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共、托的三麵圍攻中離開人世
以上陳獨秀的最後見解,多數是1939~1940年發表的,一貫隨著「時間性和空間性」的轉移而與時俱進的他,最後一年半在基本觀點(主要是「戰爭不能引發革命」及以上係統的民主觀點)未變的情況下,有些意見(主要是戰爭形勢和前途及蘇聯方麵)有所改變,因為世界形勢在1941年發生了重大變化。如在他最後第三篇論文所述:「歷史決不會重演,此次大戰使各方麵發生巨大變化,或已發生巨大變化之萌芽。」[73]
1941年6月22日,德國在橫掃歐洲大陸,謀取英國未遂後,突然東侵蘇聯。7月,蘇聯終於改變對德妥協的方針,與英國簽訂對德協定,加入了英美等國的反法西斯陣營。12月8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天英美發表對日宣戰。接著中國國民黨政府也對日宣戰,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陣營。
世界格局如此巨大的重新組合,突破了陳獨秀原來的有些估計和論斷,於是,國、共、托三方都按照各自的政治需要,來攻擊陳獨秀的思想。
陳獨秀1942年3月21日在重慶《大公報》上發表了《戰後世界大勢之輪廓》一文,該文雖然沒有再把蘇聯列入德、意、日法西斯陣營進行攻擊,但因為那時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尚處於下風,如陳文中所說「以現狀觀之,自然是德、日占優勢」,所以,陳預測此次大戰結果時,雖然「假定」了三種可能:一是雙方「不分勝負而議和」;二是「勝利屬於英、美」;三是「勝利屬於德、日」,但在闡述時,較傾向於第三種,並且說如果「勝利果然屬於納粹,它竟至支配了半個地球,這占人類半數的人民,在政治上將受到整個時期窒息的大災難」。在這篇文章的續編《再論世界大勢》中,他更明確地說「我們估計此次戰爭德、日勝利的可能較大」;「則將來法西斯蒂專製會和以前的專製一樣,普遍的發展,而且形成歷史上一整個時期。」[74]這種預測與後來的實際相比,太不著邊際。奇怪的是,他還說在這個法西斯統治時期,「在經濟上和英、美勝利一樣……會有一大進步,例如由幣製統一減輕關稅壁壘、物資集中等等」;「這在客觀上為將來社會主義世界開闢寬廣的道路,加強物質的基礎,這本是資本主義在血的罪惡中產生進步的慣例。」
而在論述戰後世界時,又說若是上述第三種,則戰後將形成德、美為「領導國」的兩大集團圈對立的世界;若是第二種,則形成英、美「領導國」的兩大集團圈對立的世界。然後在這種對立中,醞釀下次的世界大戰。而其他國家都附屬於這四個領導集團,如「日本之於德國,蘇俄之於英、美」;「現在的蘇聯,不但他的生產力不能勝任領導國,它自身早已離開社會主義了。」而中國的前途,已如前述:不是日本的殖民地,就是英美的半殖民地,不可能有更好的前途。
陳獨秀的以上言論,是在當時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最困難的時期發表的,雖然不合時宜,但他用意是好的,如他自稱用的方法類似1914年寫的《愛國心與自覺心》的方法,即正言若反,以激勵人們更努力地奮鬥,他說:
與其以樂觀的估計構成海市蜃樓來自己安慰自己以至鬆懈了事前的戒備;不如拿可能的悲觀的估計,以警察自己,以喚起別人,加緊事前之努力。如其閉著眼睛否認將來會隻有帝國主義的天下;不如睜開眼睛,看清可悲的趨勢,承認將來還有法西斯蒂的帝國主義專製會普遍發展而形成歷史上一整個時期之危險,因此加緊主觀上之努力,在此次大戰中,徹底擊潰希特勒及其夥伴的勢力,而加以嚴厲的懲戒,以民主自由的巨大潮流,淹沒法西斯蒂的思想,使之不能在戰後勝利的國家內,以別種形式而復甦,而蔓延,使人類近代的進化史,走向另一道路,即……由資產階級民主製,直接走到未來世界更擴大的民主製;即令不可能,也要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影響下一代的青年,繼續努力縮短將來的法西斯蒂黑暗時期至可能的極限。
可見陳獨秀用心之良苦。但是,第一,陳獨秀的這種思維太複雜,不僅脫離了當時各黨派的認識水平,也脫離了廣大民眾的期望,所以如1914年那篇文章那樣,引起了廣泛的誤解。因為無論是世界人民,還是中國人民,已經處於「五更寒」,受盡了法西斯的苦難,他們需要將走向光明前途的安撫和激勵,不能再用更加黑暗和漫長的法西斯前途去打擊他們的鬥誌。第二,與1914時相反,那時他的觀點很快被事實(如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證明是對的,所以產生很大影響,成為他發起新文化運動的前奏;但這次他發以上言論後,第二年(1943年),戰爭形勢就轉折了。法西斯陣營開始走下坡路,中國抗戰也泛出黎明,戰後的世界格局,也不是陳獨秀所說的那種格局。這表明陳的這次預言是錯誤的。
其實這並不奇怪,1914年,他因參加早期民主革命的全過程,較透徹地研究了法蘭西民主主義學說,又在《甲寅雜誌》社工作,對世界與中國形勢特別是中國社會病根了如指掌,所以能一言中的。而1942年,他自己說:「久居山中生事微」,在那偏僻的石牆院小山村中,對全國抗戰的形勢知之甚少,對世界大戰的形勢,更是「盲人摸象」,又帶著對蘇聯的某些偏見。在這種情況下,還做《戰後世界大勢之輪廓》《再論世界大勢》的大文章,自然是「自不量力」「力不從心」了。於是各方責難和批評紛紛射來。
以上陳獨秀的最後見解,多數是1939~1940年發表的,一貫隨著「時間性和空間性」的轉移而與時俱進的他,最後一年半在基本觀點(主要是「戰爭不能引發革命」及以上係統的民主觀點)未變的情況下,有些意見(主要是戰爭形勢和前途及蘇聯方麵)有所改變,因為世界形勢在1941年發生了重大變化。如在他最後第三篇論文所述:「歷史決不會重演,此次大戰使各方麵發生巨大變化,或已發生巨大變化之萌芽。」[73]
1941年6月22日,德國在橫掃歐洲大陸,謀取英國未遂後,突然東侵蘇聯。7月,蘇聯終於改變對德妥協的方針,與英國簽訂對德協定,加入了英美等國的反法西斯陣營。12月8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天英美發表對日宣戰。接著中國國民黨政府也對日宣戰,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陣營。
世界格局如此巨大的重新組合,突破了陳獨秀原來的有些估計和論斷,於是,國、共、托三方都按照各自的政治需要,來攻擊陳獨秀的思想。
陳獨秀1942年3月21日在重慶《大公報》上發表了《戰後世界大勢之輪廓》一文,該文雖然沒有再把蘇聯列入德、意、日法西斯陣營進行攻擊,但因為那時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尚處於下風,如陳文中所說「以現狀觀之,自然是德、日占優勢」,所以,陳預測此次大戰結果時,雖然「假定」了三種可能:一是雙方「不分勝負而議和」;二是「勝利屬於英、美」;三是「勝利屬於德、日」,但在闡述時,較傾向於第三種,並且說如果「勝利果然屬於納粹,它竟至支配了半個地球,這占人類半數的人民,在政治上將受到整個時期窒息的大災難」。在這篇文章的續編《再論世界大勢》中,他更明確地說「我們估計此次戰爭德、日勝利的可能較大」;「則將來法西斯蒂專製會和以前的專製一樣,普遍的發展,而且形成歷史上一整個時期。」[74]這種預測與後來的實際相比,太不著邊際。奇怪的是,他還說在這個法西斯統治時期,「在經濟上和英、美勝利一樣……會有一大進步,例如由幣製統一減輕關稅壁壘、物資集中等等」;「這在客觀上為將來社會主義世界開闢寬廣的道路,加強物質的基礎,這本是資本主義在血的罪惡中產生進步的慣例。」
而在論述戰後世界時,又說若是上述第三種,則戰後將形成德、美為「領導國」的兩大集團圈對立的世界;若是第二種,則形成英、美「領導國」的兩大集團圈對立的世界。然後在這種對立中,醞釀下次的世界大戰。而其他國家都附屬於這四個領導集團,如「日本之於德國,蘇俄之於英、美」;「現在的蘇聯,不但他的生產力不能勝任領導國,它自身早已離開社會主義了。」而中國的前途,已如前述:不是日本的殖民地,就是英美的半殖民地,不可能有更好的前途。
陳獨秀的以上言論,是在當時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最困難的時期發表的,雖然不合時宜,但他用意是好的,如他自稱用的方法類似1914年寫的《愛國心與自覺心》的方法,即正言若反,以激勵人們更努力地奮鬥,他說:
與其以樂觀的估計構成海市蜃樓來自己安慰自己以至鬆懈了事前的戒備;不如拿可能的悲觀的估計,以警察自己,以喚起別人,加緊事前之努力。如其閉著眼睛否認將來會隻有帝國主義的天下;不如睜開眼睛,看清可悲的趨勢,承認將來還有法西斯蒂的帝國主義專製會普遍發展而形成歷史上一整個時期之危險,因此加緊主觀上之努力,在此次大戰中,徹底擊潰希特勒及其夥伴的勢力,而加以嚴厲的懲戒,以民主自由的巨大潮流,淹沒法西斯蒂的思想,使之不能在戰後勝利的國家內,以別種形式而復甦,而蔓延,使人類近代的進化史,走向另一道路,即……由資產階級民主製,直接走到未來世界更擴大的民主製;即令不可能,也要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影響下一代的青年,繼續努力縮短將來的法西斯蒂黑暗時期至可能的極限。
可見陳獨秀用心之良苦。但是,第一,陳獨秀的這種思維太複雜,不僅脫離了當時各黨派的認識水平,也脫離了廣大民眾的期望,所以如1914年那篇文章那樣,引起了廣泛的誤解。因為無論是世界人民,還是中國人民,已經處於「五更寒」,受盡了法西斯的苦難,他們需要將走向光明前途的安撫和激勵,不能再用更加黑暗和漫長的法西斯前途去打擊他們的鬥誌。第二,與1914時相反,那時他的觀點很快被事實(如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證明是對的,所以產生很大影響,成為他發起新文化運動的前奏;但這次他發以上言論後,第二年(1943年),戰爭形勢就轉折了。法西斯陣營開始走下坡路,中國抗戰也泛出黎明,戰後的世界格局,也不是陳獨秀所說的那種格局。這表明陳的這次預言是錯誤的。
其實這並不奇怪,1914年,他因參加早期民主革命的全過程,較透徹地研究了法蘭西民主主義學說,又在《甲寅雜誌》社工作,對世界與中國形勢特別是中國社會病根了如指掌,所以能一言中的。而1942年,他自己說:「久居山中生事微」,在那偏僻的石牆院小山村中,對全國抗戰的形勢知之甚少,對世界大戰的形勢,更是「盲人摸象」,又帶著對蘇聯的某些偏見。在這種情況下,還做《戰後世界大勢之輪廓》《再論世界大勢》的大文章,自然是「自不量力」「力不從心」了。於是各方責難和批評紛紛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