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危急時刻,還得看我寇老西兒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太祖時,遼國正處於耶律景(即遼穆宗)的統治之下。
耶律景沉迷酒色,對國事漠不關心,
因此對宋朝采取了保守的戰略。
宋朝得以趁機大力發展勢力,並迅速平定了南方的割據政權。
後來遼景宗耶律賢繼位後,由於遼國的國力尚未恢複,因此宋遼之間維持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
從開寶七年(974年)至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兩國還互相派遣使節,
保持了長達五年的友好關係。
不過這個看似和平的局麵,
卻最終被宋太宗親征北漢的行動所打破,
因為遼國出兵援助了北漢。”
“在宋太宗時期,
宋遼之間一共發生了兩次規模龐大的戰爭。
第一次,是發生在太平興國四年的高梁河之戰。
彼時,
宋太宗為奪回五代時後晉石敬瑭割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於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平北漢後,
未經休整和準備即轉兵攻遼,
企圖在遼國未及防備的情況下,一舉拿回幽州。
然遼景宗耶律賢得知幽州被圍,迅速派遣精銳騎兵增援。
遼軍展開反擊,
宋軍三麵受敵,頓時大亂。
最終全線敗退,死傷萬餘人。
宋太宗本人在混亂中乘驢車逃脫,
遼軍一直追擊至涿州後停止。”
“第二次,是發生在雍熙三年的岐溝關之戰。
高梁河之戰後,遼軍曾數度越界南下。
直到遼景宗去世,遼軍才停止南侵。
但宋太宗趙光義並未放棄收複幽州的念頭,一直在準備二度北伐,以收複幽州,報仇雪恥。
趙光義收複幽州的意誌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有問題的,是趙光義個人的能力,還有準備不足、禦下不嚴等原因。
當時,宋知雄州的賀令圖等人向趙光義進言,
說遼主少國疑、太後專權,
寵臣用事、國人怨疾,
正是直取幽雲的好時機。
其實這時遼統治集團君臣協和、政治清明,並無明顯的可乘之機。
但趙光義卻信以為真,
不顧參知政事李至的反對,
也忽視了糧草匱乏、軍械不足、北伐準備不充分等現實情況。
他甚至沒有與宰相商議,
就草率地決定對遼國發動戰爭,
而且還是兵分三路大舉北伐。
結果,宋軍遭遇慘敗。
名將楊業孤軍奮戰,負傷被俘,絕食而死。
宋軍此前所攻占的州縣,也就此全部丟失。”
“這兩次失敗,對北宋內部產生了深刻影響。
至此之後,
北宋朝廷‘守內虛外’的傾向愈發嚴重。
同時,朝廷內部的消極妥協情緒也開始逐漸增長。
契丹騎兵頻繁南下侵擾,
使得河北大平原的生產和生活遭受了嚴重的破壞,
百姓苦不堪言。”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宋太宗逝世,其子趙恒繼位,即宋真宗。
契丹騎兵趁著宋朝新君登基的時機,更加肆無忌憚地侵擾邊境。
鹹平二年,
遼軍在高陽關大敗宋軍,俘虜了並代都部署康保裔,擄掠大量財物後離去。
鹹平六年,
遼軍再度進犯高陽關,
宋軍副都部署王繼忠不幸被俘,並投降遼國。
這兩次慘重的失敗,令宋朝朝野上下震驚無比。”
“唉……這幾次失敗,將我大宋最後的軍力優勢,全部喪失殆盡。”
看到這兒,宋太祖趙匡胤忍不住長歎了一聲,說道:
“光義,還是太急切了一些。他應該跟寇凖好好商量商量的。”
其他朝代的觀眾們,眼見這一幕幕,也不由得紛紛搖頭歎息。
“看看這宋朝,才一開始就如此不濟,百姓們可真是倒了血黴。”
“是啊,跟咱唐初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情況相比,這大宋真是讓人看了心疼……”
“連自己的子民都保護不了,還談什麽王朝盛世?”
“話雖如此,但宋太祖也上了傑出帝王榜。
還是希望大宋能夠早日醒悟,
提升武人地位,加強武備,鞏固國防,
讓百姓們都能夠過上安穩的日子。”
視頻繼續播放,
“景德元年(1004年),
邊境頻頻傳來告急文書,
遼軍大規模入侵的陰影,再次籠罩在大宋上空。
麵對這一嚴峻形勢,
宰相李沆和畢士安感到束手無策,無法有效應對強敵的入侵。
在這緊要關頭,畢士安想起了一個人。
而後,他便向宋真宗推薦了寇凖,並對宋真宗說道:‘寇凖天資忠義,能斷大事,誌身殉國,秉道嫉邪。如今北強入侵,隻有寇凖可以禦敵保國。’
八月,寇凖被任命為集賢殿大學士,與畢士安共同擔任宰相。
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後,率領二十萬大軍從幽州出發,向大宋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遼軍的鐵蹄踏過邊境,
一路南下,
直逼大宋的心髒地帶!”
“遼軍從威虜軍進攻定州,
受到宋軍的頑強阻擊後,
又改變策略,將兵鋒指向東南。
當敵騎南下入侵,''急書一夕五至’的時候,
北宋統治集團的上層人物,大多驚惶恐懼,沒有人能拿出一個真正的應對方案。
江南人參知政事王欽若,力主遷都金陵;
四川人樞密院事陳堯叟,則提議將都城遷至成都。
這些大臣們想的不是如何禦敵,
而是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躲避,以此來應付契丹人的入侵。
在這風雨飄搖時刻,
宋真宗也失去了抗敵的鬥誌,表現得更是惶恐不安。
偌大的朝堂,竟然亂成了一鍋粥。”
“在此危急時刻,寇凖終於挺身而出。
他堅決主張,出兵抵抗遼軍的入侵!
當宋真宗向寇凖征詢遷都意見時,王欽若和陳堯叟二人也恰好在場。
寇凖心知肚明,遷都的提議,正是由眼前這二位大臣所出。
但他卻故意裝作毫不知情,對宋真宗說道:‘不知是哪位大臣給陛下提出了這樣的遷都之策?此等罪行,理當殺頭!’
緊接著,寇凖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戰略主張。
他認為,皇帝應該親征以決勝,
堅信隻要宋真宗禦駕親征,
敵人定會望風而逃。
即便敵人不逃,他也有信心通過出奇兵,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同時堅守都城以消耗敵人的力量。
這樣一來,宋軍就能以逸待勞,最終取得勝利。
寇凖的話語充滿了信心和決心,讓宋真宗和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受到了他堅定的意誌和過人的膽識。”
“寇凖的一番透徹分析,
終於消除了宋真宗內心的恐懼,
並成功遏製了逃跑派的遷都主張。
曆史的發展也充分證明了,寇凖不僅善於分析局勢,更具備製定和實施有效戰略的能力。
他後續精心策劃的一係列對敵策略,
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宋朝成功抵禦遼國的入侵,立下了赫赫戰功。”
宋朝百姓忍不住歡呼起來,
“寇老威武!”
“希望寇老一直保護我大宋!”
“有寇老在,我們百姓才可安枕無憂啊!”
“聽說……寇老已經被貶去雷州了?”
“……”
耶律景沉迷酒色,對國事漠不關心,
因此對宋朝采取了保守的戰略。
宋朝得以趁機大力發展勢力,並迅速平定了南方的割據政權。
後來遼景宗耶律賢繼位後,由於遼國的國力尚未恢複,因此宋遼之間維持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
從開寶七年(974年)至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兩國還互相派遣使節,
保持了長達五年的友好關係。
不過這個看似和平的局麵,
卻最終被宋太宗親征北漢的行動所打破,
因為遼國出兵援助了北漢。”
“在宋太宗時期,
宋遼之間一共發生了兩次規模龐大的戰爭。
第一次,是發生在太平興國四年的高梁河之戰。
彼時,
宋太宗為奪回五代時後晉石敬瑭割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於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平北漢後,
未經休整和準備即轉兵攻遼,
企圖在遼國未及防備的情況下,一舉拿回幽州。
然遼景宗耶律賢得知幽州被圍,迅速派遣精銳騎兵增援。
遼軍展開反擊,
宋軍三麵受敵,頓時大亂。
最終全線敗退,死傷萬餘人。
宋太宗本人在混亂中乘驢車逃脫,
遼軍一直追擊至涿州後停止。”
“第二次,是發生在雍熙三年的岐溝關之戰。
高梁河之戰後,遼軍曾數度越界南下。
直到遼景宗去世,遼軍才停止南侵。
但宋太宗趙光義並未放棄收複幽州的念頭,一直在準備二度北伐,以收複幽州,報仇雪恥。
趙光義收複幽州的意誌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有問題的,是趙光義個人的能力,還有準備不足、禦下不嚴等原因。
當時,宋知雄州的賀令圖等人向趙光義進言,
說遼主少國疑、太後專權,
寵臣用事、國人怨疾,
正是直取幽雲的好時機。
其實這時遼統治集團君臣協和、政治清明,並無明顯的可乘之機。
但趙光義卻信以為真,
不顧參知政事李至的反對,
也忽視了糧草匱乏、軍械不足、北伐準備不充分等現實情況。
他甚至沒有與宰相商議,
就草率地決定對遼國發動戰爭,
而且還是兵分三路大舉北伐。
結果,宋軍遭遇慘敗。
名將楊業孤軍奮戰,負傷被俘,絕食而死。
宋軍此前所攻占的州縣,也就此全部丟失。”
“這兩次失敗,對北宋內部產生了深刻影響。
至此之後,
北宋朝廷‘守內虛外’的傾向愈發嚴重。
同時,朝廷內部的消極妥協情緒也開始逐漸增長。
契丹騎兵頻繁南下侵擾,
使得河北大平原的生產和生活遭受了嚴重的破壞,
百姓苦不堪言。”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宋太宗逝世,其子趙恒繼位,即宋真宗。
契丹騎兵趁著宋朝新君登基的時機,更加肆無忌憚地侵擾邊境。
鹹平二年,
遼軍在高陽關大敗宋軍,俘虜了並代都部署康保裔,擄掠大量財物後離去。
鹹平六年,
遼軍再度進犯高陽關,
宋軍副都部署王繼忠不幸被俘,並投降遼國。
這兩次慘重的失敗,令宋朝朝野上下震驚無比。”
“唉……這幾次失敗,將我大宋最後的軍力優勢,全部喪失殆盡。”
看到這兒,宋太祖趙匡胤忍不住長歎了一聲,說道:
“光義,還是太急切了一些。他應該跟寇凖好好商量商量的。”
其他朝代的觀眾們,眼見這一幕幕,也不由得紛紛搖頭歎息。
“看看這宋朝,才一開始就如此不濟,百姓們可真是倒了血黴。”
“是啊,跟咱唐初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情況相比,這大宋真是讓人看了心疼……”
“連自己的子民都保護不了,還談什麽王朝盛世?”
“話雖如此,但宋太祖也上了傑出帝王榜。
還是希望大宋能夠早日醒悟,
提升武人地位,加強武備,鞏固國防,
讓百姓們都能夠過上安穩的日子。”
視頻繼續播放,
“景德元年(1004年),
邊境頻頻傳來告急文書,
遼軍大規模入侵的陰影,再次籠罩在大宋上空。
麵對這一嚴峻形勢,
宰相李沆和畢士安感到束手無策,無法有效應對強敵的入侵。
在這緊要關頭,畢士安想起了一個人。
而後,他便向宋真宗推薦了寇凖,並對宋真宗說道:‘寇凖天資忠義,能斷大事,誌身殉國,秉道嫉邪。如今北強入侵,隻有寇凖可以禦敵保國。’
八月,寇凖被任命為集賢殿大學士,與畢士安共同擔任宰相。
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後,率領二十萬大軍從幽州出發,向大宋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遼軍的鐵蹄踏過邊境,
一路南下,
直逼大宋的心髒地帶!”
“遼軍從威虜軍進攻定州,
受到宋軍的頑強阻擊後,
又改變策略,將兵鋒指向東南。
當敵騎南下入侵,''急書一夕五至’的時候,
北宋統治集團的上層人物,大多驚惶恐懼,沒有人能拿出一個真正的應對方案。
江南人參知政事王欽若,力主遷都金陵;
四川人樞密院事陳堯叟,則提議將都城遷至成都。
這些大臣們想的不是如何禦敵,
而是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躲避,以此來應付契丹人的入侵。
在這風雨飄搖時刻,
宋真宗也失去了抗敵的鬥誌,表現得更是惶恐不安。
偌大的朝堂,竟然亂成了一鍋粥。”
“在此危急時刻,寇凖終於挺身而出。
他堅決主張,出兵抵抗遼軍的入侵!
當宋真宗向寇凖征詢遷都意見時,王欽若和陳堯叟二人也恰好在場。
寇凖心知肚明,遷都的提議,正是由眼前這二位大臣所出。
但他卻故意裝作毫不知情,對宋真宗說道:‘不知是哪位大臣給陛下提出了這樣的遷都之策?此等罪行,理當殺頭!’
緊接著,寇凖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戰略主張。
他認為,皇帝應該親征以決勝,
堅信隻要宋真宗禦駕親征,
敵人定會望風而逃。
即便敵人不逃,他也有信心通過出奇兵,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同時堅守都城以消耗敵人的力量。
這樣一來,宋軍就能以逸待勞,最終取得勝利。
寇凖的話語充滿了信心和決心,讓宋真宗和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受到了他堅定的意誌和過人的膽識。”
“寇凖的一番透徹分析,
終於消除了宋真宗內心的恐懼,
並成功遏製了逃跑派的遷都主張。
曆史的發展也充分證明了,寇凖不僅善於分析局勢,更具備製定和實施有效戰略的能力。
他後續精心策劃的一係列對敵策略,
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宋朝成功抵禦遼國的入侵,立下了赫赫戰功。”
宋朝百姓忍不住歡呼起來,
“寇老威武!”
“希望寇老一直保護我大宋!”
“有寇老在,我們百姓才可安枕無憂啊!”
“聽說……寇老已經被貶去雷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