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要為公是由官員的職責本身所決定的,但是,官員要真正做到一心為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遍覽中外曆史,細察四海現實,為公還是為私,向來是為官的焦點和熱點。在公與私之間,也就存在著一個官員成敗、褒貶、毀譽的分水嶺。


    總結林林總總的曆史和現實,官員要做到一心為公,就必須過好兩關:一曰親情關,二曰親信關。這兩關,是上最難跨越的兩個山頭,過不去這兩關就難以成為一個好的官員。


    1.先要跨越“親情”關


    親情,是以血緣、親屬關係為基礎的一種特殊的情感。在親情之間,有父母對子女的無私,綿綿不絕,不離不棄,愛其強而容其弱。還有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戚之間的情愫。人是感情的動物,親情又是人類所有感情中最原初、最本真的一種。人的社會關係中有一大部分靠血緣來維係。所以在“公”字麵前,要跨越親情關很難。


    在中國封建政治有一個很突出的現象:外戚專權。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後和皇後的家族。在曆史上很多次的皇權交接和皇權行使過程中,皇帝因年幼、多病或者其他原因,無法實際處理政事,就常由太後幫助聽政視事。皇太後如何來掌管國家大權呢?其他人她不放心,於是就會找來父親、兄弟、甥侄等等有親情關係的人來掌握各種權力,時間稍長,坐地為大,逐漸就成了外戚專權。這是典型的以親情來幹擾政權,其結果大都是曇花一現、好景不長,甚至最終落得滿門誅連、人人受害。如漢朝的呂氏、竇氏等,唐武周時,滿朝政要皆為武氏,楊國忠因為楊貴妃而成為宰相,後來魂飛馬嵬坡。政權運行終究還是要回到正常的權力分配規律中,而不是以親情為核心。


    隋唐以前,官員任用講究出身、門第,實際上就是在權力分配中過分強調血緣、親情關係,這種政治製度直接產生了社會腐化和對政治秩序具有極大幹擾作用的家族門閥,嚴重影響到社會進步和政治清明。


    即使廢除了世襲製等以親情為基礎的政治權利運行製度,在現代政治體製中,親情仍然會對官員的權力行使產生重要的幹擾作用。孫中山先生倡導“天下為公”,並在三民主義的革命旗幟下,團結了一大批誌同道合而不是有血緣親屬關係的革命同誌。但是民國僅僅運行了38年,到1949年解放前時,本來奉行以“三主義主義”治天下的國民政府,竟然又演化成了“四大家族”的天下。偉大如毛澤東者,雖然在絕大部分的時間裏,都能很好地處理個人親情與為國為公之間的關係,但在其人生的晚年,也對周圍的人很難信任,轉而倚重毛遠新和江青等人。可見要真正超越親情難度有多大。


    親情是每個人都不可能回避的,官員當然不能例外。為官要跨越親情關,是指官員要正確認識官員的“為公”和親情的“為私”之間的關係、性質,有一個正確的區別。曆史上的諸多事例,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也證明,這一關並非不可跨越。而且,跨越之後,就可以贏得人民的認可和支持,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成為人民愛戴的好官。


    毛澤東為了中國革命,超越親情,先後犧牲了7為親人。建國之後,國家安定,本來已沒有太多犧牲生命的危險,但他卻決然地決定將毛岸英送上朝鮮戰場,結果又不幸犧牲。當請示他要不要將毛岸英的骨灰送回國內時,他說道,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這是怎樣的一種心理和境界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官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奧比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奧比椰並收藏官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