許久。
公子高忍不住看向自家老師陸川:
“老師......當年稷下學宮也是如此辯論的嗎?”
“此次辯論,難道不是探討儒學之未來嗎?”
“怎麽......怎麽變成這樣了?”
陸川聽後則是擺出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公子......昔年百家爭鳴之時,各家罵的可比這還凶!”
“當初各家都是為了天下未來而爭鳴......結果呢?誰也說服不了誰。”
“口說無憑,大家都隻覺得自己是對的。”
“現在不過兩家之言而已。”
“而且公子......你真以為單靠辯論就能說服其他人嗎?”
“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因為別人的三言兩語就轉變各自的思想觀念的。”
“若是輕易被說服,這無疑是對自身堅持的一種否定。”
公子高聽到自家老師的話語後若有所悟的點了點頭,隨即又頗為不解的看向自家老師:
“既然如此......那老師你為何還要參與此次的辯論?”
“仆射為什麽還要舉行此次的辯論呢?”
陸川聽後卻是笑了笑:
“因為為師參與這辯論,便可以指著那群迂腐儒生的鼻子狠狠的罵一頓啊!”
“說不定,為師此番就能罵醒幾個呢!”
“至於仆射是怎麽想的,為師倒是也不清楚了。”
公子高聽到自家老師的話語後,一時間也是不知道說什麽好。
他之所以同意受邀主持此次的辯論。
主要是因為公子高對儒家和法家都有期待。
希望兩家能夠取長補短。
而且仆射淳於越的仙儒學說,也讓公子高十分感興趣。
公子高年紀不大,所以對於各家學說有著包容並濟的心思。而且他對儒家的很多主張,亦是十分認同。
所以他對此事可謂是頗為上心。
隻是他也沒想到原來儒家爭辯......竟然會是這番場景。
和他想象的那是一點都不一樣。
他本來還以為,大家會虛心納諫、取長補短。
然後共同尋找儒學的未來。
公子高想到這,不由得輕聲歎了一口氣:
“哎......如此辯論,又如何能辯出真正的未來呢?”
陸川聽後悠然自得的道:
“公子無需多想。”
“這未來......從來都不是靠嘴巴辯出來的,而是我等用雙手一點一點鑄造出來的。”
“此次辯論,興許是仆射展示自家學說的一種途徑吧。”
陸川年紀終究大了公子高一整圈,看待問題也更為透徹。
儒家沒落,法家興盛。
這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
儒家的儒生們......現在也就嘴巴足夠硬了。
死不承認法家的優點。
麵對現實,他們向來隻會翻來覆去的說一句“禮崩樂壞”。
雖然陸川在法儒兩邊都不怎麽受待見。
但是他對於兩家的優點缺點,都還是看的清楚明了的。
法家也就算了,好歹是真有實力,乃是如今的大秦國策,實實在在的讓大秦一統天下了。
而這群儒家的人呢?
即使如今依然嘴硬認為儒家才是治國良策,仍舊看不上法家。
這樣的儒家儒生自然更讓陸川不喜。
所以他今天聽完叔孫通的話後,當即就上去把叔孫通給噴了一頓。
至於法家?他現在其實還噴不太過......畢竟這噴人,也是要有現實依據來打底。
如此方才能噴的有理有據。
滿口胡言的胡言亂語,是刺痛不了對方的。
比如方才博士叔孫通引經據典指責他的時候,他陸川就絲毫無感。
而陸川用法家能一統天下來諷刺叔孫通儒家不受重用的時候,叔孫通卻隻能顧左右而言他。
這叫什麽?
無端的謾罵就如同微風拂麵,讓人不痛不癢。
隻有真相,才能讓人破防!
麵對儒生,和他們講道理是沒用的......這是儒生最擅長的。
隻有用現實中不容辯駁的事情來打擊他們。
他們方才會沒有招架之力。
——
“未來不是靠嘴巴辯出來的。”公子高聽到自家老師這頗有深意的話語後,輕輕的點了點頭。
雖然老師時常因為理念不合,而與人爭辯,在朝堂上地位也不高。
但是老師的智慧......亦是不容小覷啊,總是能說一些發人深省的話語來。
——
所謂辯論,其實就是意見相左的兩批人互相指責罷了。
公子高在接受了這個現實後,便不再多想。
心情比較淡然的看著台上仍舊進行著激情論戰的兩人。
隨後看向不遠處的淳於越,開始想象著仆射一會兒又會如何辯論。
......
見二人似乎“辯”不下去了,公子高便上台將二人請下去了。
有了之前兩次的前車之鑒......這一次儒家剩下的兩名儒生都沒有火急火燎的上台了。
不然陷入罵戰之中,實在非君子所求。
見儒生沒有主動上台,一眾貴族觀眾都有些小失望。
他們還打算繼續看儒生爭辯呢。
往日的謙謙君子,這辯論起來還真是激情澎湃。
看得他們那叫一個津津有味。
然而這時又走上來了一位貴族:
“諸位,在下乃是廷尉史趙石。”
“石以為當今天下,這儒學已經難堪大用。”
“儒家的諸多弊端,早就被世人所看見。”
“然而一眾儒生卻抱殘守舊,不識天下大勢,實在是可悲。”
“儒學禮法,隻餘下法即可。”
“儒家經典,倒是可以用於稚童的教導啟蒙。”
“但是若是還想用儒家治國,必然會貽笑大方。”
一眾貴族觀眾不由得又來了興趣:
“這人誰啊?”
“這比方才博士陸川還狠啊!”
陸川至少還認為儒家可以和法家相結合......這趙石直接認為儒家完全沒用了。
“你方才沒聽到其剛才所說的嗎?這位是廷尉史啊。”
“而且還是趙氏......”
——
本來不想再起爭執的儒生,聽到後直接是忍不了了。
當即又上去了一個。
“廷尉史所言,當真是荒謬至極!”
“儒家經典,聖人之言!到你嘴中竟然成為無用之學?”
“廷尉史難道忘了爾等法家,亦是從我儒家禮法之中延伸而出的?”
廷尉史趙石聽後,卻是麵容隱含不屑的道:
“聖人之言又如何?”
“當今天下,試問儒學何以治國?”
“儒學無用,憑據有四。”
“過於理想,不切實際,此其一。”
“儒家倡導的仁愛、禮節、忠誠等道德觀念過於理想化,完全就不切合實際。”
“人性本惡,人們不會自發地遵守這些道德規範,因此需要法律來強製執行。”
“無視法治,隻求德治,此其二。”
“儒家企圖依賴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忽視了法治的重要性,此其二也。”
“隻有明確的法律和嚴格的懲罰,方才能確保國家的秩序和效率,國家才能有序運轉。”
“隻重私德,忽視國家,此其三。”
“儒家強調個人修養和私德,而忽視了國家整體的利益。個人應該服從於國家的法律和製度,做到以國家為先,個人為後,天下方能太平。”
“不合時宜,借古諷今,此其四。”
“一心堅守千年前的古老禮製和傳統,卻完全不看如今的天下是否適合。”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唯有根據實際情況來製定法律,方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
“爾等不睜眼看看天下,隻知從儒家經典尋求治世之法。如此行事,焉能長久?”
儒生聽完之後,一時間都有些麵紅耳赤。
這廷尉史,也太能歪曲事實了吧!怎麽能如此貶低儒家?
當即開口反駁:
“廷尉史當真是斷章取義!”
“我儒家綿延數百年,自從創立以來,可從未斷絕。”
“仁愛、禮節、忠誠等道德過於理想?難道廷尉史你對陛下不忠嗎?”
“難道廷尉史你難道隻是因為律法,所以才忠於陛下的嗎?”
“這法家本身就是從我儒家禮法之中延伸而出,何談我儒家不重視禮法?”
“隻不過儒家主張道德教化為主,禮法為末而已!”
“我等儒生,重視私德是沒錯,但是何曾忽略過國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
“重視私德,同樣也是重視國家。”
“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怎麽到廷尉史口中,卻變成隻顧自身而無視國家了?”
“而且我儒家哪裏沒有改變過?”
“不同的時期,儒家亦有不同的治世之法。”
“昔年孟夫子亦為完善儒學做出了諸多貢獻,儒家也因此得以成為顯學。”
“聖人所言的大同之治和小康之治,我等向往這樣的盛世難道也是錯誤的嗎?”
“難道因為理想太遙遠甚至不切實際,我們就不能追求理想了嗎?”
“人生在世隻知律法而不知道德,與禽獸何異?”
“而且,廷尉史你又如何能肯定人性本惡?”
“我等心中所存在的仁愛良善,難道全部都是虛假的?”
一部分貴族聽後,也是不由得微微點頭。
雖然他們主要是來看樂子的......
但是細細想來,又覺得這位儒生說的倒是確實沒錯。
追求盛世,人之常情。
如果真按照廷尉史的說法來行事......日後大家不都得變得沒有感情了嗎?
就連忠君愛國,也是因為律法管控的話。這樣活著,又還有什麽意思呢?
淳於越亦是看了看那名儒生,輕輕的點了點頭。
雖然如今絕大多數儒生反對自己,但是他們的思想其實還是不錯的。
至少追求盛世這方麵,大家的目的是一樣的。
廷尉史趙石聽完儒生的反駁之言,絲毫不惱,而是一臉淡然的道:
“知律法而不知道德,禽獸何異?”
“嗬嗬......知道德而不知律法,性命不存!”
“今秦地數千裏,百姓數千萬。”
“道德教化,見效何等緩慢!可管得了這數千萬百姓?”
“若是國家不安,陷入戰亂,百姓又如何生存?”
“到時候,怕是連禽獸都當不了了。”
“爾等大可以去問問天下百姓。”
“他們是想做一個朝不保夕的“君子”。”
“還是想做一個衣食無憂的“禽獸”!”
這話聽得在場的貴族不由得麵麵相覷。
這廷尉史......當真是。
竟然把話挑得如此明白......
說這種大實話,不是傷人的心嗎。
儒生聽後卻是惱怒不已:
“在廷尉史眼中,隻有做禽獸方能衣食無憂嗎?”
“難道就不能做衣食無憂的君子?”
“難道此二者就不能共存嗎?”
“我儒家所追求的,乃是大同盛世。”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富足,安居樂業。”
“法家卻隻追求人人如牲畜一般活著。”
“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廷尉史趙石卻是輕笑一聲,朗聲道:
“君子?爾等自然可以做君子。”
“但......無規矩不成方圓。”
“若人人都如諸位一般空談道德,那國家將會變成怎樣一副混亂景象?”
“律法雖嚴苛,但它能確保公平正義,同樣能讓百姓安居樂業。”
“爾等所謂的道德,其標準又在哪裏?”
“不過是前人隨口言說所立下的規矩罷了。”
“同樣的修修改改,增加刪減。”
“與我法家的律法,有什麽不同?”
“甚至還遠不如法家律法實用。”
“爾等妄圖單純靠自身的品德修養來約束天下眾人!”
“這樣的仁義道德,如何能夠長久?”
“這樣的儒家......又如何能治理的了天下?”
就算是罵人......
也是高雅的罵;
是引經據典的罵;
是有理有據的罵。
而非是那種低俗直攻下三路的罵法。
反正,主打的就是一個陰陽怪氣。
而且,這也屬於“辯”的途徑之一。
大家一言不合,就很容易陷入這種局麵。
而且還很容易辯出真火來......
——
公子高以前久居於鹹陽宮。
在科舉之後方才得以久居在宮外。
所以他還是第一次見識到這樣的辯論。
故而隻覺得這辯論,和他想象的好像一點都不一樣。
見台上兩人一直僵持不下,應當還能互懟許久。
公子高忍不住看向自家老師陸川:
“老師......當年稷下學宮也是如此辯論的嗎?”
“此次辯論,難道不是探討儒學之未來嗎?”
“怎麽......怎麽變成這樣了?”
陸川聽後則是擺出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公子......昔年百家爭鳴之時,各家罵的可比這還凶!”
“當初各家都是為了天下未來而爭鳴......結果呢?誰也說服不了誰。”
“口說無憑,大家都隻覺得自己是對的。”
“現在不過兩家之言而已。”
“而且公子......你真以為單靠辯論就能說服其他人嗎?”
“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因為別人的三言兩語就轉變各自的思想觀念的。”
“若是輕易被說服,這無疑是對自身堅持的一種否定。”
公子高聽到自家老師的話語後若有所悟的點了點頭,隨即又頗為不解的看向自家老師:
“既然如此......那老師你為何還要參與此次的辯論?”
“仆射為什麽還要舉行此次的辯論呢?”
陸川聽後卻是笑了笑:
“因為為師參與這辯論,便可以指著那群迂腐儒生的鼻子狠狠的罵一頓啊!”
“說不定,為師此番就能罵醒幾個呢!”
“至於仆射是怎麽想的,為師倒是也不清楚了。”
公子高聽到自家老師的話語後,一時間也是不知道說什麽好。
他之所以同意受邀主持此次的辯論。
主要是因為公子高對儒家和法家都有期待。
希望兩家能夠取長補短。
而且仆射淳於越的仙儒學說,也讓公子高十分感興趣。
公子高年紀不大,所以對於各家學說有著包容並濟的心思。而且他對儒家的很多主張,亦是十分認同。
所以他對此事可謂是頗為上心。
隻是他也沒想到原來儒家爭辯......竟然會是這番場景。
和他想象的那是一點都不一樣。
他本來還以為,大家會虛心納諫、取長補短。
然後共同尋找儒學的未來。
公子高想到這,不由得輕聲歎了一口氣:
“哎......如此辯論,又如何能辯出真正的未來呢?”
陸川聽後悠然自得的道:
“公子無需多想。”
“這未來......從來都不是靠嘴巴辯出來的,而是我等用雙手一點一點鑄造出來的。”
“此次辯論,興許是仆射展示自家學說的一種途徑吧。”
陸川年紀終究大了公子高一整圈,看待問題也更為透徹。
儒家沒落,法家興盛。
這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
儒家的儒生們......現在也就嘴巴足夠硬了。
死不承認法家的優點。
麵對現實,他們向來隻會翻來覆去的說一句“禮崩樂壞”。
雖然陸川在法儒兩邊都不怎麽受待見。
但是他對於兩家的優點缺點,都還是看的清楚明了的。
法家也就算了,好歹是真有實力,乃是如今的大秦國策,實實在在的讓大秦一統天下了。
而這群儒家的人呢?
即使如今依然嘴硬認為儒家才是治國良策,仍舊看不上法家。
這樣的儒家儒生自然更讓陸川不喜。
所以他今天聽完叔孫通的話後,當即就上去把叔孫通給噴了一頓。
至於法家?他現在其實還噴不太過......畢竟這噴人,也是要有現實依據來打底。
如此方才能噴的有理有據。
滿口胡言的胡言亂語,是刺痛不了對方的。
比如方才博士叔孫通引經據典指責他的時候,他陸川就絲毫無感。
而陸川用法家能一統天下來諷刺叔孫通儒家不受重用的時候,叔孫通卻隻能顧左右而言他。
這叫什麽?
無端的謾罵就如同微風拂麵,讓人不痛不癢。
隻有真相,才能讓人破防!
麵對儒生,和他們講道理是沒用的......這是儒生最擅長的。
隻有用現實中不容辯駁的事情來打擊他們。
他們方才會沒有招架之力。
——
“未來不是靠嘴巴辯出來的。”公子高聽到自家老師這頗有深意的話語後,輕輕的點了點頭。
雖然老師時常因為理念不合,而與人爭辯,在朝堂上地位也不高。
但是老師的智慧......亦是不容小覷啊,總是能說一些發人深省的話語來。
——
所謂辯論,其實就是意見相左的兩批人互相指責罷了。
公子高在接受了這個現實後,便不再多想。
心情比較淡然的看著台上仍舊進行著激情論戰的兩人。
隨後看向不遠處的淳於越,開始想象著仆射一會兒又會如何辯論。
......
見二人似乎“辯”不下去了,公子高便上台將二人請下去了。
有了之前兩次的前車之鑒......這一次儒家剩下的兩名儒生都沒有火急火燎的上台了。
不然陷入罵戰之中,實在非君子所求。
見儒生沒有主動上台,一眾貴族觀眾都有些小失望。
他們還打算繼續看儒生爭辯呢。
往日的謙謙君子,這辯論起來還真是激情澎湃。
看得他們那叫一個津津有味。
然而這時又走上來了一位貴族:
“諸位,在下乃是廷尉史趙石。”
“石以為當今天下,這儒學已經難堪大用。”
“儒家的諸多弊端,早就被世人所看見。”
“然而一眾儒生卻抱殘守舊,不識天下大勢,實在是可悲。”
“儒學禮法,隻餘下法即可。”
“儒家經典,倒是可以用於稚童的教導啟蒙。”
“但是若是還想用儒家治國,必然會貽笑大方。”
一眾貴族觀眾不由得又來了興趣:
“這人誰啊?”
“這比方才博士陸川還狠啊!”
陸川至少還認為儒家可以和法家相結合......這趙石直接認為儒家完全沒用了。
“你方才沒聽到其剛才所說的嗎?這位是廷尉史啊。”
“而且還是趙氏......”
——
本來不想再起爭執的儒生,聽到後直接是忍不了了。
當即又上去了一個。
“廷尉史所言,當真是荒謬至極!”
“儒家經典,聖人之言!到你嘴中竟然成為無用之學?”
“廷尉史難道忘了爾等法家,亦是從我儒家禮法之中延伸而出的?”
廷尉史趙石聽後,卻是麵容隱含不屑的道:
“聖人之言又如何?”
“當今天下,試問儒學何以治國?”
“儒學無用,憑據有四。”
“過於理想,不切實際,此其一。”
“儒家倡導的仁愛、禮節、忠誠等道德觀念過於理想化,完全就不切合實際。”
“人性本惡,人們不會自發地遵守這些道德規範,因此需要法律來強製執行。”
“無視法治,隻求德治,此其二。”
“儒家企圖依賴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忽視了法治的重要性,此其二也。”
“隻有明確的法律和嚴格的懲罰,方才能確保國家的秩序和效率,國家才能有序運轉。”
“隻重私德,忽視國家,此其三。”
“儒家強調個人修養和私德,而忽視了國家整體的利益。個人應該服從於國家的法律和製度,做到以國家為先,個人為後,天下方能太平。”
“不合時宜,借古諷今,此其四。”
“一心堅守千年前的古老禮製和傳統,卻完全不看如今的天下是否適合。”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唯有根據實際情況來製定法律,方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
“爾等不睜眼看看天下,隻知從儒家經典尋求治世之法。如此行事,焉能長久?”
儒生聽完之後,一時間都有些麵紅耳赤。
這廷尉史,也太能歪曲事實了吧!怎麽能如此貶低儒家?
當即開口反駁:
“廷尉史當真是斷章取義!”
“我儒家綿延數百年,自從創立以來,可從未斷絕。”
“仁愛、禮節、忠誠等道德過於理想?難道廷尉史你對陛下不忠嗎?”
“難道廷尉史你難道隻是因為律法,所以才忠於陛下的嗎?”
“這法家本身就是從我儒家禮法之中延伸而出,何談我儒家不重視禮法?”
“隻不過儒家主張道德教化為主,禮法為末而已!”
“我等儒生,重視私德是沒錯,但是何曾忽略過國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
“重視私德,同樣也是重視國家。”
“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怎麽到廷尉史口中,卻變成隻顧自身而無視國家了?”
“而且我儒家哪裏沒有改變過?”
“不同的時期,儒家亦有不同的治世之法。”
“昔年孟夫子亦為完善儒學做出了諸多貢獻,儒家也因此得以成為顯學。”
“聖人所言的大同之治和小康之治,我等向往這樣的盛世難道也是錯誤的嗎?”
“難道因為理想太遙遠甚至不切實際,我們就不能追求理想了嗎?”
“人生在世隻知律法而不知道德,與禽獸何異?”
“而且,廷尉史你又如何能肯定人性本惡?”
“我等心中所存在的仁愛良善,難道全部都是虛假的?”
一部分貴族聽後,也是不由得微微點頭。
雖然他們主要是來看樂子的......
但是細細想來,又覺得這位儒生說的倒是確實沒錯。
追求盛世,人之常情。
如果真按照廷尉史的說法來行事......日後大家不都得變得沒有感情了嗎?
就連忠君愛國,也是因為律法管控的話。這樣活著,又還有什麽意思呢?
淳於越亦是看了看那名儒生,輕輕的點了點頭。
雖然如今絕大多數儒生反對自己,但是他們的思想其實還是不錯的。
至少追求盛世這方麵,大家的目的是一樣的。
廷尉史趙石聽完儒生的反駁之言,絲毫不惱,而是一臉淡然的道:
“知律法而不知道德,禽獸何異?”
“嗬嗬......知道德而不知律法,性命不存!”
“今秦地數千裏,百姓數千萬。”
“道德教化,見效何等緩慢!可管得了這數千萬百姓?”
“若是國家不安,陷入戰亂,百姓又如何生存?”
“到時候,怕是連禽獸都當不了了。”
“爾等大可以去問問天下百姓。”
“他們是想做一個朝不保夕的“君子”。”
“還是想做一個衣食無憂的“禽獸”!”
這話聽得在場的貴族不由得麵麵相覷。
這廷尉史......當真是。
竟然把話挑得如此明白......
說這種大實話,不是傷人的心嗎。
儒生聽後卻是惱怒不已:
“在廷尉史眼中,隻有做禽獸方能衣食無憂嗎?”
“難道就不能做衣食無憂的君子?”
“難道此二者就不能共存嗎?”
“我儒家所追求的,乃是大同盛世。”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富足,安居樂業。”
“法家卻隻追求人人如牲畜一般活著。”
“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廷尉史趙石卻是輕笑一聲,朗聲道:
“君子?爾等自然可以做君子。”
“但......無規矩不成方圓。”
“若人人都如諸位一般空談道德,那國家將會變成怎樣一副混亂景象?”
“律法雖嚴苛,但它能確保公平正義,同樣能讓百姓安居樂業。”
“爾等所謂的道德,其標準又在哪裏?”
“不過是前人隨口言說所立下的規矩罷了。”
“同樣的修修改改,增加刪減。”
“與我法家的律法,有什麽不同?”
“甚至還遠不如法家律法實用。”
“爾等妄圖單純靠自身的品德修養來約束天下眾人!”
“這樣的仁義道德,如何能夠長久?”
“這樣的儒家......又如何能治理的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