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隻是如此便罷,可惜寒門子弟生性貪婪,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減免江南稅賦,如此江南糧食價格壓得極低,而京城積穀卻無法壓價,越加無法出往九成山。且出身寒門的官員不比世家子弟,目光短淺,總以為憑藉這一兩小事就可與世家平起平坐,平日裏商談政事也多有摩擦,世家的官員們這才生了懲治之心。
於是等到江南稅賦一事久懸不下、徵收稅賦將近時,世家官員們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將稅賦有關的事情擱置不議,直接將相關文書發往地方,讓底下人都按舊章辦事。
這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往大了說,便是妄自尊大欺上瞞下,恐怕要治個欺君之罪;可往小了說,也不過就是幾個官員沒明白上頭的意思,一時疏忽才導致的——畢竟最後下發的政令是依循舊例,底下人遞送文書偶爾出了什麽岔子,也是有的。
於是崔甫便道:「父親,這事做得確實粗糙了些,但那也是怕遲則生變……兒子這就派人截回文書,發還糧稅,或許還能來得及。」他猶豫著又道,「至於父親方才問起從筠,又是……」
該驚惶的在明德殿中便已經驚惶完了,崔敬暉此刻顯得很疲憊,他擺擺手,示意兒子不必再去:「各地的糧稅都已運往京城,戶部那邊崔演也能抹平一切,不必再多事。」
「可是,陛下他不是……」
「你還看不出來嗎?皇帝要遷宮,所謂帝後不和不過是個幌子,陛下此舉從一開始就是要挑動世家和寒門之間的矛盾,藉此打壓世家,崔氏身為世家之首,正是首當其衝!」崔敬暉嘆了口氣,「從筠那孩子……本以為隻是有人要藉此陷害她,卻不想……」
從前皇帝或許生了要動崔家的心思,隻是一來找不到什麽把柄,二來世家之間盤根錯節,姻親相連,皇帝今日想要問罪一個崔氏子弟,那些遍布朝廷的親族便會為他求情,更甚者連掩埋罪證也不為過。世家各姓,同氣連枝,同仇敵愾,朝代有更迭,而世家屹立不倒,正是由此而來。
然而崔從筠卻成了這塊鐵板中的一個大紕漏,她是女子而非外臣,如今世家中誰家沒有幾個適齡女孩想要送進宮去,以崔從筠的性情和崔家的勢力,如若當真同她一起進宮,其他家族的女子便是不要活了。
再加上九成山上崔從筠犯的是謀反案,正如當年韋氏謀逆,犯天下之大不韙者,除了血親會維護她,其他人總要掂量掂量。如此種種加起來,如何會有人替她說話?
況且世家雖然同氣連枝一致對外,但內部各姓亦是早有齟齬,崔家身為世家之首,勢力太過,不是沒有人想著要取而代之。
「從筠性情乖戾,若是早前多加管教束縛,也不至於今日釀成大禍!」
九成山祭禮上,崔從筠誤入刺殺皇後之局,崔家人及時發現,迅速將人塞在太皇太後儀仗裏帶下山,帶離行宮,好險才沒讓人落到龍武衛的手裏,坐實崔家謀反的證據。
崔從筠和皇後素無往來,背後之人之所以要引她入局,正是要利用她崔氏嫡女的身份做文章,離間皇帝和崔家。崔家自知清白,除了崔從筠之外再無把柄於人手,是以救下崔從筠之後,崔家人便靜待皇帝問罪再行辯駁。
可是皇帝一直按兵不動,之後更是如常上朝,像是九成山上的謀刺從沒有發生,崔家便以為同皇帝達成了默契,畢竟皇後安然無恙,也沒有任何證據說明崔家曾經身涉其中。
然而如今崔從筠卻不知所蹤,不僅如此,皇帝甚至還表露出要追究江南稅賦一案的態度,這明擺著就是要開始對付崔家了。
九成山謀刺案的背後之人打著離間君臣,從中牟利,爭取崔氏及世家支持的主意,而皇帝卻想著將計就計,既然崔家被拖下了水,他就借力打力,順帶將崔家摁死在水裏。
崔氏百年風雨,崔敬暉和崔甫也是經歷過韋氏之亂的人,即便最初會有些許驚慌,但很快也就冷靜下來。
「依父親看,我們該如何作為?」
崔敬暉撫了撫鬍鬚,冷笑道:「陛下隱忍多年,確實心誌堅韌。」他想起先前褚霖禮賢下士,對他們這些老臣執子侄禮的模樣便覺得好笑,緊接著卻生出些受人矇騙的惱怒來,「陛下心有謀算,但我崔家百年門庭,半朝親族,也不盡都是吃素的。」
他很快吩咐幾句,讓崔甫盡快讓該動的人都動起來。到了他們這個位置上,隻能進,不能退,一旦敗落,不要說全族傾覆就在眼前,便是平日裏交好的大姓也會將他們撕咬的一幹二淨。
崔甫點頭稱是,又問道:「那寧王那邊……」
九成山上行刺,崔家沒有牽涉其中,那麽有能力有膽量做此事的,除了寧王不做他選。
一鵲不棲二枝,崔家擇了褚霖為主,便不會輕易改換門庭,是以從前寧王雖多有示好,崔家一概不應。現下寧王計謀已成,目的雖在離間,但終究是讓崔氏吃了個大虧……
生死關頭,再作猶豫反而矯情,崔敬暉滿懷怒氣,終究是心不甘情不願地點了點頭。
隨著皇帝在朝堂上的那一問之後,世家一派的臣子們便像得到了什麽信號,紛紛上疏陳明利害,直言江南稅賦絕不可再減,否則就是傾國禍患。與此同時,戶部一個小吏承認收發文書時一時疏漏,竟在江南稅賦一事尚未議定之時便把文書發了出去,致使江南道相關官員提前徵收稅賦。
於是等到江南稅賦一事久懸不下、徵收稅賦將近時,世家官員們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將稅賦有關的事情擱置不議,直接將相關文書發往地方,讓底下人都按舊章辦事。
這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往大了說,便是妄自尊大欺上瞞下,恐怕要治個欺君之罪;可往小了說,也不過就是幾個官員沒明白上頭的意思,一時疏忽才導致的——畢竟最後下發的政令是依循舊例,底下人遞送文書偶爾出了什麽岔子,也是有的。
於是崔甫便道:「父親,這事做得確實粗糙了些,但那也是怕遲則生變……兒子這就派人截回文書,發還糧稅,或許還能來得及。」他猶豫著又道,「至於父親方才問起從筠,又是……」
該驚惶的在明德殿中便已經驚惶完了,崔敬暉此刻顯得很疲憊,他擺擺手,示意兒子不必再去:「各地的糧稅都已運往京城,戶部那邊崔演也能抹平一切,不必再多事。」
「可是,陛下他不是……」
「你還看不出來嗎?皇帝要遷宮,所謂帝後不和不過是個幌子,陛下此舉從一開始就是要挑動世家和寒門之間的矛盾,藉此打壓世家,崔氏身為世家之首,正是首當其衝!」崔敬暉嘆了口氣,「從筠那孩子……本以為隻是有人要藉此陷害她,卻不想……」
從前皇帝或許生了要動崔家的心思,隻是一來找不到什麽把柄,二來世家之間盤根錯節,姻親相連,皇帝今日想要問罪一個崔氏子弟,那些遍布朝廷的親族便會為他求情,更甚者連掩埋罪證也不為過。世家各姓,同氣連枝,同仇敵愾,朝代有更迭,而世家屹立不倒,正是由此而來。
然而崔從筠卻成了這塊鐵板中的一個大紕漏,她是女子而非外臣,如今世家中誰家沒有幾個適齡女孩想要送進宮去,以崔從筠的性情和崔家的勢力,如若當真同她一起進宮,其他家族的女子便是不要活了。
再加上九成山上崔從筠犯的是謀反案,正如當年韋氏謀逆,犯天下之大不韙者,除了血親會維護她,其他人總要掂量掂量。如此種種加起來,如何會有人替她說話?
況且世家雖然同氣連枝一致對外,但內部各姓亦是早有齟齬,崔家身為世家之首,勢力太過,不是沒有人想著要取而代之。
「從筠性情乖戾,若是早前多加管教束縛,也不至於今日釀成大禍!」
九成山祭禮上,崔從筠誤入刺殺皇後之局,崔家人及時發現,迅速將人塞在太皇太後儀仗裏帶下山,帶離行宮,好險才沒讓人落到龍武衛的手裏,坐實崔家謀反的證據。
崔從筠和皇後素無往來,背後之人之所以要引她入局,正是要利用她崔氏嫡女的身份做文章,離間皇帝和崔家。崔家自知清白,除了崔從筠之外再無把柄於人手,是以救下崔從筠之後,崔家人便靜待皇帝問罪再行辯駁。
可是皇帝一直按兵不動,之後更是如常上朝,像是九成山上的謀刺從沒有發生,崔家便以為同皇帝達成了默契,畢竟皇後安然無恙,也沒有任何證據說明崔家曾經身涉其中。
然而如今崔從筠卻不知所蹤,不僅如此,皇帝甚至還表露出要追究江南稅賦一案的態度,這明擺著就是要開始對付崔家了。
九成山謀刺案的背後之人打著離間君臣,從中牟利,爭取崔氏及世家支持的主意,而皇帝卻想著將計就計,既然崔家被拖下了水,他就借力打力,順帶將崔家摁死在水裏。
崔氏百年風雨,崔敬暉和崔甫也是經歷過韋氏之亂的人,即便最初會有些許驚慌,但很快也就冷靜下來。
「依父親看,我們該如何作為?」
崔敬暉撫了撫鬍鬚,冷笑道:「陛下隱忍多年,確實心誌堅韌。」他想起先前褚霖禮賢下士,對他們這些老臣執子侄禮的模樣便覺得好笑,緊接著卻生出些受人矇騙的惱怒來,「陛下心有謀算,但我崔家百年門庭,半朝親族,也不盡都是吃素的。」
他很快吩咐幾句,讓崔甫盡快讓該動的人都動起來。到了他們這個位置上,隻能進,不能退,一旦敗落,不要說全族傾覆就在眼前,便是平日裏交好的大姓也會將他們撕咬的一幹二淨。
崔甫點頭稱是,又問道:「那寧王那邊……」
九成山上行刺,崔家沒有牽涉其中,那麽有能力有膽量做此事的,除了寧王不做他選。
一鵲不棲二枝,崔家擇了褚霖為主,便不會輕易改換門庭,是以從前寧王雖多有示好,崔家一概不應。現下寧王計謀已成,目的雖在離間,但終究是讓崔氏吃了個大虧……
生死關頭,再作猶豫反而矯情,崔敬暉滿懷怒氣,終究是心不甘情不願地點了點頭。
隨著皇帝在朝堂上的那一問之後,世家一派的臣子們便像得到了什麽信號,紛紛上疏陳明利害,直言江南稅賦絕不可再減,否則就是傾國禍患。與此同時,戶部一個小吏承認收發文書時一時疏漏,竟在江南稅賦一事尚未議定之時便把文書發了出去,致使江南道相關官員提前徵收稅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