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遠問道:“師傅,您之前說培養道心要忘掉仁義,忘掉禮樂,忘掉一切學來的知識,弟子對此感到很不解。仁義和禮樂是儒家極力推崇的思想主張,同時也是做人的高尚品德,怎麽能夠忘記呢?人若是不講仁義,不講禮,那又如何能夠悟道成道?我們想要悟道成道,不是先學會如何做人嗎?”
南郭子綦問道:“我且問你們,仁義和禮樂是人固有的本性嗎?仁義和禮樂有沒有使天下走向太平?有沒有使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麵對南郭子綦的提問,眾人霎時都答不上來。
南郭子綦接著道:“老子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由此可知,仁義是大道荒廢後的產物。若是大道沒有荒廢,人根本不需要談論仁義,自然就會仁義,根本不需要談論禮節,自然就會守禮。”
蒙遠感到難以理解,“為什麽大道沒有荒廢,人自然就會仁義和守禮?弟子還是很難明白。”
南郭子綦回答道:“道是萬物的本性,是人獲享平安自由的根本之所在。我們若是連自己的本性都給遺忘了,還可能活得心安嗎?還可能活得自由嗎?”
“人一旦忘失了自己的本性,就會不斷地滋生欲望和恐懼。而欲望和恐懼一旦變多,就會為了自身利益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於是,就有了不仁不義,不願意遵守禮節的人出現。”
“當不仁不義,不願意遵守禮節的人變多,天下便開始走向動蕩。於是,為了使天下恢複原有的秩序,便有了倡導仁義和禮樂的人出現。”
“然而,那些倡導仁義和禮樂的人非但沒有使天下恢複原有的秩序,反而使天下出現了更多虛偽狡詐之人。”
“很多人表麵談仁義,背後卻做出很多不仁不義的事情。”
“很多人表麵看上去守禮,背後卻做出很多傷風敗俗的事情。”
“所以,仁義和禮樂根本無法給天下帶來真正的和平,也無法使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天下真正需要的是道和德,若是沒有道和德,僅僅隻是倡導仁義和禮樂,那麽天下真正和平的那一天就永遠都不會到來。倡導仁義和禮樂就如隔鞋撓癢,根本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個人之所以會變得不仁不義,不願意守禮,在於他內心有過多的欲望和恐懼。而一個人之所以會有那麽多的欲望和恐懼,在於他忘失了自己的真實本性。”
“所以,問題的根源在於人忘失了自己的真實本性。人若是能夠做到與道認同,並安住於道中不再出來,那便隻會感到平安、自由、喜悅,是不會有任何欲望和恐懼的。”
“當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能夠感受到道的平安、自由、喜悅時,就會變得非常溫柔善良,根本就不會有害人之心,他隻想幫助人,隻想把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分享給他人。”
田靈悅問:“道既然這麽完美,為什麽世間那麽少人發現道的奧妙,那麽少人得道?”
南郭子綦回答道:“因為世人的心無法安住於道中。道雖然很簡單,可是人的妄心卻不簡單。人若是無法無視妄心的幹擾,做到一心一意地專注於道,是不可能感受到道的完美的。自老子於函穀關著下《老子》一書後,大道便已經在世間傳開了。然世人雖聞老子所悟之道,卻無法按老子所悟之道去做。”
“老子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老子的這句話便是修道的要旨之所在。我們隻有讓自己的心虛極靜篤,才有可能感受到道。”
“若是我們總是著眼於外物,無法持之以恒地做到虛極靜篤,又焉能見得大道?又焉能了悟大道?又焉能感受到道的完美?”
“我之前也說過了,道雖然很簡單,可是人的妄心卻不簡單。我們的妄心可不會那麽輕易讓我們安住於道中,它一定會想方設法讓我們離開道去追逐外物。”
“而我們一旦去追逐外物,就隻會離道越來越遠。”
“很少人能夠完全無視妄心的幹擾,做到一心一意地專注於道。人總是把得失看得很重,稍微有所失去就像要了自己的命一般。”
“我們要清楚地知道一點:道本無生無死,無善無惡,無得無失。若是我們還把生死看得很重要,還去區分事物的善惡美醜,好壞對錯,還抱有得失心,那是不可能感受到道的完美的。”
“修道就是要將萬緣都給放下,將心中的一切執著都給掃空,如此,自己的心方能融入道中,與道合一。”
“世人無法悟道成道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放不下,心不空,不願意與道認同,僅此而已,沒了。”
“修道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若是自己的心放不下,空不掉,不願意與道認同,是萬萬不可能悟道成道的。”
“那真是太難了!”蒙遠禁不住感慨道:“人生在世,有親人,有朋友,有種種牽掛,豈能說放就放,說空就空?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豈能做得到無情?”
南郭子綦擺了擺手,道:“不不不,放下不是無情,放不下才是真正的無情。人在沒有了悟大道之前,其實都是在自我束縛。人心若是無大道,是不可能活得心安的,人心若是不安,就不會感到自由,人心若是不自由,就不會感到快樂。因此,我們隻有回歸大道,我們才會感到平安、自由、喜樂,也唯有如此,才算是在善待自己。既然是善待自己,又豈能稱之為無情?若是我們不願意回歸大道,我們隻會活得越來越痛苦。哪怕我們掙了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財,也無法獲得真正的平安、自由、喜樂。錢財終究買不來永恒,也無法使自己超脫生死,獲得永生。唯有道才能使我們獲享平安、自由、喜樂,也唯有道才能使我們超脫生死,獲得永生。”
南郭子綦問道:“我且問你們,仁義和禮樂是人固有的本性嗎?仁義和禮樂有沒有使天下走向太平?有沒有使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麵對南郭子綦的提問,眾人霎時都答不上來。
南郭子綦接著道:“老子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由此可知,仁義是大道荒廢後的產物。若是大道沒有荒廢,人根本不需要談論仁義,自然就會仁義,根本不需要談論禮節,自然就會守禮。”
蒙遠感到難以理解,“為什麽大道沒有荒廢,人自然就會仁義和守禮?弟子還是很難明白。”
南郭子綦回答道:“道是萬物的本性,是人獲享平安自由的根本之所在。我們若是連自己的本性都給遺忘了,還可能活得心安嗎?還可能活得自由嗎?”
“人一旦忘失了自己的本性,就會不斷地滋生欲望和恐懼。而欲望和恐懼一旦變多,就會為了自身利益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於是,就有了不仁不義,不願意遵守禮節的人出現。”
“當不仁不義,不願意遵守禮節的人變多,天下便開始走向動蕩。於是,為了使天下恢複原有的秩序,便有了倡導仁義和禮樂的人出現。”
“然而,那些倡導仁義和禮樂的人非但沒有使天下恢複原有的秩序,反而使天下出現了更多虛偽狡詐之人。”
“很多人表麵談仁義,背後卻做出很多不仁不義的事情。”
“很多人表麵看上去守禮,背後卻做出很多傷風敗俗的事情。”
“所以,仁義和禮樂根本無法給天下帶來真正的和平,也無法使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天下真正需要的是道和德,若是沒有道和德,僅僅隻是倡導仁義和禮樂,那麽天下真正和平的那一天就永遠都不會到來。倡導仁義和禮樂就如隔鞋撓癢,根本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個人之所以會變得不仁不義,不願意守禮,在於他內心有過多的欲望和恐懼。而一個人之所以會有那麽多的欲望和恐懼,在於他忘失了自己的真實本性。”
“所以,問題的根源在於人忘失了自己的真實本性。人若是能夠做到與道認同,並安住於道中不再出來,那便隻會感到平安、自由、喜悅,是不會有任何欲望和恐懼的。”
“當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能夠感受到道的平安、自由、喜悅時,就會變得非常溫柔善良,根本就不會有害人之心,他隻想幫助人,隻想把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分享給他人。”
田靈悅問:“道既然這麽完美,為什麽世間那麽少人發現道的奧妙,那麽少人得道?”
南郭子綦回答道:“因為世人的心無法安住於道中。道雖然很簡單,可是人的妄心卻不簡單。人若是無法無視妄心的幹擾,做到一心一意地專注於道,是不可能感受到道的完美的。自老子於函穀關著下《老子》一書後,大道便已經在世間傳開了。然世人雖聞老子所悟之道,卻無法按老子所悟之道去做。”
“老子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老子的這句話便是修道的要旨之所在。我們隻有讓自己的心虛極靜篤,才有可能感受到道。”
“若是我們總是著眼於外物,無法持之以恒地做到虛極靜篤,又焉能見得大道?又焉能了悟大道?又焉能感受到道的完美?”
“我之前也說過了,道雖然很簡單,可是人的妄心卻不簡單。我們的妄心可不會那麽輕易讓我們安住於道中,它一定會想方設法讓我們離開道去追逐外物。”
“而我們一旦去追逐外物,就隻會離道越來越遠。”
“很少人能夠完全無視妄心的幹擾,做到一心一意地專注於道。人總是把得失看得很重,稍微有所失去就像要了自己的命一般。”
“我們要清楚地知道一點:道本無生無死,無善無惡,無得無失。若是我們還把生死看得很重要,還去區分事物的善惡美醜,好壞對錯,還抱有得失心,那是不可能感受到道的完美的。”
“修道就是要將萬緣都給放下,將心中的一切執著都給掃空,如此,自己的心方能融入道中,與道合一。”
“世人無法悟道成道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放不下,心不空,不願意與道認同,僅此而已,沒了。”
“修道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若是自己的心放不下,空不掉,不願意與道認同,是萬萬不可能悟道成道的。”
“那真是太難了!”蒙遠禁不住感慨道:“人生在世,有親人,有朋友,有種種牽掛,豈能說放就放,說空就空?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豈能做得到無情?”
南郭子綦擺了擺手,道:“不不不,放下不是無情,放不下才是真正的無情。人在沒有了悟大道之前,其實都是在自我束縛。人心若是無大道,是不可能活得心安的,人心若是不安,就不會感到自由,人心若是不自由,就不會感到快樂。因此,我們隻有回歸大道,我們才會感到平安、自由、喜樂,也唯有如此,才算是在善待自己。既然是善待自己,又豈能稱之為無情?若是我們不願意回歸大道,我們隻會活得越來越痛苦。哪怕我們掙了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財,也無法獲得真正的平安、自由、喜樂。錢財終究買不來永恒,也無法使自己超脫生死,獲得永生。唯有道才能使我們獲享平安、自由、喜樂,也唯有道才能使我們超脫生死,獲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