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的孫女陳鴻,後來也丟失了,直到他去世時還沒有找到。史靜儀在莫斯科與李國琛先生結婚,生有一男一女。1939年回國後,史靜儀設法尋找陳喬年之女陳鴻,但始終杳無音信。1969年,她在彌留之際,囑咐李氏兒女繼續尋找。終於在1994年12月,在福州找到已經63歲改名為苗玉的陳鴻。她是已參加革命四十多年的新四軍離休幹部,生活美滿幸福。這也算是給陳獨秀和陳喬年在天之靈的一點安慰。
文字學研究中苦度艱難歲月
但是,經歷了五四前後近二十年的革命失敗、親友犧牲的無數次打擊後的陳獨秀,早已成了一個硬漢子,而且很會排遣痛苦與寂寞。他暫時退出政治,研究他喜愛的文字學,猶如他所說的,「出了監獄就入研究室」。
中國歷史上,許多文人在政治上受挫或失意之後,就退到學術領域施展才華或尋找精神寄託,有的還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如前所述,陳獨秀雖然沒有在正規的中學、大學拿過文憑,但他通過自學,對歷史、哲學、政治、文學、教育、宗教、道德、婦女、人口、家庭、婚姻、中外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等領域,都有研究,撰寫了大量論著,發表了不少至今仍閃爍著真理光芒的論著。比較起來,他對文字學更是鍾情。這裏的「文字學」,不是狹義的文字學,而是如古稱「小學」的文字學,即既包括研究字音的音韻學,又包括研究字形、字義、字源及其演繹等的狹義文字學。從現有資料看,陳獨秀最早從事文字學研究,是在參加1913年二次革命(反袁鬥爭)失敗之後,寫了一部《字義類例》一書。現在他研究的是與音韻學有關但又有區別的中國文字的拚音化問題。
陳獨秀為什麽研究這個問題?他在書稿的《自序》中說:用現在的文字——衍音的象形字,「不能夠使多數人識字寫字」,「加造新字很不自由」;還由於中國文字長期以來被官僚文人用來作八股文,「所以一用現在的文字,代表現在的語言,敘述現在的生活,便自然感覺到中國的文字已經破產了」。「文字隻是代表語言的符號,中國許多語言隻能說出,不能寫出,它不成了有語言而無文字的國家!」他還指出,現在有許多人努力推行平民識字運動,但所謂平民千字課絲毫不曾注意平民日常生活之所需,其中平民日常所需的字,百分之九十都沒有,「教他們識了這些字又有什麽用處!」
雖經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提倡和創新,當時中國文字改革運動的阻力還是很大,隻做了一些注音字母的工作。陳獨秀認為注音字母還不如日本的假名便當:「注音字母不能通行,自然原因很多,而其自身缺點太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製造注音字母的人們,既然沒有把它做成拚音的決心,而又要用拚音文字的方法,方法太簡陋,不成其為拚音文字,所以弄得不三不四,自然沒有人肯用了。」
為此,陳獨秀決心率先向舊的傳統宣戰,為後繼者掃除前進的障礙。他說:「有人譏笑製造拚音文字的人,是想做倉頡第二,其實想做倉頡第二並不是什麽可以被人譏笑的事;中國文字當然不是什麽倉頡一人所造,是從遠古一直到現在無數倉頡造成的,今後需要許多倉頡來製造新的文字。」最後他表示:「貿然做這本書……十分冒險,所以希望許多有誌做倉頡的人們,加以討論,糾正,並且有實際的運動,使最近的將來,中國真有一種拚音文字出現。」[21]
可見,陳獨秀不管做什麽事,都有一種創新的精神。這是他所以成為偉人的基本要素之一。誠如近代中國著名評論家王森然所說:「(陳獨秀)先生書無不讀又精通日文、法文(其實還精通英文,懂得德文和拉丁文等多種外文——引者),故其學求無不精;其文,理無不透;雄辯滔滔,長於言才。無論任何問題,研究之,均能深入;解決之,計劃周詳;苟能專門致力於理論及學術,當代名家,實無其匹。」所以如此,他企圖從陳的個性上探究:「其個性過強,凡事均以大無罪不顧一切之精神處理之。無論任何學說,必參己意以研究之,無迷信崇拜之意。故每當大會討論之際,其意見迭出,精詳過人;常使滿座震驚,或拍掌稱快,或呆目無言,誠為一代之驕子當世之怪傑也。」[22]
為了進行這項工作,隻要有人到他家去,寒暄幾句後,他就會提出這個問題來,遇見湖北人時,他問這幾個字湖北音怎樣讀;遇見廣東人時,又問那幾個字廣東音怎樣讀。與他來往的人來自四麵八方,這為他做這樣的工作提供了方便,陳獨秀很快就把中國幾個典型方言調查清楚。
對於陳獨秀進行文字研究工作,人們有種種議論,有人認為他像《漢書》中的曹參為相一般,人家去見曹參有所建議,曹總是醉人以酒,以堵塞建議者之口。陳獨秀也是故意以文字學的研究來迴避政治問題,並掩蓋他在黨的路線問題上與中央的分歧。因此,不少人果真以為他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了。[23]
但是,不管人們對他從事這一研究工作的動機作何種猜測,誰也不否認,他對此的確到了入迷的程度,並且終於在一年以後,即1929年3月,寫成了《中國拚音文字草案》一稿。[24]此書稿分五部分:自序及說明;北京話;漢口話;上海話;廣州話。陳獨秀還請鄧穎超校核北京話,項英核漢口話,沈雁冰和陸綴文校核上海話,楊殷和羅綺園校核廣州話。這些人都是地道的當地人,可見其做學問認真。
文字學研究中苦度艱難歲月
但是,經歷了五四前後近二十年的革命失敗、親友犧牲的無數次打擊後的陳獨秀,早已成了一個硬漢子,而且很會排遣痛苦與寂寞。他暫時退出政治,研究他喜愛的文字學,猶如他所說的,「出了監獄就入研究室」。
中國歷史上,許多文人在政治上受挫或失意之後,就退到學術領域施展才華或尋找精神寄託,有的還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如前所述,陳獨秀雖然沒有在正規的中學、大學拿過文憑,但他通過自學,對歷史、哲學、政治、文學、教育、宗教、道德、婦女、人口、家庭、婚姻、中外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等領域,都有研究,撰寫了大量論著,發表了不少至今仍閃爍著真理光芒的論著。比較起來,他對文字學更是鍾情。這裏的「文字學」,不是狹義的文字學,而是如古稱「小學」的文字學,即既包括研究字音的音韻學,又包括研究字形、字義、字源及其演繹等的狹義文字學。從現有資料看,陳獨秀最早從事文字學研究,是在參加1913年二次革命(反袁鬥爭)失敗之後,寫了一部《字義類例》一書。現在他研究的是與音韻學有關但又有區別的中國文字的拚音化問題。
陳獨秀為什麽研究這個問題?他在書稿的《自序》中說:用現在的文字——衍音的象形字,「不能夠使多數人識字寫字」,「加造新字很不自由」;還由於中國文字長期以來被官僚文人用來作八股文,「所以一用現在的文字,代表現在的語言,敘述現在的生活,便自然感覺到中國的文字已經破產了」。「文字隻是代表語言的符號,中國許多語言隻能說出,不能寫出,它不成了有語言而無文字的國家!」他還指出,現在有許多人努力推行平民識字運動,但所謂平民千字課絲毫不曾注意平民日常生活之所需,其中平民日常所需的字,百分之九十都沒有,「教他們識了這些字又有什麽用處!」
雖經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提倡和創新,當時中國文字改革運動的阻力還是很大,隻做了一些注音字母的工作。陳獨秀認為注音字母還不如日本的假名便當:「注音字母不能通行,自然原因很多,而其自身缺點太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製造注音字母的人們,既然沒有把它做成拚音的決心,而又要用拚音文字的方法,方法太簡陋,不成其為拚音文字,所以弄得不三不四,自然沒有人肯用了。」
為此,陳獨秀決心率先向舊的傳統宣戰,為後繼者掃除前進的障礙。他說:「有人譏笑製造拚音文字的人,是想做倉頡第二,其實想做倉頡第二並不是什麽可以被人譏笑的事;中國文字當然不是什麽倉頡一人所造,是從遠古一直到現在無數倉頡造成的,今後需要許多倉頡來製造新的文字。」最後他表示:「貿然做這本書……十分冒險,所以希望許多有誌做倉頡的人們,加以討論,糾正,並且有實際的運動,使最近的將來,中國真有一種拚音文字出現。」[21]
可見,陳獨秀不管做什麽事,都有一種創新的精神。這是他所以成為偉人的基本要素之一。誠如近代中國著名評論家王森然所說:「(陳獨秀)先生書無不讀又精通日文、法文(其實還精通英文,懂得德文和拉丁文等多種外文——引者),故其學求無不精;其文,理無不透;雄辯滔滔,長於言才。無論任何問題,研究之,均能深入;解決之,計劃周詳;苟能專門致力於理論及學術,當代名家,實無其匹。」所以如此,他企圖從陳的個性上探究:「其個性過強,凡事均以大無罪不顧一切之精神處理之。無論任何學說,必參己意以研究之,無迷信崇拜之意。故每當大會討論之際,其意見迭出,精詳過人;常使滿座震驚,或拍掌稱快,或呆目無言,誠為一代之驕子當世之怪傑也。」[22]
為了進行這項工作,隻要有人到他家去,寒暄幾句後,他就會提出這個問題來,遇見湖北人時,他問這幾個字湖北音怎樣讀;遇見廣東人時,又問那幾個字廣東音怎樣讀。與他來往的人來自四麵八方,這為他做這樣的工作提供了方便,陳獨秀很快就把中國幾個典型方言調查清楚。
對於陳獨秀進行文字研究工作,人們有種種議論,有人認為他像《漢書》中的曹參為相一般,人家去見曹參有所建議,曹總是醉人以酒,以堵塞建議者之口。陳獨秀也是故意以文字學的研究來迴避政治問題,並掩蓋他在黨的路線問題上與中央的分歧。因此,不少人果真以為他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了。[23]
但是,不管人們對他從事這一研究工作的動機作何種猜測,誰也不否認,他對此的確到了入迷的程度,並且終於在一年以後,即1929年3月,寫成了《中國拚音文字草案》一稿。[24]此書稿分五部分:自序及說明;北京話;漢口話;上海話;廣州話。陳獨秀還請鄧穎超校核北京話,項英核漢口話,沈雁冰和陸綴文校核上海話,楊殷和羅綺園校核廣州話。這些人都是地道的當地人,可見其做學問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