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極致的刀工
純屬意外,從一碗麵五十塊錢開始 作者:瘋神狂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長久為什麽那麽推崇用日料練習刀工,主要也是他用那些霓虹刀更加順手。
所以,像是國內的平板大菜刀,反而不如他用的藤次郎順手。
像藤次郎隻有130g,分量很輕,刀身長短對他來說也剛好,就很完美。
如果喜歡切東西有落刀的實感,又拿得動大刀。
這麽說感覺哪裏有點怪怪的,不過就是那麽個意思,隻要拿得動,那麽可以看看中式片刀。
它刀麵寬,可以用來拍擊、碾壓,轉移食材也很便捷。
較厚的刀背也很適合磕砸和拍鬆肉類,所以,鋒利比什麽都重要。
刀越鋒利,在使用過程中越不容易受傷,鈍的刀在切食物的過程中很容易打滑。
這樣的簡易磨刀器,對新手來說足夠用了!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萬用刀(三德刀或中式片刀)足以應對大部分場景。
但要注意,如果你有砍骨和剁餡料的需求,建議再備一把砍骨刀。
不要用切菜刀進行砍和剁的動作,非常傷刃!
刀具的使用其實也需要看情況,當然也看經濟能力。
比如一些中式片刀,很多都八九十塊,多的三四百,那已經是名牌了。
但是,如果是進口的國外刀具,像是霓虹的藤次郎f-311,價格就在359元。
像是這樣一些的名牌刀具,不止是要會用,還需要會清潔和養護。
這裏需要注意一點,刀不能進洗碗機,這麽做會對刀刃造成輕微擦傷。
也不要將刀浸在肥皂水水池中清洗,容易看不清刀,然後拿起來的時候造成誤傷。
洗刀時刀刃部分朝自己反方向,幹淨的刀不要隨意放在抽屜中。
在抽屜中滑動的時候,會傷刀刃,至少帶上刀鞘。
有了一把趁手的刀,接下來就是站姿。
知道了怎麽站,還需要嚴格按照要求來做。
因為正確站姿,這個真的太影響切菜體驗了。
長期站姿不對,還會造成身體損失!
比如廚房台麵太低,切東西總得彎腰低頭,這樣切一會兒,老腰就吃不消了。
那麽站得筆筆直總行了吧?也不行,站得太直,一是視線不對,看不到菜,二是手總是使不上勁。
這時就需要老師指導了,隻有老師教導,才能把你從工傷的邊緣救回來。
其實想要解決台麵太低的問題,也十分簡單,隻要這樣,兩腿分開站立,降低自身的高度,就好了!
然後是正確的站姿,身體微微前傾,10-20左右的樣子。
同時和案板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視線正好在食物的正上方,便於觀察。
對了,記得肩膀要放鬆。
之前林非凡看教程,說要一拳距離,其實並不用這麽標準,隻要自己舒適就好。
離太近很容易沾到食材,弄髒衣服,距離太遠肯定更不舒服。
隻有真正實踐一下,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姿勢。
接下來就是握刀和發力,這個很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
可能每一個開始練刀工的人,都有一個月速成文思豆腐、蓑衣黃瓜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
作為一個新手,請你記住,你切東西隻有兩個原則。
第一就是不要切到手,第二是盡量切得粗細均勻要做到這兩點。
這樣基礎功就一定要打好,而在這之前,需要知道一些危險動作。
隻握刀柄,不固定刀身:落刀不穩,容易打滑。
總是習慣性地四指攤開切菜:非常容易切到手!
這個很多新手肯定會中招,要是落刀再用力一點,估計就不是切到指甲這麽簡單了。
林非凡一邊糾正自己原來的錯誤姿勢,一邊想著李長久做的正確示範
右手(左撇子自己切換一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住刀柄,也就是把刀拿住;
大拇指和食指,左右夾住刀身,這是起固定作用,落刀更穩。
左手卷曲成鷹爪的形狀,把指頭往裏扣,用指關節頂住刀麵。
大拇指和小指的位置,根據食材形狀靈活調節,以握穩食材為主。
然後右下刀,左後退,刀麵貼著指關節上下。
這樣不容易切到手指,當然刀也不要抬得過高,以免傷到指關節。
正確的握刀姿勢,再配合低速,這樣前期基本就不會見血了。
如果這些都掌握好了,那和一個合格的切墩之間,就隻差發力了。
林非凡以前切菜,就很笨拙。
那個時候就是自學的技術,就跟無數普通家庭主婦一樣,沒有任何技巧可言。
他不會滑刀,不會甩手腕。
僵硬的手臂直上直下,沒切多久就會小臂發酸。
而很多家庭主婦想要避免這些,隻能依靠時間不停的磨煉。
時間長了,經驗慢慢的就積累出來,自然也就學會了發力。
再來看看大廚是怎麽切的,手腕發力:用手腕帶動刀的運動,活動角度大,也更加省力。
原來林非凡看一些短視頻,每次都羨慕那些廚師柔軟靈活的手腕。
現在想一想,人家天生就手腕靈活嗎?
現在他想要練習出一手靈活的刀工,那就得好好琢磨一下,沒事的時候,可以拿把空刀多試試看。
就像是現在,日常做菜的過程當中,他被動的也練熟了很多技能。
比如他現在能切大部分食材了,這隻是經驗積累,也沒有什麽技巧可言。
武俠小說裏經常會有熟能生巧那種招數,但真要做到,可就難了。
所以現在林非凡也在練習套路,畢竟這是捷徑。
現在他隻要練習好幾種刀法,基本上能應對大多數場景了。
其他更複雜的刀法,比如什麽抖刀片、直剁、排剁、搖刀切、壓刀切......
嗯,如果不是做一些特殊的名菜,應該是基本用不到。
但是,林非凡呢過隻做普通家常菜嗎?肯定不行。
他現在也就是刀工不行,要不然,之前李長久製作的所有名菜,他都想要嚐試一下。
如果有著合格的刀工,再加上他的天賦。
如果還能有心力在虛擬學習空間努力學習一段時間,那麽最終的成品會是什麽口味?
林非凡對於這一點,還是十分期待的。
所以,現在他練起刀工來,也是十分起勁。
現在他練習的就是直切,這個之前提過,直切最基礎也最簡單,就是直上直下地切,基本上切大部分東西都會用到這種方法。
刀和原料要保持垂直,右手下刀的時候要穩,這更利於切得均勻。
中式菜刀直切的著力點,在刀前端。
而三德刀和西式主廚刀的著力點,在刀後端
再就是滑切,滑切在連續切食物的時候非常實用,比如切絲切末。
它以刀尖為支撐點,刀跟向下壓然後來回滑動,活動範圍小,很省力。
主廚刀和三德刀的刀尖有弧度,才適合這種切法,中式片刀則不適合。
刀尖作為支撐點,滑切時不要離開砧板,多練習幾次就可以掌握。
滾刀切需要把食材切成大三角塊時,會用到滾刀切。
這個也很簡單,隻要記住一句話——滾刀塊滾的是原料!
先落刀切出一個三角塊,然後原料向後滾,再切,再滾再切......
推拉切一般用來切肉或比較有韌性(豆腐幹)、易碎(饅頭麵包)的食材。
刀刃對準原料之後,先向前推,再往回拉,像拉鋸一樣把原料切下來。
片切片切要平行入刀,一般用來改變食材的薄厚,經常用於切肉。
切得時候,左手把食材壓緊,不要滑動,右手把刀放平,根據想要的厚度進刀。
在切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全程壓牢食材,不要讓其滑動。
這個可以觀察刀麵和砧板的間距,是否一直保持相同,來判斷切得是否厚薄均勻。
刀法並不是單一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會多種組合使用,切出所需要的食材形狀。
具體食材具體對待,動刀之前,一定要確保你的砧板放穩了!
砧板如果滑動,很容易受傷!
可以在下麵墊一塊濕布防滑,墊布還可以減弱切菜時的噪音。
最簡單的,切規整的蔬菜。
對於圓形\/圓柱形,這類形狀比較規則的食材,比如土豆和蘿卜,切法是通用的。
對於會滾動的食材,要先切一刀創造出一個平麵,讓食物可以平穩地立在砧板上,不會打滑。
切片,要先將食材切成長度合適的塊段,然後直刀切片。
注意要垂直下刀,盡量保證每一片的厚薄均勻,這樣有利於後續切出均勻的絲和末。
切絲、條,要將薄片順勢碼開,或3-4片疊成一摞,注意不要疊太高,容易打滑。
然後像切片一樣,垂直下刀,著力點主要在刀跟部的位置,切細一點叫絲,切粗一點就是條。
這裏用的就是滑刀切末、丁,得到絲和條之後,可以在這個基礎上,來加工末和丁。
每次拿一小撮,以你可以握穩為準,然後頂端對整齊,再下刀切。
要想切好末,你就要有粗細均勻的絲。
這也意味著,最初的片也要切得好,層層相扣,缺一不可。
依舊是滑刀切上麵這三種再加上滾刀塊,基本就是你最常會用到的食物形態。
切長得歪七歪八的蔬菜,一個大原則:所有不規則的菜,先給它整成規則的完事。
比如西藍花梗,先把張牙舞爪的梗修整成長方體,然後按照上麵的方法切就行。
當然,有些食材有自己的特殊切法,常見的都給你們列好啦。
洋蔥洋蔥快速切末之時,整顆洋蔥先對半切,不要切去根部,這樣可以保證洋蔥的完整性。
後續切窄條切丁的時候,沒那麽容易散開。
用刀尖對著洋蔥根,順著洋蔥的紋路切窄條。
然後用片切,平行入刀,把洋蔥橫切成三層,最後直刀切末。
切到沒有分開的根部時,可以把洋蔥放倒,先切長條再切末。
大蔥大蔥切細絲,先切蔥段,然後把大蔥一剖為二,摘掉實芯,把蔥葉疊起來,再切細絲。
青椒青椒有兩種,一種形狀非常規則的四方圓柱體,隻要順著邊切,就可以很輕鬆地得到規則的片狀。
另外一種長條不規則的,則要先對半剖開,去青椒籽,再根據需求切片或者切絲。
青椒像下麵這樣豎切炒出來會更脆,橫切的話彎彎曲曲看起來好看,但是很容易出水。
西藍花西藍花先切掉根部,然後可以直接用手掰成小朵。
如果掰下來的朵太大的話,可以用刀劃開根部,繼續切分成自己想要的大小。
南瓜對於很硬的南瓜,千萬不要用中式片刀或三德刀劈,太傷刀了!
要用砍骨刀完成劈這個動作,或者小心地切出一條縫隙,然後用手掰開。
暴力開瓜,去南瓜皮有兩種方法。
皮比較薄的,可以直接用刮皮刀。
皮比較厚的話,先切月牙小段,然後立起來,用刀把南瓜皮削掉。
去皮之後,切分成自己需要的大小即可。
白菜需要大塊來燉菜的時候,直接這樣切小段再切塊。
切絲這裏要注意一下,不要橫切,要順著白菜的紋路豎切。
直接橫切的話,每條絲都中間是梗,兩邊是葉子,等梗變熟之後,葉子已經爛掉了。
豎切則可以把梗和葉子輕鬆分開,之後再分別下鍋,就能炒出清爽的白菜絲了!
在這裏,林非凡還學到了一個白菜清洗小技巧。
直剖成兩半,切麵朝下泡在鹽水裏就可以,不用一片片摘下來。
切蔬菜也有進階技巧,下刀的方式會影響蔬菜的口感。
順著纖維切,能夠在烹飪中保持蔬菜的形狀和口感。
逆著纖維切,會讓口感更柔軟。
切到最後隻剩一點了,怎麽辦?
放平了用片刀法,或者幹脆丟掉。
再就是切肉,切肉的時候,會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紋路。
如果可以,一定順紋路切。
筋少、細嫩、易碎的肉,比如雞肉和魚肉-逆紋路切(即垂直於紋路切):
筋多、質老的肉,比如牛肉
原理很簡單,嫩肉保留其原有的紋路,老肉切斷紋路。
不管哪種切法,目的都是為了口感好!
對豬肉來說,則順逆切影響都不大,常見的切法一般就是切片、切絲。
肉切薄片很常見,一般先把肉切成大小合適的長條,然後找對紋路,再順\/逆著紋路切。
用推拉切的手法,比較容易。
肉比較厚,或者需要切大薄片的時候,常用片切的手法,切時刀往下壓著走,可以避免切到手。
肉絲有了肉片之後,就可以切肉絲了。
注意找對肉的紋路,然後不要太多疊在一起切,以免打滑。
這是切豬肉,如果是雞鴨鵝等去骨,比如雞腿去骨也很實用。
畢竟雞腿肉和雞腿的價格,還是差蠻大的。
首先在雞腿根部環切一圈,注意要把白色的筋膜挑斷,挑筋膜的時候,刀尖向外,不要衝著自己。
把雞腿擺正,從頂部開始一刀切到最底部,下刀要深,可以切到骨頭。
用刀把肉往兩邊扒開,露出完整的骨頭。
這時候把雞腿翻麵,用刀順著骨頭往下剔,切斷所有黏連處,就可以得到一塊完整的雞腿肉啦!
小刀更好操作,雞腿比較滑,要拿牢,不要著急,順著紋理慢慢來。
當然,這些都是簡單的食材處理。
而在切肉當中,切肉類也有進階技巧。
比如,如果肉太肥,滑來滑去不好切的話,可以冷凍之後再切。
或者把肉蘸水之後再切,可以增加黏性。
切肉之前最好先剔除黏膜和筋,不僅好切,口感也更好。
這些都屬於基礎刀工,要想繼續深造,那就需要切魚了。
如何處理魚,已經不屬於基礎刀工範疇。
而這個已經屬於解剖學了,這可一點不誇張。
比如之前李長久做的脫骨魚,如果不是解刨技術足夠,哪裏能夠那麽完美的去骨?
還有三套鴨、寶塔肉,如果沒有點刀工技藝,哪裏能夠做的那麽好?
看過經典武俠電影《新龍門客棧》的,想必都還記得,那位手拎刮骨刀的韃靼小廚師。
他仗著日久練就的純熟刀工,一陣眼花繚亂後,無論是豬是人,都瞬間變成一副骨架,令人歎為觀止。
這等技藝,神乎其神,簡直可與傳說中的“庖丁解牛”相媲美。
而在我國唐代時,也早有對於廚師高超刀工的記載。
“膾飛金盤白雪高”、“無聲細下飛碎雪”。
廚師用快刀切魚,使得薄如蟬翼的魚片如同雪花一般飄落在盤中,此情此景,令人神往。
刀工,作為中式烹飪的核心技藝,代表了一個廚師的功力。
極致的刀工,如高深的武林功夫,隻有經過數十年磨礪,運刀才能隨心所欲。
最經典的刀工菜,要數“文思豆腐”,幾近“鬼斧神工”。
隻見上千條長如牙簽,細如粉絲的豆腐絲,漂浮遊戈在清湯之中,輕盈、潔白、精致。
吃起來,既爽滑柔潤,又清鮮利口,通常食客們還未回過神來,它已舒坦地抵達你的胃裏。
這樣的一道菜,回味之際,讓人不住叫好。
而次之的就是三套鴨,把三種食材放在一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做到去其骨而留其形。
因此這道三套鴨,需要剔、敲、削等多種功夫都用到極致。
刀尖稍微偏一點,皮就破了,整道菜就宣告失敗。
取一隻宰殺好的鴨子,刀鋒探入鴨子體內,剔骨、切肉、翻轉,動作猶如事前設計好的一般精準。
一隻完好的去骨鴨子便呈現出來……
將骨頭取出來,不沾一絲肉,從外表看起來整個食材完好無損。
並且在長時間慢燉後,還能保證菜式的外觀完整美觀。
這些林非凡隻是想一想就好,現在他肯定做不好。
所以,像是國內的平板大菜刀,反而不如他用的藤次郎順手。
像藤次郎隻有130g,分量很輕,刀身長短對他來說也剛好,就很完美。
如果喜歡切東西有落刀的實感,又拿得動大刀。
這麽說感覺哪裏有點怪怪的,不過就是那麽個意思,隻要拿得動,那麽可以看看中式片刀。
它刀麵寬,可以用來拍擊、碾壓,轉移食材也很便捷。
較厚的刀背也很適合磕砸和拍鬆肉類,所以,鋒利比什麽都重要。
刀越鋒利,在使用過程中越不容易受傷,鈍的刀在切食物的過程中很容易打滑。
這樣的簡易磨刀器,對新手來說足夠用了!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萬用刀(三德刀或中式片刀)足以應對大部分場景。
但要注意,如果你有砍骨和剁餡料的需求,建議再備一把砍骨刀。
不要用切菜刀進行砍和剁的動作,非常傷刃!
刀具的使用其實也需要看情況,當然也看經濟能力。
比如一些中式片刀,很多都八九十塊,多的三四百,那已經是名牌了。
但是,如果是進口的國外刀具,像是霓虹的藤次郎f-311,價格就在359元。
像是這樣一些的名牌刀具,不止是要會用,還需要會清潔和養護。
這裏需要注意一點,刀不能進洗碗機,這麽做會對刀刃造成輕微擦傷。
也不要將刀浸在肥皂水水池中清洗,容易看不清刀,然後拿起來的時候造成誤傷。
洗刀時刀刃部分朝自己反方向,幹淨的刀不要隨意放在抽屜中。
在抽屜中滑動的時候,會傷刀刃,至少帶上刀鞘。
有了一把趁手的刀,接下來就是站姿。
知道了怎麽站,還需要嚴格按照要求來做。
因為正確站姿,這個真的太影響切菜體驗了。
長期站姿不對,還會造成身體損失!
比如廚房台麵太低,切東西總得彎腰低頭,這樣切一會兒,老腰就吃不消了。
那麽站得筆筆直總行了吧?也不行,站得太直,一是視線不對,看不到菜,二是手總是使不上勁。
這時就需要老師指導了,隻有老師教導,才能把你從工傷的邊緣救回來。
其實想要解決台麵太低的問題,也十分簡單,隻要這樣,兩腿分開站立,降低自身的高度,就好了!
然後是正確的站姿,身體微微前傾,10-20左右的樣子。
同時和案板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視線正好在食物的正上方,便於觀察。
對了,記得肩膀要放鬆。
之前林非凡看教程,說要一拳距離,其實並不用這麽標準,隻要自己舒適就好。
離太近很容易沾到食材,弄髒衣服,距離太遠肯定更不舒服。
隻有真正實踐一下,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姿勢。
接下來就是握刀和發力,這個很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
可能每一個開始練刀工的人,都有一個月速成文思豆腐、蓑衣黃瓜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
作為一個新手,請你記住,你切東西隻有兩個原則。
第一就是不要切到手,第二是盡量切得粗細均勻要做到這兩點。
這樣基礎功就一定要打好,而在這之前,需要知道一些危險動作。
隻握刀柄,不固定刀身:落刀不穩,容易打滑。
總是習慣性地四指攤開切菜:非常容易切到手!
這個很多新手肯定會中招,要是落刀再用力一點,估計就不是切到指甲這麽簡單了。
林非凡一邊糾正自己原來的錯誤姿勢,一邊想著李長久做的正確示範
右手(左撇子自己切換一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住刀柄,也就是把刀拿住;
大拇指和食指,左右夾住刀身,這是起固定作用,落刀更穩。
左手卷曲成鷹爪的形狀,把指頭往裏扣,用指關節頂住刀麵。
大拇指和小指的位置,根據食材形狀靈活調節,以握穩食材為主。
然後右下刀,左後退,刀麵貼著指關節上下。
這樣不容易切到手指,當然刀也不要抬得過高,以免傷到指關節。
正確的握刀姿勢,再配合低速,這樣前期基本就不會見血了。
如果這些都掌握好了,那和一個合格的切墩之間,就隻差發力了。
林非凡以前切菜,就很笨拙。
那個時候就是自學的技術,就跟無數普通家庭主婦一樣,沒有任何技巧可言。
他不會滑刀,不會甩手腕。
僵硬的手臂直上直下,沒切多久就會小臂發酸。
而很多家庭主婦想要避免這些,隻能依靠時間不停的磨煉。
時間長了,經驗慢慢的就積累出來,自然也就學會了發力。
再來看看大廚是怎麽切的,手腕發力:用手腕帶動刀的運動,活動角度大,也更加省力。
原來林非凡看一些短視頻,每次都羨慕那些廚師柔軟靈活的手腕。
現在想一想,人家天生就手腕靈活嗎?
現在他想要練習出一手靈活的刀工,那就得好好琢磨一下,沒事的時候,可以拿把空刀多試試看。
就像是現在,日常做菜的過程當中,他被動的也練熟了很多技能。
比如他現在能切大部分食材了,這隻是經驗積累,也沒有什麽技巧可言。
武俠小說裏經常會有熟能生巧那種招數,但真要做到,可就難了。
所以現在林非凡也在練習套路,畢竟這是捷徑。
現在他隻要練習好幾種刀法,基本上能應對大多數場景了。
其他更複雜的刀法,比如什麽抖刀片、直剁、排剁、搖刀切、壓刀切......
嗯,如果不是做一些特殊的名菜,應該是基本用不到。
但是,林非凡呢過隻做普通家常菜嗎?肯定不行。
他現在也就是刀工不行,要不然,之前李長久製作的所有名菜,他都想要嚐試一下。
如果有著合格的刀工,再加上他的天賦。
如果還能有心力在虛擬學習空間努力學習一段時間,那麽最終的成品會是什麽口味?
林非凡對於這一點,還是十分期待的。
所以,現在他練起刀工來,也是十分起勁。
現在他練習的就是直切,這個之前提過,直切最基礎也最簡單,就是直上直下地切,基本上切大部分東西都會用到這種方法。
刀和原料要保持垂直,右手下刀的時候要穩,這更利於切得均勻。
中式菜刀直切的著力點,在刀前端。
而三德刀和西式主廚刀的著力點,在刀後端
再就是滑切,滑切在連續切食物的時候非常實用,比如切絲切末。
它以刀尖為支撐點,刀跟向下壓然後來回滑動,活動範圍小,很省力。
主廚刀和三德刀的刀尖有弧度,才適合這種切法,中式片刀則不適合。
刀尖作為支撐點,滑切時不要離開砧板,多練習幾次就可以掌握。
滾刀切需要把食材切成大三角塊時,會用到滾刀切。
這個也很簡單,隻要記住一句話——滾刀塊滾的是原料!
先落刀切出一個三角塊,然後原料向後滾,再切,再滾再切......
推拉切一般用來切肉或比較有韌性(豆腐幹)、易碎(饅頭麵包)的食材。
刀刃對準原料之後,先向前推,再往回拉,像拉鋸一樣把原料切下來。
片切片切要平行入刀,一般用來改變食材的薄厚,經常用於切肉。
切得時候,左手把食材壓緊,不要滑動,右手把刀放平,根據想要的厚度進刀。
在切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全程壓牢食材,不要讓其滑動。
這個可以觀察刀麵和砧板的間距,是否一直保持相同,來判斷切得是否厚薄均勻。
刀法並不是單一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會多種組合使用,切出所需要的食材形狀。
具體食材具體對待,動刀之前,一定要確保你的砧板放穩了!
砧板如果滑動,很容易受傷!
可以在下麵墊一塊濕布防滑,墊布還可以減弱切菜時的噪音。
最簡單的,切規整的蔬菜。
對於圓形\/圓柱形,這類形狀比較規則的食材,比如土豆和蘿卜,切法是通用的。
對於會滾動的食材,要先切一刀創造出一個平麵,讓食物可以平穩地立在砧板上,不會打滑。
切片,要先將食材切成長度合適的塊段,然後直刀切片。
注意要垂直下刀,盡量保證每一片的厚薄均勻,這樣有利於後續切出均勻的絲和末。
切絲、條,要將薄片順勢碼開,或3-4片疊成一摞,注意不要疊太高,容易打滑。
然後像切片一樣,垂直下刀,著力點主要在刀跟部的位置,切細一點叫絲,切粗一點就是條。
這裏用的就是滑刀切末、丁,得到絲和條之後,可以在這個基礎上,來加工末和丁。
每次拿一小撮,以你可以握穩為準,然後頂端對整齊,再下刀切。
要想切好末,你就要有粗細均勻的絲。
這也意味著,最初的片也要切得好,層層相扣,缺一不可。
依舊是滑刀切上麵這三種再加上滾刀塊,基本就是你最常會用到的食物形態。
切長得歪七歪八的蔬菜,一個大原則:所有不規則的菜,先給它整成規則的完事。
比如西藍花梗,先把張牙舞爪的梗修整成長方體,然後按照上麵的方法切就行。
當然,有些食材有自己的特殊切法,常見的都給你們列好啦。
洋蔥洋蔥快速切末之時,整顆洋蔥先對半切,不要切去根部,這樣可以保證洋蔥的完整性。
後續切窄條切丁的時候,沒那麽容易散開。
用刀尖對著洋蔥根,順著洋蔥的紋路切窄條。
然後用片切,平行入刀,把洋蔥橫切成三層,最後直刀切末。
切到沒有分開的根部時,可以把洋蔥放倒,先切長條再切末。
大蔥大蔥切細絲,先切蔥段,然後把大蔥一剖為二,摘掉實芯,把蔥葉疊起來,再切細絲。
青椒青椒有兩種,一種形狀非常規則的四方圓柱體,隻要順著邊切,就可以很輕鬆地得到規則的片狀。
另外一種長條不規則的,則要先對半剖開,去青椒籽,再根據需求切片或者切絲。
青椒像下麵這樣豎切炒出來會更脆,橫切的話彎彎曲曲看起來好看,但是很容易出水。
西藍花西藍花先切掉根部,然後可以直接用手掰成小朵。
如果掰下來的朵太大的話,可以用刀劃開根部,繼續切分成自己想要的大小。
南瓜對於很硬的南瓜,千萬不要用中式片刀或三德刀劈,太傷刀了!
要用砍骨刀完成劈這個動作,或者小心地切出一條縫隙,然後用手掰開。
暴力開瓜,去南瓜皮有兩種方法。
皮比較薄的,可以直接用刮皮刀。
皮比較厚的話,先切月牙小段,然後立起來,用刀把南瓜皮削掉。
去皮之後,切分成自己需要的大小即可。
白菜需要大塊來燉菜的時候,直接這樣切小段再切塊。
切絲這裏要注意一下,不要橫切,要順著白菜的紋路豎切。
直接橫切的話,每條絲都中間是梗,兩邊是葉子,等梗變熟之後,葉子已經爛掉了。
豎切則可以把梗和葉子輕鬆分開,之後再分別下鍋,就能炒出清爽的白菜絲了!
在這裏,林非凡還學到了一個白菜清洗小技巧。
直剖成兩半,切麵朝下泡在鹽水裏就可以,不用一片片摘下來。
切蔬菜也有進階技巧,下刀的方式會影響蔬菜的口感。
順著纖維切,能夠在烹飪中保持蔬菜的形狀和口感。
逆著纖維切,會讓口感更柔軟。
切到最後隻剩一點了,怎麽辦?
放平了用片刀法,或者幹脆丟掉。
再就是切肉,切肉的時候,會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紋路。
如果可以,一定順紋路切。
筋少、細嫩、易碎的肉,比如雞肉和魚肉-逆紋路切(即垂直於紋路切):
筋多、質老的肉,比如牛肉
原理很簡單,嫩肉保留其原有的紋路,老肉切斷紋路。
不管哪種切法,目的都是為了口感好!
對豬肉來說,則順逆切影響都不大,常見的切法一般就是切片、切絲。
肉切薄片很常見,一般先把肉切成大小合適的長條,然後找對紋路,再順\/逆著紋路切。
用推拉切的手法,比較容易。
肉比較厚,或者需要切大薄片的時候,常用片切的手法,切時刀往下壓著走,可以避免切到手。
肉絲有了肉片之後,就可以切肉絲了。
注意找對肉的紋路,然後不要太多疊在一起切,以免打滑。
這是切豬肉,如果是雞鴨鵝等去骨,比如雞腿去骨也很實用。
畢竟雞腿肉和雞腿的價格,還是差蠻大的。
首先在雞腿根部環切一圈,注意要把白色的筋膜挑斷,挑筋膜的時候,刀尖向外,不要衝著自己。
把雞腿擺正,從頂部開始一刀切到最底部,下刀要深,可以切到骨頭。
用刀把肉往兩邊扒開,露出完整的骨頭。
這時候把雞腿翻麵,用刀順著骨頭往下剔,切斷所有黏連處,就可以得到一塊完整的雞腿肉啦!
小刀更好操作,雞腿比較滑,要拿牢,不要著急,順著紋理慢慢來。
當然,這些都是簡單的食材處理。
而在切肉當中,切肉類也有進階技巧。
比如,如果肉太肥,滑來滑去不好切的話,可以冷凍之後再切。
或者把肉蘸水之後再切,可以增加黏性。
切肉之前最好先剔除黏膜和筋,不僅好切,口感也更好。
這些都屬於基礎刀工,要想繼續深造,那就需要切魚了。
如何處理魚,已經不屬於基礎刀工範疇。
而這個已經屬於解剖學了,這可一點不誇張。
比如之前李長久做的脫骨魚,如果不是解刨技術足夠,哪裏能夠那麽完美的去骨?
還有三套鴨、寶塔肉,如果沒有點刀工技藝,哪裏能夠做的那麽好?
看過經典武俠電影《新龍門客棧》的,想必都還記得,那位手拎刮骨刀的韃靼小廚師。
他仗著日久練就的純熟刀工,一陣眼花繚亂後,無論是豬是人,都瞬間變成一副骨架,令人歎為觀止。
這等技藝,神乎其神,簡直可與傳說中的“庖丁解牛”相媲美。
而在我國唐代時,也早有對於廚師高超刀工的記載。
“膾飛金盤白雪高”、“無聲細下飛碎雪”。
廚師用快刀切魚,使得薄如蟬翼的魚片如同雪花一般飄落在盤中,此情此景,令人神往。
刀工,作為中式烹飪的核心技藝,代表了一個廚師的功力。
極致的刀工,如高深的武林功夫,隻有經過數十年磨礪,運刀才能隨心所欲。
最經典的刀工菜,要數“文思豆腐”,幾近“鬼斧神工”。
隻見上千條長如牙簽,細如粉絲的豆腐絲,漂浮遊戈在清湯之中,輕盈、潔白、精致。
吃起來,既爽滑柔潤,又清鮮利口,通常食客們還未回過神來,它已舒坦地抵達你的胃裏。
這樣的一道菜,回味之際,讓人不住叫好。
而次之的就是三套鴨,把三種食材放在一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做到去其骨而留其形。
因此這道三套鴨,需要剔、敲、削等多種功夫都用到極致。
刀尖稍微偏一點,皮就破了,整道菜就宣告失敗。
取一隻宰殺好的鴨子,刀鋒探入鴨子體內,剔骨、切肉、翻轉,動作猶如事前設計好的一般精準。
一隻完好的去骨鴨子便呈現出來……
將骨頭取出來,不沾一絲肉,從外表看起來整個食材完好無損。
並且在長時間慢燉後,還能保證菜式的外觀完整美觀。
這些林非凡隻是想一想就好,現在他肯定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