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露水,下午還是不能下地幹活,他們都來到講經室,聽金有妙繼續講道德經。
金有妙說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裏的意思是說,從一個點變化出千萬的這種功德,都是遵循道的規律的。道這個東西,即有即無,這裏的恍就是瞬間清晰,惚就是不能清晰,故說即有即無。從清晰到不清晰,這其中有象不會消失。從不清晰到清晰,這其中有物可以呈現。
這段話告訴我們,我們平時的見聞覺知的對象消失後,會有像種子一樣的障礙象留在道中,這個種子象也會變成物體清晰起來。
從深遠入昏暗,這其中有最純粹的本質,這個本質甚是真切,它有如同信用一般守誠的功用,或者說,從不讓人失望的功用,當用當有,即用即來。(這裏主要描述了道,性明但不可追尋,明性湛然真常,即用即有的特點)。
從古到今天,它從來沒有消失,可以叫它“不去”,來運作萬物的興衰變化。所以說,我是怎麽知道萬物興衰變化的來龍去脈的呢,就是因為道啊”。
馮妙元聽了,說道“照這麽說,我們的所見,所聽,所嚐都是種子象的障礙,前塵所留。並非物體,聲音,味道就是本存的實相。它們的本質還是清淨明了的妙心道體。包括愛情,嗔怨,恐懼等等都是此種障礙,前塵所留之象,並非實有。實有的唯道是真”。
金有妙說道:“是的,道本自在,恒真覺明,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金有妙繼續說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 曲 則 全 」者 ,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這裏的意思是說,有彎曲才會看到全貌,有扭曲那就有捋直,有坑窪才會有盈滿,遮蔽以前的就能變成新的,擁有太少就會注重得到,擁有太多就會產生困惑。所以,聖人常以清淨心對待天下一切變化。
這段文字是告訴大家,有所執,就會痛苦,都不是好事情,都不可取。要用新的思想概念,時時遮蔽能引起苦難的舊的執念。
所以要常以清淨心對待一切,這裏的抱一,就是安住在產生我的那個根本裏,即道的清淨妙心。
自己不立知見,所以能明了一切,不刻意立是就非,所以能彰顯本質,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告訴人們自己不偏執固有的知和是,以及妄想概念,就能真正明了本質。
不自己誇耀,所以能有功勞,不驕傲自大,所以能長久,這兩句還是從道的層麵說明了,功和久是道本有的德和性,隱語內斂就合乎道了。
這樣的道,正因為不爭,才蘊含萬物,天下就沒有一個東西能爭過它了。古人說的彎曲才能看見全部,委曲才能擁有且保全自己,誠言不虛啊,功成也能全身而退啊”。
聽完金靈問道:“那就是說放棄自己的固有知見,比如仇恨,貪想,自以為是的愛等等,就是合道了”。金有妙繼續說道:“就是這個道理”。
金有妙繼續說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這裏的意思是說,不言教命令,是符合自然道理的,這裏的希言可以多方麵理解,不指手畫腳,不彰顯自我而施加命令,不自己認為合理就說三道四等等。
狂風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長久維持它的狂暴,更何況人呢?所以做事合乎道的人,與道等同,做事遵從德的人,與德等同,做事失道失德的,他就會承擔失道失德的後果。
和道相同的,道也樂於他所得的道,和德相同的,德也會樂與他所得的德,這兩句其實說的是符合道德的人也會樂在其中,失道失德者體會不到的。
失道失德的人,失也會樂於他所承擔的後果,誠信不足的人,就有不相信他的人。這段話是提醒人們做事要符合道德,凡事就有因果,失信就難立身了!切忌命令,質問,反問,說教等等語言方式,這是取禍的道理,不能長久”。
聽完後吳寬餘說道:“這段我能懂了,就是說,說話態度要好,要不然就是取禍的開端”。金有妙說道:“是的,就是這個理”。
金有妙繼續說道:“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 :餘食贅形。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這裏的意思是說,踮起腳跟走路的人會站不穩,跨步前行的人反而走不快,固執己見的人不會明白道,不明就很難接納別人。
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本質,不知道本質就會常被欺騙,自我誇耀的人少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長久,以“道”的觀點看上麵行為就是,多餘的食物和累贅的行為,人啊,動物啊,甚至鬼神啊,都會討厭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
講到這裏,孫果兒說道:“趙剛就是這樣的人,他應該好好學下這個”。
金有妙說道:“我們不以評價別人而障礙自己,和自己沒關係的人事,不聽不想不論,更不嗔不怨,不立任何知見”。
金有妙繼續說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裏的意思是說,有一種東西就像有和無混合而成,渾然一體,他是先天地而有的。它無聲又無形,獨立不受任何東西影響而改變,一直循環運行萬物不知道疲倦,使萬物生生不息,可以說是天地的開始了。也就是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強迫自己用一個字取個名字吧,就叫它“道”。
它的作為無所不包,依此還可以勉強叫它“大”,光大無邊啊就如同逝去,逝去啊如同伸向遙遠,就因為太遠感覺它就在我的身邊。
這段話其實告訴我們,宇宙空間時間實際是一體的道障顯的知見概念,再遠和再大都在我們自己本自在的妙心道體是一。 也就是,我們自己和廣大都是同一個道,其實也不分彼此,所以說,道很大,天很大,地很大,人亦很大,所以空間區域有四個大,人也是其中的一個。
人依地而成,地依天而成,天依道而成,道本自存在,這段話主要說的是世界相成的次序,道本自在,而後有天,後有地,後有人”。
聽到這裏,馮妙元說道:“我們每一個生命原來就是那個整體的道,因障礙了不同的種子象,就變成了現在種種差別。這麽說的話,我就是萬物,萬物就是我,因障礙的種種變化,我的生命就會以各種形態輪轉不息”。金有妙說道:“就是這個道理”。講完這段,他們就各自散去了,金靈金朵馮妙元他們又去放驢了。
話說這天下午,因為有露水,唐貴沒有去拔扁豆,金鳳也去放驢了。唐貴就來到趙老二的窯坊,打算買一個盤子碟子啥的。
趙老二的窯坊在金山上葫蘆寨下坡的溝沿上,溝裏草長的肥美,金鳳就在這裏放驢。
唐貴買了東西出來,繞過窯門無意間看見溝裏有兩個人。一個正是金鳳,一個是吳寬良。他們貼的很近,在說著一些話,太遠也聽不清楚在說什麽。唐貴心裏雖然不是滋味,也不能讓人不說話吧,也就回去了。
金有妙說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裏的意思是說,從一個點變化出千萬的這種功德,都是遵循道的規律的。道這個東西,即有即無,這裏的恍就是瞬間清晰,惚就是不能清晰,故說即有即無。從清晰到不清晰,這其中有象不會消失。從不清晰到清晰,這其中有物可以呈現。
這段話告訴我們,我們平時的見聞覺知的對象消失後,會有像種子一樣的障礙象留在道中,這個種子象也會變成物體清晰起來。
從深遠入昏暗,這其中有最純粹的本質,這個本質甚是真切,它有如同信用一般守誠的功用,或者說,從不讓人失望的功用,當用當有,即用即來。(這裏主要描述了道,性明但不可追尋,明性湛然真常,即用即有的特點)。
從古到今天,它從來沒有消失,可以叫它“不去”,來運作萬物的興衰變化。所以說,我是怎麽知道萬物興衰變化的來龍去脈的呢,就是因為道啊”。
馮妙元聽了,說道“照這麽說,我們的所見,所聽,所嚐都是種子象的障礙,前塵所留。並非物體,聲音,味道就是本存的實相。它們的本質還是清淨明了的妙心道體。包括愛情,嗔怨,恐懼等等都是此種障礙,前塵所留之象,並非實有。實有的唯道是真”。
金有妙說道:“是的,道本自在,恒真覺明,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金有妙繼續說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 曲 則 全 」者 ,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這裏的意思是說,有彎曲才會看到全貌,有扭曲那就有捋直,有坑窪才會有盈滿,遮蔽以前的就能變成新的,擁有太少就會注重得到,擁有太多就會產生困惑。所以,聖人常以清淨心對待天下一切變化。
這段文字是告訴大家,有所執,就會痛苦,都不是好事情,都不可取。要用新的思想概念,時時遮蔽能引起苦難的舊的執念。
所以要常以清淨心對待一切,這裏的抱一,就是安住在產生我的那個根本裏,即道的清淨妙心。
自己不立知見,所以能明了一切,不刻意立是就非,所以能彰顯本質,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告訴人們自己不偏執固有的知和是,以及妄想概念,就能真正明了本質。
不自己誇耀,所以能有功勞,不驕傲自大,所以能長久,這兩句還是從道的層麵說明了,功和久是道本有的德和性,隱語內斂就合乎道了。
這樣的道,正因為不爭,才蘊含萬物,天下就沒有一個東西能爭過它了。古人說的彎曲才能看見全部,委曲才能擁有且保全自己,誠言不虛啊,功成也能全身而退啊”。
聽完金靈問道:“那就是說放棄自己的固有知見,比如仇恨,貪想,自以為是的愛等等,就是合道了”。金有妙繼續說道:“就是這個道理”。
金有妙繼續說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這裏的意思是說,不言教命令,是符合自然道理的,這裏的希言可以多方麵理解,不指手畫腳,不彰顯自我而施加命令,不自己認為合理就說三道四等等。
狂風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長久維持它的狂暴,更何況人呢?所以做事合乎道的人,與道等同,做事遵從德的人,與德等同,做事失道失德的,他就會承擔失道失德的後果。
和道相同的,道也樂於他所得的道,和德相同的,德也會樂與他所得的德,這兩句其實說的是符合道德的人也會樂在其中,失道失德者體會不到的。
失道失德的人,失也會樂於他所承擔的後果,誠信不足的人,就有不相信他的人。這段話是提醒人們做事要符合道德,凡事就有因果,失信就難立身了!切忌命令,質問,反問,說教等等語言方式,這是取禍的道理,不能長久”。
聽完後吳寬餘說道:“這段我能懂了,就是說,說話態度要好,要不然就是取禍的開端”。金有妙說道:“是的,就是這個理”。
金有妙繼續說道:“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 :餘食贅形。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這裏的意思是說,踮起腳跟走路的人會站不穩,跨步前行的人反而走不快,固執己見的人不會明白道,不明就很難接納別人。
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本質,不知道本質就會常被欺騙,自我誇耀的人少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長久,以“道”的觀點看上麵行為就是,多餘的食物和累贅的行為,人啊,動物啊,甚至鬼神啊,都會討厭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
講到這裏,孫果兒說道:“趙剛就是這樣的人,他應該好好學下這個”。
金有妙說道:“我們不以評價別人而障礙自己,和自己沒關係的人事,不聽不想不論,更不嗔不怨,不立任何知見”。
金有妙繼續說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裏的意思是說,有一種東西就像有和無混合而成,渾然一體,他是先天地而有的。它無聲又無形,獨立不受任何東西影響而改變,一直循環運行萬物不知道疲倦,使萬物生生不息,可以說是天地的開始了。也就是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強迫自己用一個字取個名字吧,就叫它“道”。
它的作為無所不包,依此還可以勉強叫它“大”,光大無邊啊就如同逝去,逝去啊如同伸向遙遠,就因為太遠感覺它就在我的身邊。
這段話其實告訴我們,宇宙空間時間實際是一體的道障顯的知見概念,再遠和再大都在我們自己本自在的妙心道體是一。 也就是,我們自己和廣大都是同一個道,其實也不分彼此,所以說,道很大,天很大,地很大,人亦很大,所以空間區域有四個大,人也是其中的一個。
人依地而成,地依天而成,天依道而成,道本自存在,這段話主要說的是世界相成的次序,道本自在,而後有天,後有地,後有人”。
聽到這裏,馮妙元說道:“我們每一個生命原來就是那個整體的道,因障礙了不同的種子象,就變成了現在種種差別。這麽說的話,我就是萬物,萬物就是我,因障礙的種種變化,我的生命就會以各種形態輪轉不息”。金有妙說道:“就是這個道理”。講完這段,他們就各自散去了,金靈金朵馮妙元他們又去放驢了。
話說這天下午,因為有露水,唐貴沒有去拔扁豆,金鳳也去放驢了。唐貴就來到趙老二的窯坊,打算買一個盤子碟子啥的。
趙老二的窯坊在金山上葫蘆寨下坡的溝沿上,溝裏草長的肥美,金鳳就在這裏放驢。
唐貴買了東西出來,繞過窯門無意間看見溝裏有兩個人。一個正是金鳳,一個是吳寬良。他們貼的很近,在說著一些話,太遠也聽不清楚在說什麽。唐貴心裏雖然不是滋味,也不能讓人不說話吧,也就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