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實驗終於開始了,天文級粒子對撞機正式開機實驗的那一刻,所有目光都聚焦到了它身上,無數科學家匯聚在各自科研船上通過視頻觀看對撞開啟的時刻。
嶽淵也放下了手頭的事情,來到天琴號指揮中心,通過大屏幕直播的方式關注著第一次對撞實驗。
“天河之光數據連接完成,天河之光子係統準備就行,天文級超大粒子對撞機——中子對撞實驗第01次實驗準備!”
“綜合型粒子發生器自檢完成,各部件運行正常......自檢完成,準備就緒。”
“中微子導流探針正常,氘核子束發生器已準備就緒!”
“第一加速模塊已啟動,工作反饋正常!第二加速模塊已啟動,工作反饋正常!第七百八十一加速模塊已啟動,工作反饋正常......撞擊區設備反饋信號已抵達,信號正常,工作正常!多重多段激光矯正已完成,誤差正負0.03......”
隨著一聲聲工作人員的播報音響起,位於天文級粒子加速器首端粒子發生器段的操作指揮中心內,所有人都忙碌了一起來。
作為一個天文級粒子對撞機,自然不可能是一台完全由強人工智能控製的設備,強人工智能也無法全部勝任所有操作,因此人類在它的首端設置了一個操作指揮中心。
一個十分寬廣的操作指揮中心,現在在操作指揮中心內,一個個經過多年培訓已經熟悉天文級粒子對撞機操作的人員或是坐在自己的崗位前,或是通過人機交互係統對粒子對撞機進行著實時監控與操作。
因為天文級粒子對撞機實在太長的關係,這些工作人員其實在實驗開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已經開始為實驗做準備工作。
諸如那條反饋自末端對撞區數據的匯報,就是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的測試。測試結果其實很快,隻不過因為通向延時的關係,過了一個多月才反饋到首部的操作指揮中心。
這是沒辦法的是,沒有實時通訊技術,就是這麽麻煩。
要知道這台天文級粒子對撞機全長有六千多個天文單位,也就是說,在實驗真正開始之後,離子束射出之後,粒子就算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奔向靶標區,那也需要三十八天時間才能抵達。而在操作指揮中心的人類,則需要再花一倍的時間,才能接收到對撞的反饋數據。
當然可以讓另一批科研人員在另一頭觀察,但這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實驗結果還是一樣需要在操作指揮中心的實驗團隊進行分析。
信息的傳遞總比讓科研團隊自己乘坐飛船進行兩頭跑要快。
“粒子束已生成,導流器工作正常......粒子束已進入加速係統,正在加速......係統測算相對速度為97.98...%光速,持續加速中......”
“加速係統臨時測速模塊:粒子束臨時速度98.%光速,預計撞擊時間為38天02時56分23秒,預計信息反饋時間為......”
正在天琴號指揮中心內看著穩定工作的天文級粒子對撞機,看著畫麵中忙碌的劉迷言,他微微點了點頭,再等兩個多月左右就能看到第一次對撞實驗的結果了。
“你覺得這第一次對撞實驗能撞出什麽?”忽然,嶽淵從座位上站起來,並扭頭看向旁邊不知道在想什麽的鬱南風。
天文級粒子對撞機完工之後,鬱南風難得清閑一段時間,便來到天琴號晃悠,似乎是來看他女兒的,今天正好進行對撞實驗,便跟著嶽淵一起在天琴號指揮中心觀看。
撞出什麽?這才第一次對撞實驗就想撞出什麽成果,這是想多了吧,估計就撞個寂寞唄......對於嶽淵的發問,鬱南風在心中吐槽了起來,不過他嘴上卻沒有那麽說,而是一副認真思索的模樣然後開口道:“從理論數據看,本次對撞已經達到10的15次方gev電磁伏特能級,理論上已經達到撞出大統一理論的能級要求,不過實際情況還得實際分析,我認為第一次就撞出我們想看到的結果很難,概率太小。
我們這種對撞實驗就相當於開宇宙大自然規律的盲盒,如果第一把就開到,那自然是歐皇附體,但開不到我認為也是正常,科學實驗嘛,總長也不陌生。”
嶽淵點點頭,他自然不陌生,試錯嘛,開不到繼續開,試到了錯誤的答案就繼續試,直到將所有錯誤都排除為止,根本沒有任何捷徑。當然,方法對了,還是能提高試錯的成功率的,比如現在人類所做的實驗。
如果沒有大統一理論的基礎,那人類就不會知道建造天文級粒子對撞機是一種可能行得通的方案,也就不會縮小試錯的範圍。這或許也算是一種捷徑吧,隻不過不是開掛的捷徑,是人類自己努力出來的捷徑。
“希望吧!”嶽淵轉頭看向還在忙碌查看各種數據反饋的工作人員,激動的心也漸漸平靜了下來。
說實在,這種萬眾矚目的天文級的粒子對撞實驗其實也就開頭的時候讓大家激動一陣子,宣傳畫麵也是這麽播放的,在粒子束射出去之後,許多播放相關粒子對撞實驗的節目已經將畫麵切到操作指揮中心處,變成了現場記者對一些相關負責人的采訪了。
這是沒辦法的事,除非等對撞結束之後,用視頻剪輯配合動畫製作的方式把整個對撞實驗過程做成短視頻給民眾看,要不然科學實驗看起來就是這麽乏味無趣。
畢竟普通人也不會閑著沒事就在那裏幹等著兩個多月後的反饋結果,或者說他們就算等到反饋結果,也看不懂。還是得科學家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將各種數據的反饋進行分析總結最後得出結論,在變成人們都聽得懂的語言說出來,大眾才能看得懂聽得懂。
而這個過程可不止兩個多月了,兩個多月是對撞實驗完成對撞並將數據反饋回來的時間,科研人員還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總結,還不知道多久才能得出結論。
所以在激動人心地開始階段完成之後,大多數普通人就關閉了新聞頻道,然後就各忙各的去了。也就一些對科學進展十分感興趣的民眾,才表現出一副生怕漏過一絲對話細節的模樣,關注後續的采訪科學家階段。
嶽淵也放下了手頭的事情,來到天琴號指揮中心,通過大屏幕直播的方式關注著第一次對撞實驗。
“天河之光數據連接完成,天河之光子係統準備就行,天文級超大粒子對撞機——中子對撞實驗第01次實驗準備!”
“綜合型粒子發生器自檢完成,各部件運行正常......自檢完成,準備就緒。”
“中微子導流探針正常,氘核子束發生器已準備就緒!”
“第一加速模塊已啟動,工作反饋正常!第二加速模塊已啟動,工作反饋正常!第七百八十一加速模塊已啟動,工作反饋正常......撞擊區設備反饋信號已抵達,信號正常,工作正常!多重多段激光矯正已完成,誤差正負0.03......”
隨著一聲聲工作人員的播報音響起,位於天文級粒子加速器首端粒子發生器段的操作指揮中心內,所有人都忙碌了一起來。
作為一個天文級粒子對撞機,自然不可能是一台完全由強人工智能控製的設備,強人工智能也無法全部勝任所有操作,因此人類在它的首端設置了一個操作指揮中心。
一個十分寬廣的操作指揮中心,現在在操作指揮中心內,一個個經過多年培訓已經熟悉天文級粒子對撞機操作的人員或是坐在自己的崗位前,或是通過人機交互係統對粒子對撞機進行著實時監控與操作。
因為天文級粒子對撞機實在太長的關係,這些工作人員其實在實驗開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已經開始為實驗做準備工作。
諸如那條反饋自末端對撞區數據的匯報,就是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的測試。測試結果其實很快,隻不過因為通向延時的關係,過了一個多月才反饋到首部的操作指揮中心。
這是沒辦法的是,沒有實時通訊技術,就是這麽麻煩。
要知道這台天文級粒子對撞機全長有六千多個天文單位,也就是說,在實驗真正開始之後,離子束射出之後,粒子就算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奔向靶標區,那也需要三十八天時間才能抵達。而在操作指揮中心的人類,則需要再花一倍的時間,才能接收到對撞的反饋數據。
當然可以讓另一批科研人員在另一頭觀察,但這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實驗結果還是一樣需要在操作指揮中心的實驗團隊進行分析。
信息的傳遞總比讓科研團隊自己乘坐飛船進行兩頭跑要快。
“粒子束已生成,導流器工作正常......粒子束已進入加速係統,正在加速......係統測算相對速度為97.98...%光速,持續加速中......”
“加速係統臨時測速模塊:粒子束臨時速度98.%光速,預計撞擊時間為38天02時56分23秒,預計信息反饋時間為......”
正在天琴號指揮中心內看著穩定工作的天文級粒子對撞機,看著畫麵中忙碌的劉迷言,他微微點了點頭,再等兩個多月左右就能看到第一次對撞實驗的結果了。
“你覺得這第一次對撞實驗能撞出什麽?”忽然,嶽淵從座位上站起來,並扭頭看向旁邊不知道在想什麽的鬱南風。
天文級粒子對撞機完工之後,鬱南風難得清閑一段時間,便來到天琴號晃悠,似乎是來看他女兒的,今天正好進行對撞實驗,便跟著嶽淵一起在天琴號指揮中心觀看。
撞出什麽?這才第一次對撞實驗就想撞出什麽成果,這是想多了吧,估計就撞個寂寞唄......對於嶽淵的發問,鬱南風在心中吐槽了起來,不過他嘴上卻沒有那麽說,而是一副認真思索的模樣然後開口道:“從理論數據看,本次對撞已經達到10的15次方gev電磁伏特能級,理論上已經達到撞出大統一理論的能級要求,不過實際情況還得實際分析,我認為第一次就撞出我們想看到的結果很難,概率太小。
我們這種對撞實驗就相當於開宇宙大自然規律的盲盒,如果第一把就開到,那自然是歐皇附體,但開不到我認為也是正常,科學實驗嘛,總長也不陌生。”
嶽淵點點頭,他自然不陌生,試錯嘛,開不到繼續開,試到了錯誤的答案就繼續試,直到將所有錯誤都排除為止,根本沒有任何捷徑。當然,方法對了,還是能提高試錯的成功率的,比如現在人類所做的實驗。
如果沒有大統一理論的基礎,那人類就不會知道建造天文級粒子對撞機是一種可能行得通的方案,也就不會縮小試錯的範圍。這或許也算是一種捷徑吧,隻不過不是開掛的捷徑,是人類自己努力出來的捷徑。
“希望吧!”嶽淵轉頭看向還在忙碌查看各種數據反饋的工作人員,激動的心也漸漸平靜了下來。
說實在,這種萬眾矚目的天文級的粒子對撞實驗其實也就開頭的時候讓大家激動一陣子,宣傳畫麵也是這麽播放的,在粒子束射出去之後,許多播放相關粒子對撞實驗的節目已經將畫麵切到操作指揮中心處,變成了現場記者對一些相關負責人的采訪了。
這是沒辦法的事,除非等對撞結束之後,用視頻剪輯配合動畫製作的方式把整個對撞實驗過程做成短視頻給民眾看,要不然科學實驗看起來就是這麽乏味無趣。
畢竟普通人也不會閑著沒事就在那裏幹等著兩個多月後的反饋結果,或者說他們就算等到反饋結果,也看不懂。還是得科學家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將各種數據的反饋進行分析總結最後得出結論,在變成人們都聽得懂的語言說出來,大眾才能看得懂聽得懂。
而這個過程可不止兩個多月了,兩個多月是對撞實驗完成對撞並將數據反饋回來的時間,科研人員還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總結,還不知道多久才能得出結論。
所以在激動人心地開始階段完成之後,大多數普通人就關閉了新聞頻道,然後就各忙各的去了。也就一些對科學進展十分感興趣的民眾,才表現出一副生怕漏過一絲對話細節的模樣,關注後續的采訪科學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