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理論都有局限性,但不能說它們是錯的,就如牛爵爺的萬有引力定律無法解釋水星攝動問題,可也不能否定整一套萬有引力學說。於是又出現了相對論、出現了量子力學。


    還有,依照原子理論,化學元素周期表就獲得了統一的處理,氫、氬、鉀和銅在化學反應中是完全不同的,但原子理論告訴我們,他們都是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電子處於在原子核附近振動的不同量子力學態,而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利用弦理論,這些基本粒子又可能會得到一個統一的處理。


    人類的每一種物理理論,就好像是從一個角度對宇宙物理規律真相的窺探,而每一次統一的總結,就好像是將這些種種理論綜合起來,從多方麵去看那深藏的未知規律。


    就如人類在戰國時代就認知磁,再到司南、磁針的出現,然後到第一次認知電,再到知道電和磁其實是一樣東西。這個過程就是人類對電磁力這個宇宙四大基本力的認知過程,麥克斯韋方程組是正確的,但不能說戰國時代的古人不懂麥克斯韋方程組,就認為他們發明的司南是錯的。


    認知是一個過程。


    如今人類也是一樣,在氘核曆經六千多個天文單位的奔襲,然後在電磁裝置的作用下將質子分離出來,最後剩下的中子向著靶標猛撞在一起的時候,便意味著人類再次對一個未知領域、或者說某個領域還處於未知的那一麵,望了一眼。


    如果說宇宙基本力之一的電磁力是一隻豹,那麽庫倫定律、電場強度公式、點電荷電場強度公式、歐姆定律、焦耳定律、電功率、安倍定則、洛倫茲力公式、磁通量公式、壓力、摩擦力、電磁感應公式、麥克斯韋方程組......等等一些列公式、定則、定律,都是人類對這隻豹的一次次管中窺豹。


    一次看到豹頭、又一次看到豹尾、接著又看到豹身、豹腿、豹眼、豹耳、豹嘴、豹鼻、豹皮、豹紋,最終窺得全豹。


    大統一理論也是如此,在人類開始用這台天文級粒子對撞機實驗之前,就已經從其他方麵對起進行窺探,然後得出各種各樣的物理成就,諸如標準裏子模型、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恒、量子力學、楊-米爾斯場論、狹廣義相對論、電弱統一理論等等。


    這些均是人類探索大統一過程的拚圖,而現在,人類通過這台天文級粒子對撞機中想要獲取到的,並不是所謂的超過所有前人發現的發現,而是大統一理論的最後那一塊拚圖,管中窺豹的最後一眼。


    這是科學家的期望,但通過天文級粒子對撞機能發現什麽,他們也不確定。本實驗項目的領銜科學家劉迷言在記者提問中這麽回答:我們也不確定,但最好能發現些什麽。


    是的,這是探索,不是驗證,所以沒有人敢把話說滿。


    兩個多月後,第一次對撞實驗的數據終於傳回到科學團隊手中,而作為本次對撞實驗項目的科學團隊的領銜科學家,劉迷言第一時間就帶著整個團隊,進入分析數據的工作中。


    而天文級粒子對撞機在完成一次對撞實驗之後,則需要工程人員對其進行各種檢測,完成檢測確認完好,然後消除第一次實驗的殘留影響,再將需要更換的實驗受件更換掉,接著就要進行第二次對撞實驗。


    相比於按部就班的建設,這種科研工作都需要人工去完成,而且全都是人類親自去做。


    天文級粒子對撞機開機的那一刻,就意味著撞不出結果,它就不會關機。事實也是如此,在第一批數據還有完成分析工作的時候,第二次對撞實驗就開始了。


    接著就是第三次第四次......


    做到第三次對撞實驗的時候,第一次實驗的分析結果才正式完成,然後科學團隊將結果刊登到人類文明科學刊物上,並沒有像第一次實驗那樣大張旗鼓地搞新聞聯播。


    其實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對撞實驗乃至後續的實驗也沒有搞得像第一次那麽隆重,隻是按部就班進行,畢竟普通人也不會時時刻刻去關注對他們來說枯燥無味的科學實驗,他們的興奮點隻需要在得出成功結果之後。


    這在哪個年代都一樣,科學工作者背後的艱辛付出過程少有人關注,大部分普通人隻會在成功結果出現後大喊科學家們牛逼,這種現象即便在人類當下也一樣,因為人類雖然明說重視科學、科技至上,但人類有那麽多人,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專注到科學事業中。


    還有許許多多跟科學研究無關的行業,或者各類娛樂項目,許多普通人都隻是在享受人類發展的成果,而不是參與到發展中。縱然到了人類如今的階段,已然存在享樂主義,隻不過不是主流罷了。


    這一點倒也無可厚非,人類政府也沒有因此用法律手段強行打壓,因為人們都知道,娛樂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指望所有人都用一生時間都去努力,就算是科學家,他們也需要適當的娛樂活動。況且,保持生活多樣性,有助於人類這個整體的健康發展,人類要進步沒錯,但不是要將人類都變成隻會科研科研再科研的物種。


    而且多樣性的社會生活環境,也是有助於人類個體保持思維活躍性。


    話說回來,第一次對撞實驗的結果沒有任何意外的失敗了,哦不,不能稱之為失敗,而是什麽都沒發現。


    以劉迷言為首的科學團隊仍然夜以繼日地分析著每一次對撞數據,就算知道撞出新現象的幾率很小,但他們仍然抱有無盡的憧憬去做這件事,這也是他們興趣所在。


    那麽作為一個科學團隊,他們是如何在這一次次創世大撞擊中,尋找到他們想要的答案的呢!


    答案是探測器探測到的對撞現象,也就是撞擊後,粒子破碎後形成新產物的運動軌跡,包括它們的動量、電荷、能量等這些參數。


    人類在撞擊區配套了許許多多高精密探測儀器,包括雲室粒子軌跡探測器、電磁量探測器、強子能量器等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星辰大遠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切割磁感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切割磁感線並收藏星辰大遠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