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農民運動如此,城市裏的工人運動也出現了相當「左」傾的狀況。劉少奇後來在給宋亮的一封信中談蘇區工人「左」傾問題時說:「一九二七年前武漢、長沙、廣州工人的『左傾』錯誤比這嚴重到十倍:提出使企業倒閉的要求,工資加到駭人的程度,自動縮短工作時間到每日四小時以下(名義上還有十小時以上),隨便逮捕人,組織法庭監獄,搜查輪船火車,隨便斷絕交通,沒收分配工廠店鋪。這些事在當時是極平常而普遍的。工會是第二個政府,而且是最有力量命令最能通行的政府……這些事幹起來,而且是越幹越厲害,企業的倒閉,資本家的關門和逃跑,物價的高漲,貨物的缺乏,市民的怨恨,兵士與農民的反感(當時有許多小城市的工會被農民搗毀,而且是農民協會領導的),軍官與國民黨人的非難,就都隨著這種『左』的嚴重程度而日加嚴重起來,而工人運動在當時是共產黨負責的,這一切非難就都加在共產黨身上。人們並不責備工人,而責備這是出於共產黨的指使,這就影響共產黨與各方麵的關係。」[12]


    而工農運動自身也分裂了,農民協會到城市中來搗毀過左的工會。這說明農民運動也並非都是走極端的。所以大革命最後的失敗,除了國民黨反共這個主因外,也有革命陣營內部的問題。當時中共和工農都在幼年時期,這些問題似乎是難以避免的。而單純歸結於「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顯然是簡單化了。不如說是共產黨自己打敗了自己,不能完全說「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導致大革命失敗!


    這就出現了一種諷刺性的情景:一麵是在前方,北伐軍與北洋軍浴血奮戰;一麵是在後方,工農群眾革北伐軍軍官家屬的命,甚至農民革工人的命。所以,陳獨秀說這「簡直是亂搞」,並非言過其實。這樣的革命怎麽可能持久?怎麽可能勝利?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上述陳修良在大革命失敗後,被派到上海工作後說:「我到上海後一個很大的感覺,就是上海人擁護國民黨,不擁護共產黨,上海工人也並不擁護共產黨,他們對共產黨好像共產共妻的謠言很多,我很不開心……覺得非常孤獨。」[13]這是「左」傾路線造成的嚴重後果,而莫斯科及在中國的國際代表和已經沒有陳獨秀的中共中央,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在當時情勢下,怎麽可能去貫徹國際執委會七大會議的路線呢?而且,這條路線本身就有三大致命弱點:第一,上述一係列轉變,都必須通過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去實現,而國民黨是不可能接受「自己打倒自己」的路線的。第二,《決議》本身自相矛盾,一麵要共產黨員去掌握革命領導權,同時又強調「不企圖以共產黨分子代替左派之領導工作」。第三,國際的決議做出後一個月,又給中共一個指示否定決議的精神,強調「中共應進行鬥爭,反對任何分裂國民黨的圖謀,反對把右派過早排出國民黨的倉促步驟」。在接著通過的《關於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任務》決議中,更是自相矛盾地規定:「共產黨決不應把自己的建議強加給國民黨機構,更不應取代國民黨機構」;「黨應設法使黨員擔負黨(國民黨——引者)內的領導職務,但決不能容許把共產黨的人選強加於人」。[14]


    就這樣,共產國際執委七大路線和莫斯科為執行它而發出的一係列指示,使陳獨秀黨中央和國際在華代表無所適從。所以,陳獨秀開始採取了抵製的態度,再加上當時中央委員和各級幹部為了領導緊張劇烈的革命運動,也很難集中,他主張推遲五大的召開。對此,從當時的鮑羅廷、遠東局和羅易到後來的學術界,一直指責陳獨秀在黨內「不傳達」「正確的國際七大執委決議」,對其持消極態度。這是毫無道理的。實際上,連布哈林在國際七大執委會議上的報告也承認:「問題難就難在我們不能瓦解已有的革命政府、革命軍隊和革命地區」,最後隻能「在我們主宰的地區通過漸進的改良辦法解決這個問題」[15](黑體字是原有的——引者)。然而,由於前期推行右傾妥協路線的結果,在右派掌握國民黨黨政軍大權的情勢下,改良也是行不通的。


    以共產黨人參加國民政府為例,國際執委七大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也承認,國民政府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國民黨右翼手中(六個委員中五個屬於右翼)」,共產黨人參加政府是不受歡迎的。維經斯基坦率地表示:在蔣介石掌握國民黨領導權時,共產黨「沒有參加政權的可能性」。[16]但是,在「四一二」後,武漢成為所謂左派政府時,通過了共產黨人參加政府的決定,讓譚平山和蘇兆征分別擔任農民部長和勞動部長時,他們卻長期受到排擠,連一張辦公桌和工作人員都沒有,因此根本無法工作。最後,為了緩和緊張的國共關係,不得不「辭職」。


    但是,執意貫徹這條路線的羅易和多裏奧(與羅易一起來華的國際代表,法國人)向莫斯科告狀說:「黨的領導狀況不佳。在陳獨秀來到這裏之前,中央委員會的多數委員主張立即召開代表大會,以便建立集體領導,並定在(4月)25日召開。陳獨秀到來後,藉口省裏的工作需要,要求將代表大會無限期推遲」;「盡管中共表麵上接受共產國際的提綱(指上述國際執委七大決議——引者),但中央委員會的多數委員,特別是陳獨秀不同意這個提綱並想避開討論」。[17]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