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林庚白致《新華日報》的信,《新華日報》1938年3月16日。
[84] 史斌、蘇晏整理《訪問劉仁靜談話記錄》,1979年3~4月,《黨史資料》1981年第4期。
[85] 唐寶林整理《訪問劉仁靜談話記錄》,1980年7月22日。
[86] 劉仁靜:《讀〈資本論〉芻議》,《半月刊》第3卷第11期;《讀〈西洋史論〉》,《半月刊》第3卷第21期。《半月刊》為南京反省院內部刊物,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87] 可能為《讀〈資本論〉芻議》之誤。
[88] 《鬥爭》第14期,1936年12月15日。
[89] 《托洛茨基檔案中致中國同誌的信》,王凡西譯,第74頁,注4。
[90] 《托洛茨基檔案中致中國同誌的信》,第73頁。
[91] 《保衛馬克思主義》卷1,第10~20頁。
[92] 《托洛茨基檔案中致中國同誌的信》,第74頁,注4。
[93] 《托洛茨基檔案中致中國同誌的信》,第71頁。片山潛原是日本共產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長期在蘇聯共產國際工作。1933年病逝於莫斯科。
[94] 《托洛茨基檔案中致中國同誌的信》,第78頁。
[95] 《托洛茨基檔案中致中國同誌的信》,第28頁。
[96] 連根:《托洛茨基與陳獨秀》,《國際主義者》第3期,1942年6月25日。連根是王文元的筆名。1942年中國托派分裂成彭述之、劉家良為首的多數派;王文元、鄭超麟、陳其昌、樓國華為首的少數派。《國際主義者》是少數派油印機關報。
[97] 《保衛馬克思主義》卷1,第21頁。
[98] 連根:《托洛茨基與陳獨秀》,《國際主義者》第3期,1942年6月25日,手刻油印件。
十九 「終身反對派」與不變的人生追求(1938~1942)
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
早在1938年2月,陳獨秀即有離漢之意。當時陳鍾凡曾推薦他到武漢大學教書,他拒絕,說「撫五(即王星拱,武漢大學校長——引者)與我至好,我所學亦無以教人」。[1]做過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在文字學上又有很深的造詣,怎麽能說「無以教人」,說得謙虛,實際上有難言之隱:一是過去離開北京大學時所受到的同行們潑給他的恥辱,使他揮之不去。大學是知識分子集中之處,又是左中右雜處之地,中國式的「文人相輕」,像他這樣政治上多次大失敗的知名人物,若到大學去,不知會有多少人造出多少謠來,使他蒙羞不堪。尤其是「日本間諜」事件前,「托派即漢奸」的輿論,已經廣泛流傳。他雖然一再聲明「不再隸屬於任何黨派」,但是,他的歷史是抹殺不了的。在國共兩黨及其他各政治集團都在抹黑托派的情勢下,他在大學裏是很難待得下去的。二是幾十年來已經習慣於搞政黨政治和革命運動,當領袖,受人敬仰,怎麽能適應去當一個教書匠?
他也一再拒絕托洛茨基請他到美國去創建第四國際的邀請,原因如上所述不願意離開危難中的祖國、要為救國盡一份力之和對中國托派的極左派傾向表示痛惡並因此對「托洛茨基主義」產生懷疑外,還有具體的困難:他的健康狀況很不好,高血壓和胃病時常發作。同時國民黨一直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批準他出國的可能,可以說絕對沒有。老朋友老下級陳其昌等,曾請亞東圖書館老闆汪孟鄒致書已到美國當大使的胡適,請他在美國的大學裏謀一個客座教授的職位,以免托派問題的麻煩。但是信發出後,未見回音。看來胡適也覺得不好辦,或是太了解陳獨秀,知道他不會離開的祖國的。抗戰初期,胡適曾擔心他在國內會有什麽麻煩,在美國聯繫了一家圖書公司,請他到美國寫自傳。但是,與上麵同樣的理由,他不去。在武漢嚐試「新途徑」失敗後,王文元等人又勸他去香港,以便脫出國民黨的嚴密監控,他也不考慮,他說:「我們擁護與參加抗戰,就無論如何得留在抗戰地區,利用人家不得不給我們的合法身份來作公開批評(監督政府抗戰之意——引者);一去香港便自動放棄這個身份了。」[2]
何之瑜在陪徐特立到武漢調解所謂陳獨秀「日本間諜」事件後,陳獨秀曾答應何的邀請,打算去長沙嶽麓山下專心著述文字學。但是,後來他又改變主意說:「湖南非樂土,城市將難免為戰區,鄉間亦不無土匪侵害,故決計入川也。」[3]這個決定做出後,他送王文元回上海時,還與王約定:至多半年後,再到「大後方」相聚,「一起打開更有效的工作出路」。[4]這說明他之所以不願出國,還是希望在抗日和改造托派方麵有所作為。
陳獨秀入川,可謂是一波三折。本來,他打算1938年2月入川,2月11日,他在給何之瑜信中說:「弟一星期後,當可動身入川(羅漢、季嚴亦勸我往)。」但是由於發生「日本間諜」事件,他被迫耽下來。6月16日,他準備乘在國民黨中做事的包惠僧為他安排的差船離漢時,闊別三十年的大姐,攜家逃難,突然到了漢口。姐弟患難相逢,悲歡交集。他對包惠僧說:「老姐姐來了,我怎能撇開他們,自己先行!」[5]這位老姐姐也是一個女能人,很受人尊敬。她嫁給了商人吳向榮,其兒子吳季嚴一直跟隨陳獨秀革命,又一起轉向托派。所以,陳獨秀離家後,一直與這位姐姐關係很好。這樣,就拖到7月初,他和姐姐一家搭上了中、中、交、農四家銀行包的專用輪船上行四川。
[84] 史斌、蘇晏整理《訪問劉仁靜談話記錄》,1979年3~4月,《黨史資料》1981年第4期。
[85] 唐寶林整理《訪問劉仁靜談話記錄》,1980年7月22日。
[86] 劉仁靜:《讀〈資本論〉芻議》,《半月刊》第3卷第11期;《讀〈西洋史論〉》,《半月刊》第3卷第21期。《半月刊》為南京反省院內部刊物,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87] 可能為《讀〈資本論〉芻議》之誤。
[88] 《鬥爭》第14期,1936年12月15日。
[89] 《托洛茨基檔案中致中國同誌的信》,王凡西譯,第74頁,注4。
[90] 《托洛茨基檔案中致中國同誌的信》,第73頁。
[91] 《保衛馬克思主義》卷1,第10~20頁。
[92] 《托洛茨基檔案中致中國同誌的信》,第74頁,注4。
[93] 《托洛茨基檔案中致中國同誌的信》,第71頁。片山潛原是日本共產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長期在蘇聯共產國際工作。1933年病逝於莫斯科。
[94] 《托洛茨基檔案中致中國同誌的信》,第78頁。
[95] 《托洛茨基檔案中致中國同誌的信》,第28頁。
[96] 連根:《托洛茨基與陳獨秀》,《國際主義者》第3期,1942年6月25日。連根是王文元的筆名。1942年中國托派分裂成彭述之、劉家良為首的多數派;王文元、鄭超麟、陳其昌、樓國華為首的少數派。《國際主義者》是少數派油印機關報。
[97] 《保衛馬克思主義》卷1,第21頁。
[98] 連根:《托洛茨基與陳獨秀》,《國際主義者》第3期,1942年6月25日,手刻油印件。
十九 「終身反對派」與不變的人生追求(1938~1942)
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
早在1938年2月,陳獨秀即有離漢之意。當時陳鍾凡曾推薦他到武漢大學教書,他拒絕,說「撫五(即王星拱,武漢大學校長——引者)與我至好,我所學亦無以教人」。[1]做過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在文字學上又有很深的造詣,怎麽能說「無以教人」,說得謙虛,實際上有難言之隱:一是過去離開北京大學時所受到的同行們潑給他的恥辱,使他揮之不去。大學是知識分子集中之處,又是左中右雜處之地,中國式的「文人相輕」,像他這樣政治上多次大失敗的知名人物,若到大學去,不知會有多少人造出多少謠來,使他蒙羞不堪。尤其是「日本間諜」事件前,「托派即漢奸」的輿論,已經廣泛流傳。他雖然一再聲明「不再隸屬於任何黨派」,但是,他的歷史是抹殺不了的。在國共兩黨及其他各政治集團都在抹黑托派的情勢下,他在大學裏是很難待得下去的。二是幾十年來已經習慣於搞政黨政治和革命運動,當領袖,受人敬仰,怎麽能適應去當一個教書匠?
他也一再拒絕托洛茨基請他到美國去創建第四國際的邀請,原因如上所述不願意離開危難中的祖國、要為救國盡一份力之和對中國托派的極左派傾向表示痛惡並因此對「托洛茨基主義」產生懷疑外,還有具體的困難:他的健康狀況很不好,高血壓和胃病時常發作。同時國民黨一直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批準他出國的可能,可以說絕對沒有。老朋友老下級陳其昌等,曾請亞東圖書館老闆汪孟鄒致書已到美國當大使的胡適,請他在美國的大學裏謀一個客座教授的職位,以免托派問題的麻煩。但是信發出後,未見回音。看來胡適也覺得不好辦,或是太了解陳獨秀,知道他不會離開的祖國的。抗戰初期,胡適曾擔心他在國內會有什麽麻煩,在美國聯繫了一家圖書公司,請他到美國寫自傳。但是,與上麵同樣的理由,他不去。在武漢嚐試「新途徑」失敗後,王文元等人又勸他去香港,以便脫出國民黨的嚴密監控,他也不考慮,他說:「我們擁護與參加抗戰,就無論如何得留在抗戰地區,利用人家不得不給我們的合法身份來作公開批評(監督政府抗戰之意——引者);一去香港便自動放棄這個身份了。」[2]
何之瑜在陪徐特立到武漢調解所謂陳獨秀「日本間諜」事件後,陳獨秀曾答應何的邀請,打算去長沙嶽麓山下專心著述文字學。但是,後來他又改變主意說:「湖南非樂土,城市將難免為戰區,鄉間亦不無土匪侵害,故決計入川也。」[3]這個決定做出後,他送王文元回上海時,還與王約定:至多半年後,再到「大後方」相聚,「一起打開更有效的工作出路」。[4]這說明他之所以不願出國,還是希望在抗日和改造托派方麵有所作為。
陳獨秀入川,可謂是一波三折。本來,他打算1938年2月入川,2月11日,他在給何之瑜信中說:「弟一星期後,當可動身入川(羅漢、季嚴亦勸我往)。」但是由於發生「日本間諜」事件,他被迫耽下來。6月16日,他準備乘在國民黨中做事的包惠僧為他安排的差船離漢時,闊別三十年的大姐,攜家逃難,突然到了漢口。姐弟患難相逢,悲歡交集。他對包惠僧說:「老姐姐來了,我怎能撇開他們,自己先行!」[5]這位老姐姐也是一個女能人,很受人尊敬。她嫁給了商人吳向榮,其兒子吳季嚴一直跟隨陳獨秀革命,又一起轉向托派。所以,陳獨秀離家後,一直與這位姐姐關係很好。這樣,就拖到7月初,他和姐姐一家搭上了中、中、交、農四家銀行包的專用輪船上行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