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社會到今天,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從某個角度講,就是一個“公”與“私”相互博弈、競爭,共同發展,對立統一的過程。
1.先要區分“公心”與“私心”
人之初,部落成員以洞為穴,群居而生,一起抵禦猛獸襲擊、自然災害,共同圍狩捕獵、采食果腹,生產力的低下和群體生活的意識,帶來的是“公社”、“公共”性的生活方式。在當時人們的思維和意識中,尚沒有“私”的概念,所有的成員都是原始公社的一部分,所有的生活資料都歸部落公共所有,個人的存在與原始公社完全融為一體,休戚與共。
隨著剩餘生活資料的出現,人們逐漸產生了“私”的意識,希望單獨支配占有剩餘生活資料,進而開始追求對各種資源的私人占有。於是,產生了“私”和“公”之間的分化和對立。
在人類社會製度的發展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奴隸社會是“私人占有”的一種極端狀況,極端到原本平等的同類同族的個體連帶個體的私有財產都可以被一個人私人占有。
但是,社會的發展,隨即暴露出來另一個問題,對“私”的無限追求,帶來了一係列尖銳的社會矛盾,進而從根本上阻止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這使人們認識到:人類的生存發展僅有“私”的一麵是完全不夠的,不能因為追求“私”而忽視了“公”的存在。諸如共同抵禦疾病、天災,發展生產技術,化解社會矛盾,組織社會成員,保持社會秩序等問題。這就超越了個體的“私”的層麵,是一個涉及全體或者眾多社會成員的“公共”問題。隻有兼顧好“私”和“公”兩方麵的問題,人類社會才能持久良性地發展。
2.官員的工作是社會公共事務
那麽,如何解決這些公共問題呢?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講,就需要發展出一套社會公共係統,來負責這些問題,政府和官員就是這套社會公共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負責本區域內公共事務的完成,政府設定各種職位,任命官員,具體負責某一方麵的工作。所以,各個官員,其工作的內容,從性質上來講,都是社會公共事務。
社會製度的不斷發展,使得“私”和“公”的領域,也在此消彼長,不斷發生變化。如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江山社稷是皇帝個人所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則說“天下為公”。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是,社會公共領域在不斷豐富和擴展,而私人領域在受到各種保護。
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以及在獲得執政地位,進行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倡導和要求各級官員要一心為公、一心為民,戒除私心私利,在最大程度上擴大了社會“公”的範疇。
無論東西方,不管是將政治作為一種職業選擇,還是以成為各種各樣的官員,都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所認可。在中國,傳統的“仕”的思想和“功名”思想,更推崇個人出將入相,以從政做官為正統的人生道路。官員從個體“私”的領域中跨越出來,進入社會“公”的領域,也是一個突破私的小我,而實現公的大我的價值提升的過程。
具體而言,官員出以公心,就是要時時處處從公共的角度而不是個體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以公共利益為最高目標。官員對“公”的恪守,應該成為其基本的思想要求和行為準則,貫徹在日常的具體工作和生活中。
1.先要區分“公心”與“私心”
人之初,部落成員以洞為穴,群居而生,一起抵禦猛獸襲擊、自然災害,共同圍狩捕獵、采食果腹,生產力的低下和群體生活的意識,帶來的是“公社”、“公共”性的生活方式。在當時人們的思維和意識中,尚沒有“私”的概念,所有的成員都是原始公社的一部分,所有的生活資料都歸部落公共所有,個人的存在與原始公社完全融為一體,休戚與共。
隨著剩餘生活資料的出現,人們逐漸產生了“私”的意識,希望單獨支配占有剩餘生活資料,進而開始追求對各種資源的私人占有。於是,產生了“私”和“公”之間的分化和對立。
在人類社會製度的發展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奴隸社會是“私人占有”的一種極端狀況,極端到原本平等的同類同族的個體連帶個體的私有財產都可以被一個人私人占有。
但是,社會的發展,隨即暴露出來另一個問題,對“私”的無限追求,帶來了一係列尖銳的社會矛盾,進而從根本上阻止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這使人們認識到:人類的生存發展僅有“私”的一麵是完全不夠的,不能因為追求“私”而忽視了“公”的存在。諸如共同抵禦疾病、天災,發展生產技術,化解社會矛盾,組織社會成員,保持社會秩序等問題。這就超越了個體的“私”的層麵,是一個涉及全體或者眾多社會成員的“公共”問題。隻有兼顧好“私”和“公”兩方麵的問題,人類社會才能持久良性地發展。
2.官員的工作是社會公共事務
那麽,如何解決這些公共問題呢?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講,就需要發展出一套社會公共係統,來負責這些問題,政府和官員就是這套社會公共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負責本區域內公共事務的完成,政府設定各種職位,任命官員,具體負責某一方麵的工作。所以,各個官員,其工作的內容,從性質上來講,都是社會公共事務。
社會製度的不斷發展,使得“私”和“公”的領域,也在此消彼長,不斷發生變化。如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江山社稷是皇帝個人所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則說“天下為公”。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是,社會公共領域在不斷豐富和擴展,而私人領域在受到各種保護。
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以及在獲得執政地位,進行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倡導和要求各級官員要一心為公、一心為民,戒除私心私利,在最大程度上擴大了社會“公”的範疇。
無論東西方,不管是將政治作為一種職業選擇,還是以成為各種各樣的官員,都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所認可。在中國,傳統的“仕”的思想和“功名”思想,更推崇個人出將入相,以從政做官為正統的人生道路。官員從個體“私”的領域中跨越出來,進入社會“公”的領域,也是一個突破私的小我,而實現公的大我的價值提升的過程。
具體而言,官員出以公心,就是要時時處處從公共的角度而不是個體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以公共利益為最高目標。官員對“公”的恪守,應該成為其基本的思想要求和行為準則,貫徹在日常的具體工作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