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儲一事,向來都是朝廷中的禁忌話題。


    大臣們普遍對此避而不談,生怕觸及龍顏,讓自己倒黴。


    曾經有個大臣名叫馮拯,


    他就不信邪的上疏請立皇儲。


    結果他很快就被太宗貶謫至嶺南,此事也使得朝野上下更加噤若寒蟬,無人再敢輕易提及此事。”


    “寇凖從青州被召喚還朝。


    他入宮拜見太宗,


    太宗當時正患足疾,行動不便,但仍堅持讓寇凖查看自己的傷情。


    但緊接著,太宗便迫不及待地向他問起了立皇太子之事。


    寇凖其實早已猜到太宗召見他的目的,


    而對於立儲一事,他其實也早已成竹在胸。


    不過寇凖並沒有第一時間回答太宗的問題,而是先向太宗闡述了自己的立場和觀點。


    他告訴太宗:‘擇天下之主,非後妃、宦官所得與議,亦非近習之臣所可謀及。當求萬民之望,以定儲嗣之選。’


    太宗對寇凖的回答非常滿意,


    不久後,


    他便宣布襄王趙恒為開封尹,


    改封為壽王,


    並正式立為皇太子。”


    “太宗與太子拜謁祖廟後返回京城,


    沿途百姓歡天喜地,紛紛湧上街頭,爭相一睹皇太子之風采。


    這時,人群中突然有人高呼了一聲‘少年天子’。


    太宗聽後,頓時心生不悅。


    他轉頭向寇凖問道:‘人心歸向太子,我這皇帝又將置身何地?’


    寇凖聞言,不僅沒有慌亂,反而連連向太宗拜賀道:‘陛下所選之皇儲,深得民心,此乃國家之福,社稷之幸也。’


    太宗恍然大悟,賞寇凖對飲,大醉而罷。”


    趙匡胤看到到這兒後,不由得點頭讚歎道:“寇凖此人,行事之周密,真乃滴水不漏也!”


    “寇公為官剛正不阿,為人處世又能靈活應對。如此官員,誰人不愛?”


    “若我大宋能多幾位如寇公般的人物,何愁國家不興,百姓不安?”


    “唉,隻可惜如寇公這般的人物,太過難得。”


    “但願朝廷能廣開才路,讓更多有識之士得以施展才華,助我大宋繁榮昌盛!”


    視頻繼續播放,蘇治解說道,


    “寇凖不僅文治出色,武功方麵也有所建樹。


    自從宋朝建立以後,


    為了穩固皇權,


    宋朝曆代帝王,均將主要精力與力量,都放在了對內鎮壓之上。


    北宋的開創者太祖趙匡胤及其繼任者太宗趙光義,


    均視外族入侵為次要之患,稱之為‘盱腋之患’。


    而把人民起義與軍事政變,視為對統治構成直接威脅的‘心腹之患’。


    正因如此,


    趙宋王朝所製定的一係列法度與策略,大多都是為了應對和防範內部動蕩。


    為了防止武將叛變,朝廷不遺餘力地鎮壓武將勢力,甚至不惜削弱整體軍隊的戰鬥力。


    這種內重外輕的政策導向,


    這樣一來,宋朝士兵哪還有什麽戰鬥力?


    宋朝政權在對內控製上耗費了大量資源,


    在麵對外部強敵契丹時,便顯得力不從心,甚至表現出明顯的軟弱態勢。


    這種內外失衡的戰略布局,無疑為宋朝的長期穩定埋下了隱患。”


    漢武帝劉徹見狀,不由得輕笑出聲:“嗬嗬……或許,這才是大宋被稱為‘大慫’的根由所在吧?!”


    雍正帝看到這兒,不禁歎了口氣,感慨道:“寇凖也是少有對外立下戰功的宋臣了,可最終卻落得個悲慘結局……”


    “不隻是寇凖。”明太祖朱元璋搖了搖頭,說道:“宋朝那些對外建功立業的英雄,多數都未得善終。”


    明成祖朱棣說道:“宋人向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隻是可惜了嶽飛這等忠良賢能之士。”


    “在整個宋朝時期,


    其主要的外敵依次為遼國、金國和蒙元帝國。


    而遼國的創立者,正是契丹人。


    唐末五代時期,中原大地軍閥割據,戰亂頻發。


    北方的契丹民族,抓住了這一機遇,迅速崛起並發展壯大。


    公元923年,後梁朝覆滅之後,河北地域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時機。


    他率領大軍長驅南下,趁勢攻占了幽州以及安次、潞、三河、漁陽、懷柔、密雲等縣,進一步擴大了契丹在北方的勢力。


    到公元936年,


    後唐大將石敬瑭為了謀求皇位,不惜向遼太宗耶律德光求援。


    在遼國軍隊的幫助下,石敬瑭成功建立了後晉政權。


    作為回報,他不僅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還認遼國皇帝為父。


    這一行為,使中原地區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


    “在此之後,


    後周世宗柴榮,曾懷為收複失地、重振國防而致力北伐。


    在他的領導下,


    後周大軍曾一度成功收複了被契丹貴族,霸占長達二十多年的三州三關。


    可就在柴榮率領大軍繼續北進,


    意圖一舉收複幽州全境的關鍵時刻,


    他卻因身患重病,被迫中途停止進軍。


    麵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


    柴榮隻能調整戰略部署,


    將瓦橋關設立為雄州,益津關設立為霸州,並留下兵力進行防守,以確保已收複的領土安全。


    隨後,柴榮率領主力大軍班師回汴,以期待日後有機會再次北伐。


    然而不幸的是,


    柴榮在不久後便因病逝世,北伐行動也因此戛然而止。


    他的離世,對於後周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


    但也為宋太祖趙匡胤創造了機會。”


    看到柴榮大業未成而中道崩殂,百姓們不由得惋惜起來。


    “唉!這皇帝看起來還挺厲害,竟然差點收複了燕雲十六州。可惜卻英年早逝......可惜啊!”


    “可惜柴榮對趙匡胤視同手足,但趙匡胤卻背信棄義,篡奪了人家子孫的江山。這般行徑,實在令人不齒。”乾隆帝有些不齒的說道。


    趙匡胤在視頻中看到“柴榮”二字時,


    臉上也不由得閃過一絲尷尬與愧疚。


    柴榮對趙匡胤的信任之深,甚至已經到了可以托付家人的地步。


    然而這般毫無保留的信任,換來的卻是皇位被奪。


    甚至就連其柴榮的其他兒子們,


    也隻得到個要麽失蹤,要麽早逝的悲慘結局,令人唏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權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權照並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