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快過年了啊。」張儒秀無意朝窗外瞥了一眼。
外麵刮著風,嘩嘩地飄著雪。
滿院哭聲,比康定元年時,還要悲上幾分。
家舅走了,家裏便沒了頂樑柱。當家的責任,便分到了兩位哥身上。
當張儒秀再回過神來,她早站在棺槨前守了大半晌了。
嫂嫂站在一旁,抱著懷裏哭鬧不停的孩子。這下,就是院裏的養娘輪著哄,那孩子也沒法靜下來了。
院裏隻有兩位孝媳,孝女還在往晉州趕著,孝男忙得焦頭爛額,一邊是鋪靈堂,一邊又是擺平衙裏的事,還要告知陝州夏縣的父老鄉親,出殯前親戚都得來。
「家裏也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去年阿姑剛走,一大家的精氣還沒恢復過來呢,今年阿舅也走了。」嫂嫂方才哭得眼睛紅腫,此刻又啞著嗓子低聲哄著孩子,一邊又同張儒秀嘆著世事無常。
張儒秀聽了,隻覺恍惚。恍若去年出殯哭路的場麵還鋪在她眼前,如今又疊加了一層悲戚。
想了又想,老人家的身子是在家姑走後一步步地垮下去的。也是年齡大了,又經過幾番折騰,操心費力著,那些不好的徵兆早先都是顯現過的。
隻是沒人會去仔細琢磨一番,又或是人人都清楚這些事,隻是不願提起罷了。
「如今是遇上了暴雪。」張儒秀喃喃道。
前幾日,司馬光剛過完生辰。那時老人家還舉杯道喜呢,後來就悄無聲息地走了。
張儒秀心裏也難受,可這點難受自然是不能同家裏兩位哥相比的。
她才與家舅相處過幾日,聊過多少句?兩位哥可是一日一日地磨在家舅身邊,一句一句地聊著。父子之間的情是說不完道不盡的。
也正是因為情深意重,司馬光才會那麽慌張。他趴在老父身旁痛哭,怨著老父狠心,走得太早。
司馬旦拍著司馬光的背安慰著,隻是說話間自己的淚也淌了下來。他是家裏的大哥,是老父的助手,也是司馬光的指路者。平日裏他要端著穩重模樣,司馬光能在失意時求爹娘安慰一番,可他不能。
如今,爹娘都走了,司馬旦心裏的柱子也倒了下去。
他成了頂樑柱,要支撐起兩家,要顧得上老家。可老父走了,他那些悲戚實在是按捺不住,索性也跟著司馬光宣洩了出來。
二人在屋裏哭著,一邊還得給老父穿上壽衣,整理遺容。把人抬到棺槨裏後,思緒才稍稍回來了幾分。
「我去安排靈堂的事。衙司裏想必也知道了這事,阿爹在衙裏的事,我去溝通。出殯後,不日便要回老家守孝去,我安排這些事。」司馬旦清了清嗓子,開口道:「君實,你去寫信罷,得叫阿爹走得體麵。墓誌銘,告親友同僚,你一向聰慧務實,就也做下去罷。」
司馬光唔了聲,不多說,便走了出去。
有些事一開了頭,下麵再做時,早不似當初那般慌亂無措。
去年聶娘子走的時候,院裏緩了好久才動作起來。那些個小女使沒經過這般悲歡離合的場麵,隻能愣在原處,什麽也不懂,什麽也不會做。虧得有一幫老養娘催著人動作,故而聶娘子的喪事忙裏有序,不成熟,倒也不多顯手段稚嫩。
今年院裏的人動作倒麻利,不過倒是花了好些時候承受下這件悲事。恰逢大雪,若是不趕緊做事,定會耽誤下來。
將來幾日裏會發生什麽事,誰都不知道。在已知的情境下,能多做就多做件事。
家裏的姐是在晚間趕過來的。一進院,滿處都是白紙白幡,佛陀誦著經,下人燒著紙錢。她一進來,便看到了靈堂前站成一排的孝男孝媳。見她來了,大哥趕忙走過去迎接著,司馬光也隨後,接應著姐夫與跟著過來的小兒子。
「趕路苦啊,大姐,辛苦了。」司馬旦嘆著,催著大姐去換上喪服。
靈堂後間放置著一樽棺槨,棺槨頭前擺著一盆還未燃盡的紙錢。前堂時碑位,燒著幾大柱香。
大姐換了喪服,趴在棺槨旁放聲哭著。
她心裏也接受不下來爹娘相繼離世的事,那些傷痛好不容易淡了幾分,如今又被扒開,撒了幾層厚厚的鹽,一遍遍地點著她。
斯人已去,他們一家,都沒了爹娘。
「保重身子啊。」嫂嫂在一旁看著心疼,叫張儒秀同她一起把大姐從棺槨邊拉了出來,給人拭著淚。
那幾日,他們一家都沒緩過來,隻是禮數還是要遵照。直到出了殯,回來收拾好搬家物件,便準備啟程回老家守喪去。
「等來年再老家那邊安頓好,我想著把爹娘的墓都移到老家家族墓地裏去,落葉歸根,也是爹娘的心願。」司馬旦把一大家召來聚到一起,說道。
司馬光先說了聲好,大姐也說好。這三人一點頭,事情算是定了下來。
「不急著走,把這處的事都處理妥當,再上路。官家那邊也都知道了老人家的事了,向上向下,我們都大致把該做的事都做好了。剩下的,就是細化下去辦了。」司馬旦說罷,瞧著家裏人幾臉憔悴,心裏也難受,又說道:「今晚回去,都早點歇息罷。都熬了太久了,身子骨可受不了啊。」
一番商議後,一家人才散了去。
司馬光跟著張儒秀回了屋,人失了神一般,做什麽事都沒個力氣。就連吹了燈躺在床榻上,也隻是連連嘆著氣。
外麵刮著風,嘩嘩地飄著雪。
滿院哭聲,比康定元年時,還要悲上幾分。
家舅走了,家裏便沒了頂樑柱。當家的責任,便分到了兩位哥身上。
當張儒秀再回過神來,她早站在棺槨前守了大半晌了。
嫂嫂站在一旁,抱著懷裏哭鬧不停的孩子。這下,就是院裏的養娘輪著哄,那孩子也沒法靜下來了。
院裏隻有兩位孝媳,孝女還在往晉州趕著,孝男忙得焦頭爛額,一邊是鋪靈堂,一邊又是擺平衙裏的事,還要告知陝州夏縣的父老鄉親,出殯前親戚都得來。
「家裏也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去年阿姑剛走,一大家的精氣還沒恢復過來呢,今年阿舅也走了。」嫂嫂方才哭得眼睛紅腫,此刻又啞著嗓子低聲哄著孩子,一邊又同張儒秀嘆著世事無常。
張儒秀聽了,隻覺恍惚。恍若去年出殯哭路的場麵還鋪在她眼前,如今又疊加了一層悲戚。
想了又想,老人家的身子是在家姑走後一步步地垮下去的。也是年齡大了,又經過幾番折騰,操心費力著,那些不好的徵兆早先都是顯現過的。
隻是沒人會去仔細琢磨一番,又或是人人都清楚這些事,隻是不願提起罷了。
「如今是遇上了暴雪。」張儒秀喃喃道。
前幾日,司馬光剛過完生辰。那時老人家還舉杯道喜呢,後來就悄無聲息地走了。
張儒秀心裏也難受,可這點難受自然是不能同家裏兩位哥相比的。
她才與家舅相處過幾日,聊過多少句?兩位哥可是一日一日地磨在家舅身邊,一句一句地聊著。父子之間的情是說不完道不盡的。
也正是因為情深意重,司馬光才會那麽慌張。他趴在老父身旁痛哭,怨著老父狠心,走得太早。
司馬旦拍著司馬光的背安慰著,隻是說話間自己的淚也淌了下來。他是家裏的大哥,是老父的助手,也是司馬光的指路者。平日裏他要端著穩重模樣,司馬光能在失意時求爹娘安慰一番,可他不能。
如今,爹娘都走了,司馬旦心裏的柱子也倒了下去。
他成了頂樑柱,要支撐起兩家,要顧得上老家。可老父走了,他那些悲戚實在是按捺不住,索性也跟著司馬光宣洩了出來。
二人在屋裏哭著,一邊還得給老父穿上壽衣,整理遺容。把人抬到棺槨裏後,思緒才稍稍回來了幾分。
「我去安排靈堂的事。衙司裏想必也知道了這事,阿爹在衙裏的事,我去溝通。出殯後,不日便要回老家守孝去,我安排這些事。」司馬旦清了清嗓子,開口道:「君實,你去寫信罷,得叫阿爹走得體麵。墓誌銘,告親友同僚,你一向聰慧務實,就也做下去罷。」
司馬光唔了聲,不多說,便走了出去。
有些事一開了頭,下麵再做時,早不似當初那般慌亂無措。
去年聶娘子走的時候,院裏緩了好久才動作起來。那些個小女使沒經過這般悲歡離合的場麵,隻能愣在原處,什麽也不懂,什麽也不會做。虧得有一幫老養娘催著人動作,故而聶娘子的喪事忙裏有序,不成熟,倒也不多顯手段稚嫩。
今年院裏的人動作倒麻利,不過倒是花了好些時候承受下這件悲事。恰逢大雪,若是不趕緊做事,定會耽誤下來。
將來幾日裏會發生什麽事,誰都不知道。在已知的情境下,能多做就多做件事。
家裏的姐是在晚間趕過來的。一進院,滿處都是白紙白幡,佛陀誦著經,下人燒著紙錢。她一進來,便看到了靈堂前站成一排的孝男孝媳。見她來了,大哥趕忙走過去迎接著,司馬光也隨後,接應著姐夫與跟著過來的小兒子。
「趕路苦啊,大姐,辛苦了。」司馬旦嘆著,催著大姐去換上喪服。
靈堂後間放置著一樽棺槨,棺槨頭前擺著一盆還未燃盡的紙錢。前堂時碑位,燒著幾大柱香。
大姐換了喪服,趴在棺槨旁放聲哭著。
她心裏也接受不下來爹娘相繼離世的事,那些傷痛好不容易淡了幾分,如今又被扒開,撒了幾層厚厚的鹽,一遍遍地點著她。
斯人已去,他們一家,都沒了爹娘。
「保重身子啊。」嫂嫂在一旁看著心疼,叫張儒秀同她一起把大姐從棺槨邊拉了出來,給人拭著淚。
那幾日,他們一家都沒緩過來,隻是禮數還是要遵照。直到出了殯,回來收拾好搬家物件,便準備啟程回老家守喪去。
「等來年再老家那邊安頓好,我想著把爹娘的墓都移到老家家族墓地裏去,落葉歸根,也是爹娘的心願。」司馬旦把一大家召來聚到一起,說道。
司馬光先說了聲好,大姐也說好。這三人一點頭,事情算是定了下來。
「不急著走,把這處的事都處理妥當,再上路。官家那邊也都知道了老人家的事了,向上向下,我們都大致把該做的事都做好了。剩下的,就是細化下去辦了。」司馬旦說罷,瞧著家裏人幾臉憔悴,心裏也難受,又說道:「今晚回去,都早點歇息罷。都熬了太久了,身子骨可受不了啊。」
一番商議後,一家人才散了去。
司馬光跟著張儒秀回了屋,人失了神一般,做什麽事都沒個力氣。就連吹了燈躺在床榻上,也隻是連連嘆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