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一波未平,數波又起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身為監軍的太監魚朝恩,
為了推卸責任,
拚命尋找理由為自己開脫罪責。
而本就深受皇帝忌憚的郭子儀,自然就成為了頭號背鍋俠。
郭子儀因此被剝奪了兵權,
原本擔任的天下兵馬副元帥兼朔方節度使的職務,被轉交給了李光弼。
然而,麵對這種不公的待遇,
郭子儀並未表現出任何激動或不滿。
他不哭不鬧不喊冤,氣定神閑地宅在長安深居簡出。
逐漸從公眾的視線中淡出,享受起了難得的平靜生活。”
看到這兒,有觀眾忍不住罵道:“糊塗啊!這李亨看起來,也就是糊塗蛋皇帝啊!”
“原本就不是什麽中興之主,若不是郭子儀和李沁幫他撐著,大唐恐怕早就完蛋了。”
“天下未定就自廢武功,未免也太著急了一些吧?”
這時候,蘇治也說道,
“郭子儀被閑置,這讓一些有識之士看不過眼。
於是有朝臣公開上書,替郭子儀打抱不平,
‘天下未平,不宜置郭子儀於散地。’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
李光弼、仆固懷恩等兵敗邙山,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陽。
寶應元年(762年)二月,
朔方諸軍都統李國貞、河東節度使鄧景山相繼被殺,大有與叛軍合流之勢。
自感做的不地道的肅宗,
見形勢直轉之下,
於是趕緊下詔,任郭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
兼興平、定國等軍兵馬副元帥,
進封汾陽郡王,駐守絳州。
郭子儀到達治地後,
以雷霆手段誅殺為首作亂的王元振等幾十人,
各地將領盡皆恐懼,不敢再作亂。”
“寶應元年四月,唐肅宗李亨駕崩,其子李豫繼位,是為唐代宗。
遺憾的是,
作為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
新君李豫並不信任郭子儀。
李豫似乎一點兒也沒吸取到他老爹的教訓,
上位後想的第一件事,
依然還是對付‘功高震主’的郭子儀。
他不僅又奪了老郭的兵權,
還把老郭充任肅宗山陵使,
意思是,讓他去給肅宗修皇陵去了。”
“麵對新君的刁難,郭子儀很無奈,但他終歸還是有政治自覺的。
他知道新君李豫對自己並不是非常了解,
所以也沒做啥過激的事兒,
隻是把肅宗所賜的詔書一千餘件全部呈獻給代宗,
意在讓新君通過這些詔書,更深入地了解他的為人和忠誠。
代宗雖然表示了對郭子儀的信任,
但仍然還是讓他繼續留在工地監理的職位上。”
“此時史朝義仍占據洛陽。
一直等到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
在李光弼的努力下,走投無路的史朝義自殺。
長達近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宣告結束。
大唐上下還沒高興幾天,
盤踞青藏高原的吐蕃大軍,
突然如猛虎下山般侵入大震關,迅速占領了河西、隴右之地,兵鋒直指長安!
任河南府副元帥的李光弼,
因受到大太監魚朝恩、程元振的猜忌,選擇蝸居徐州,不願起兵求援。
河北副元帥仆固懷恩,也因受到李豫的打壓而心懷不滿,對朝廷的危機視而不見。
各地藩鎮也普遍選擇作壁上觀,不願插手。
危急時刻,
舉目四顧,
竟然無人伸出援手,
這回,輪到李豫傻眼了。
李豫隻能學著他爺爺、老爹的樣子,開始跑路了。”
“好在,
在跑路的緊要關頭,他想起了一個人。
於是,經過朝廷多年打壓,
隻剩二十個部曲的老郭又一次扛起長槍,策馬直奔戰場!
這就是政治覺悟啊!
李光弼、仆固懷恩雖說都是老郭帶出來的大將,
但在政治覺悟這一點上,
他們根本就沒學到位,所以他們最後的下場都很淒慘。
而郭子儀卻能安享晚年,全身而退,這就是差距。
再次奔赴戰場的郭子儀,已經快七十歲了。
但他依然扛起了重任,
並再一次挽大唐於既倒,收複長安,
吐蕃軍隊占領京師的時間總共隻有十五日。
郭子儀上書唐代宗,稟告收複長安的詳情,唐代宗任命郭子儀為長安留守。”
“自從唐代宗狼狽東逃,
朝中百官紛紛將責任歸咎於程元振,並對其多次發起彈劾。
在眾人的指責下,程元振非常害怕,於是向代宗建議遷都洛陽以避戰火。
代宗在權衡利弊後,應允了這一提議。
郭子儀聞知後立刻上表代宗,
詳細分析了遷都的利弊,並提出了一係列應對敵軍入侵的策略。
唐代宗在仔細閱讀了郭子儀的奏表後,對侍臣感歎道:
‘郭公,國之棟梁也,朕先前未盡其才,朝廷之失也。’
唐代宗決定撤銷遷都洛陽的決定,並下詔宣布返回長安。
回到長安後,唐代宗親自慰勞了郭子儀,並說道:
‘郭愛卿,吾未能早用汝,致使國家至此。今後當以重任相托,共圖國家之未來。’
最後,唐太宗還賜郭子儀鐵券,並將他的畫像掛在淩煙閣上。“
“但你以為老郭這就功能名就,可以安享太平生活了嗎?
當然不能!
因為老天爺還要繼續考驗郭子儀的政治覺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還沒過幾天安生日子的皇帝,又迎來了一場巨大的驚嚇!
之前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立戰功的大將仆固懷恩,他造反了!
仆固懷恩是鐵勒族人。
安史之亂時,
他跟隨郭子儀、李光弼作戰,屢立戰功。
他還曾與回紇兵一起擊敗過史朝義,
官至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等職。
但因為沒有得到朝堂更多的封賞,
仆固懷恩心中升起了對朝廷的不滿,甚至妄圖反叛。”
“後來,仆固懷恩與朝廷的猜疑逐漸加深,
他的內心開始動搖,最終決定背叛大唐,走上了反叛之路。
他集結軍隊於汾州,
開始寇掠並州、汾州下屬各縣,
將其作為自己的封邑,展示其野心和實力。
廣德二年十月,
仆固懷恩的野心愈發膨脹,
他竟招引吐蕃、回紇、黨項等數十萬部眾南下,
敵寇聲勢浩大,一時間震撼朝野!
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百官皆感到恐慌不安。
皇帝急忙召見郭子儀,問抵禦戎兵之計。
郭子儀說:‘據臣所見,仆固懷恩不能有所作為。’
皇帝問其原因,郭子儀回答道:
‘仆固懷恩雖驍勇善戰,然素失軍心。蓋因其恃功務高,不恤士卒,故軍中將士多不附之。
昔仆固懷恩為臣之偏將,其下士卒多臣舊部,臣之恩信,曾深及彼等。
今臣掌大將之印,彼等必不忍以兵刃相向,是以知其不能為害也。’
聽了郭子儀的分析後,唐太宗這才暫時放下心來。”
為了推卸責任,
拚命尋找理由為自己開脫罪責。
而本就深受皇帝忌憚的郭子儀,自然就成為了頭號背鍋俠。
郭子儀因此被剝奪了兵權,
原本擔任的天下兵馬副元帥兼朔方節度使的職務,被轉交給了李光弼。
然而,麵對這種不公的待遇,
郭子儀並未表現出任何激動或不滿。
他不哭不鬧不喊冤,氣定神閑地宅在長安深居簡出。
逐漸從公眾的視線中淡出,享受起了難得的平靜生活。”
看到這兒,有觀眾忍不住罵道:“糊塗啊!這李亨看起來,也就是糊塗蛋皇帝啊!”
“原本就不是什麽中興之主,若不是郭子儀和李沁幫他撐著,大唐恐怕早就完蛋了。”
“天下未定就自廢武功,未免也太著急了一些吧?”
這時候,蘇治也說道,
“郭子儀被閑置,這讓一些有識之士看不過眼。
於是有朝臣公開上書,替郭子儀打抱不平,
‘天下未平,不宜置郭子儀於散地。’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
李光弼、仆固懷恩等兵敗邙山,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陽。
寶應元年(762年)二月,
朔方諸軍都統李國貞、河東節度使鄧景山相繼被殺,大有與叛軍合流之勢。
自感做的不地道的肅宗,
見形勢直轉之下,
於是趕緊下詔,任郭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
兼興平、定國等軍兵馬副元帥,
進封汾陽郡王,駐守絳州。
郭子儀到達治地後,
以雷霆手段誅殺為首作亂的王元振等幾十人,
各地將領盡皆恐懼,不敢再作亂。”
“寶應元年四月,唐肅宗李亨駕崩,其子李豫繼位,是為唐代宗。
遺憾的是,
作為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
新君李豫並不信任郭子儀。
李豫似乎一點兒也沒吸取到他老爹的教訓,
上位後想的第一件事,
依然還是對付‘功高震主’的郭子儀。
他不僅又奪了老郭的兵權,
還把老郭充任肅宗山陵使,
意思是,讓他去給肅宗修皇陵去了。”
“麵對新君的刁難,郭子儀很無奈,但他終歸還是有政治自覺的。
他知道新君李豫對自己並不是非常了解,
所以也沒做啥過激的事兒,
隻是把肅宗所賜的詔書一千餘件全部呈獻給代宗,
意在讓新君通過這些詔書,更深入地了解他的為人和忠誠。
代宗雖然表示了對郭子儀的信任,
但仍然還是讓他繼續留在工地監理的職位上。”
“此時史朝義仍占據洛陽。
一直等到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
在李光弼的努力下,走投無路的史朝義自殺。
長達近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宣告結束。
大唐上下還沒高興幾天,
盤踞青藏高原的吐蕃大軍,
突然如猛虎下山般侵入大震關,迅速占領了河西、隴右之地,兵鋒直指長安!
任河南府副元帥的李光弼,
因受到大太監魚朝恩、程元振的猜忌,選擇蝸居徐州,不願起兵求援。
河北副元帥仆固懷恩,也因受到李豫的打壓而心懷不滿,對朝廷的危機視而不見。
各地藩鎮也普遍選擇作壁上觀,不願插手。
危急時刻,
舉目四顧,
竟然無人伸出援手,
這回,輪到李豫傻眼了。
李豫隻能學著他爺爺、老爹的樣子,開始跑路了。”
“好在,
在跑路的緊要關頭,他想起了一個人。
於是,經過朝廷多年打壓,
隻剩二十個部曲的老郭又一次扛起長槍,策馬直奔戰場!
這就是政治覺悟啊!
李光弼、仆固懷恩雖說都是老郭帶出來的大將,
但在政治覺悟這一點上,
他們根本就沒學到位,所以他們最後的下場都很淒慘。
而郭子儀卻能安享晚年,全身而退,這就是差距。
再次奔赴戰場的郭子儀,已經快七十歲了。
但他依然扛起了重任,
並再一次挽大唐於既倒,收複長安,
吐蕃軍隊占領京師的時間總共隻有十五日。
郭子儀上書唐代宗,稟告收複長安的詳情,唐代宗任命郭子儀為長安留守。”
“自從唐代宗狼狽東逃,
朝中百官紛紛將責任歸咎於程元振,並對其多次發起彈劾。
在眾人的指責下,程元振非常害怕,於是向代宗建議遷都洛陽以避戰火。
代宗在權衡利弊後,應允了這一提議。
郭子儀聞知後立刻上表代宗,
詳細分析了遷都的利弊,並提出了一係列應對敵軍入侵的策略。
唐代宗在仔細閱讀了郭子儀的奏表後,對侍臣感歎道:
‘郭公,國之棟梁也,朕先前未盡其才,朝廷之失也。’
唐代宗決定撤銷遷都洛陽的決定,並下詔宣布返回長安。
回到長安後,唐代宗親自慰勞了郭子儀,並說道:
‘郭愛卿,吾未能早用汝,致使國家至此。今後當以重任相托,共圖國家之未來。’
最後,唐太宗還賜郭子儀鐵券,並將他的畫像掛在淩煙閣上。“
“但你以為老郭這就功能名就,可以安享太平生活了嗎?
當然不能!
因為老天爺還要繼續考驗郭子儀的政治覺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還沒過幾天安生日子的皇帝,又迎來了一場巨大的驚嚇!
之前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立戰功的大將仆固懷恩,他造反了!
仆固懷恩是鐵勒族人。
安史之亂時,
他跟隨郭子儀、李光弼作戰,屢立戰功。
他還曾與回紇兵一起擊敗過史朝義,
官至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等職。
但因為沒有得到朝堂更多的封賞,
仆固懷恩心中升起了對朝廷的不滿,甚至妄圖反叛。”
“後來,仆固懷恩與朝廷的猜疑逐漸加深,
他的內心開始動搖,最終決定背叛大唐,走上了反叛之路。
他集結軍隊於汾州,
開始寇掠並州、汾州下屬各縣,
將其作為自己的封邑,展示其野心和實力。
廣德二年十月,
仆固懷恩的野心愈發膨脹,
他竟招引吐蕃、回紇、黨項等數十萬部眾南下,
敵寇聲勢浩大,一時間震撼朝野!
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百官皆感到恐慌不安。
皇帝急忙召見郭子儀,問抵禦戎兵之計。
郭子儀說:‘據臣所見,仆固懷恩不能有所作為。’
皇帝問其原因,郭子儀回答道:
‘仆固懷恩雖驍勇善戰,然素失軍心。蓋因其恃功務高,不恤士卒,故軍中將士多不附之。
昔仆固懷恩為臣之偏將,其下士卒多臣舊部,臣之恩信,曾深及彼等。
今臣掌大將之印,彼等必不忍以兵刃相向,是以知其不能為害也。’
聽了郭子儀的分析後,唐太宗這才暫時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