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第578頁。
[27]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二),第56~57頁。
[28]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第334頁。
[29]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第350~353頁。
[30] 《嚮導》第117期,1925年。
[31] 《嚮導》第118期,1925年。
[32] 《我們如何應付此次運動的新局麵》,《嚮導》第120期,1925年7月2日。
[33] 《中共中央檔選集》(1),第358頁。
[34] 斯內夫利特檔案第313/3136號,陳獨秀英文手稿,《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第150~151頁。
[35] 《中共中央為反抗帝國主義野蠻殘暴大屠殺告全國民眾》(1925年6月5日);《全國被壓迫階級在中國共產黨旗幟下聯合起來嗬》(1925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第353、375頁。
七 地下生活中的家庭與愛情(1922~1927)
父子無情亦有情
1921年、1922年,陳獨秀兩次被捕,此事引起了黨中央的注意:需要加強保密和保衛工作。於是,黨的工作機構進一步隱蔽化,特別是對陳獨秀,決定讓他單獨隱蔽起來,其住址不告訴任何人,包括黨中央和其家裏人。平時陳獨秀自己到黨中央機關來辦公,閱看和簽發文件,他走後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裏。這樣,他就與高君曼和兩個孩子——陳鶴年、陳子美隔離分居了。
如前所述,陳獨秀與高君曼為反對封建包辦婚姻,冒天下之大不韙,姐夫與小姨子結合,曾受到很大的壓力。但是,二人真心相愛,又一直生活在遠離家鄉的環境中,而且終日忙於救國救民的大業,因此二人的愛情生活曾相當甜蜜。在高君曼方麵,過去不知道她的感受,如上所述現在也有人從一份稀有刊物上發現高君曼約在1915年陳獨秀從日本回國前寫的兩首組詩,其對陳獨秀的感情,也是感人肺腑的。
由於史料湮沒,關於高君曼的為人,現在鮮為人知,甚至至今沒有找到一張她遺留下來的照片。隻知道她的兒子陳鶴年在香港觀看《日出東方》電影後,對女兒陳禎祥說:「你奶奶長得比電影中的『高君曼』還要漂亮。」這應該是可信的,而且也是一位賢妻良母。1920年陳獨秀離開北京大學移居上海後,君曼為了讓獨秀全力從事黨的工作,不僅承擔了全部家務和養育子女的勞作,還在陳的幫助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如1922年1月,她曾與陳望道、沈雁冰、邵力子、王會梧(李達夫人)、王釗虹(瞿秋白夫人)等發起「星期演講會」,邀請陳獨秀等到各個學校、團體去演講,宣傳馬克思主義、科學和民主。例如1922年4月2日,陳獨秀在上海毓賢高等小學校所做的《宗教問題》的演講,就是這個演講會組織的。
但是,真如世界上沒有不散的筵席一樣,世界上也少有恆久的愛情。二人的裂痕最早緣於對子女的教育。
陳獨秀長子、次子,左為陳喬年,右為陳延年
1913年反袁革命失敗時,陳獨秀被通緝,逃亡上海。接著,因抄家,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也千辛萬苦逃到上海,投奔父親。這兩兄弟之間的情誼與陳獨秀少年時與其兄的情況相似。延年個子高高,濃眉大眼,皮膚較黑,平時沉默不愛說話,一天到晚看書,無書不看,一目十行,記憶力很好,尤其古文寫得好。「安慶老先生看了他的文章後說:可惜現在科舉廢了,要不然延年是翰林之才。」[1]但參加革命後,特別在大革命中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期間,忙於緊張的革命工作,無暇寫文章了。但由於他的博學深思與聰慧,演講和口述整理下來就是一篇好文章。有一次他從廣州到上海向總書記陳獨秀匯報工作,一時沒見著,就由他講,鄭超麟記錄整理下來後,十分感嘆地欽佩他的這種才華。陳延年對於父親陳獨秀,受母親影響,對父親的薄情頗有怨氣,所以一直稱陳獨秀為「同誌」。弟弟喬年則相反,個子比延年稍低,但長得清秀,像個白麵書生。他「性情活潑,好談笑,有朝氣,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情趣,無事打打鬧鬧,一片孩子氣,天真爛漫。但後來長大後,討論問題時,則一本正經,毫不放鬆,辯論批評,絕不馬虎,是則是,非則非,正義凜然也」。[2]
陳獨秀與高君曼在對待子女的教育觀上,發生尖銳分歧。陳獨秀見兩個兒子是可造之材,從孩子和國家的前途著想,對延年和喬年實行所謂「獸性」教育,餓其體膚,勞其筋骨,就是要把他們造就成他心目中的「新青年」,而不是舊教育製度培養的纖弱無用之人。他在新文化運動期間,反覆批判舊教育製度戕害青年的罪惡,指出:對比西方強國,我國青年「甚者縱慾自戕以促其天年,否也不過斯斯文文一白麵書生耳!年齡雖在青年時代,而身體之強度已達頭童齒豁之期,盈千累萬之青年中,求得一麵紅體壯、若歐美青年之威武淩人者,竟若鳳毛麟角」[3];「所以未受教育的身體還壯實一點,惟有那班書酸子,一天隻知道咿咿唔唔搖頭擺腦的讀書,走到人前,癡癡呆呆的歪著頭,弓著背,勾著腰,斜著肩膀,麵孔又黃又瘦,耳目手腳,無一件靈活中用。這種人雖有手腳耳目,卻和那跛聾盲啞殘廢無用的人,好得多少呢?」[4]陳獨秀認為這樣的青年將來不能擔負救國救民的重任,成為優秀的政治家、軍人、實業家等。
[27]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二),第56~57頁。
[28]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第334頁。
[29]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第350~353頁。
[30] 《嚮導》第117期,1925年。
[31] 《嚮導》第118期,1925年。
[32] 《我們如何應付此次運動的新局麵》,《嚮導》第120期,1925年7月2日。
[33] 《中共中央檔選集》(1),第358頁。
[34] 斯內夫利特檔案第313/3136號,陳獨秀英文手稿,《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第150~151頁。
[35] 《中共中央為反抗帝國主義野蠻殘暴大屠殺告全國民眾》(1925年6月5日);《全國被壓迫階級在中國共產黨旗幟下聯合起來嗬》(1925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第353、375頁。
七 地下生活中的家庭與愛情(1922~1927)
父子無情亦有情
1921年、1922年,陳獨秀兩次被捕,此事引起了黨中央的注意:需要加強保密和保衛工作。於是,黨的工作機構進一步隱蔽化,特別是對陳獨秀,決定讓他單獨隱蔽起來,其住址不告訴任何人,包括黨中央和其家裏人。平時陳獨秀自己到黨中央機關來辦公,閱看和簽發文件,他走後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裏。這樣,他就與高君曼和兩個孩子——陳鶴年、陳子美隔離分居了。
如前所述,陳獨秀與高君曼為反對封建包辦婚姻,冒天下之大不韙,姐夫與小姨子結合,曾受到很大的壓力。但是,二人真心相愛,又一直生活在遠離家鄉的環境中,而且終日忙於救國救民的大業,因此二人的愛情生活曾相當甜蜜。在高君曼方麵,過去不知道她的感受,如上所述現在也有人從一份稀有刊物上發現高君曼約在1915年陳獨秀從日本回國前寫的兩首組詩,其對陳獨秀的感情,也是感人肺腑的。
由於史料湮沒,關於高君曼的為人,現在鮮為人知,甚至至今沒有找到一張她遺留下來的照片。隻知道她的兒子陳鶴年在香港觀看《日出東方》電影後,對女兒陳禎祥說:「你奶奶長得比電影中的『高君曼』還要漂亮。」這應該是可信的,而且也是一位賢妻良母。1920年陳獨秀離開北京大學移居上海後,君曼為了讓獨秀全力從事黨的工作,不僅承擔了全部家務和養育子女的勞作,還在陳的幫助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如1922年1月,她曾與陳望道、沈雁冰、邵力子、王會梧(李達夫人)、王釗虹(瞿秋白夫人)等發起「星期演講會」,邀請陳獨秀等到各個學校、團體去演講,宣傳馬克思主義、科學和民主。例如1922年4月2日,陳獨秀在上海毓賢高等小學校所做的《宗教問題》的演講,就是這個演講會組織的。
但是,真如世界上沒有不散的筵席一樣,世界上也少有恆久的愛情。二人的裂痕最早緣於對子女的教育。
陳獨秀長子、次子,左為陳喬年,右為陳延年
1913年反袁革命失敗時,陳獨秀被通緝,逃亡上海。接著,因抄家,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也千辛萬苦逃到上海,投奔父親。這兩兄弟之間的情誼與陳獨秀少年時與其兄的情況相似。延年個子高高,濃眉大眼,皮膚較黑,平時沉默不愛說話,一天到晚看書,無書不看,一目十行,記憶力很好,尤其古文寫得好。「安慶老先生看了他的文章後說:可惜現在科舉廢了,要不然延年是翰林之才。」[1]但參加革命後,特別在大革命中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期間,忙於緊張的革命工作,無暇寫文章了。但由於他的博學深思與聰慧,演講和口述整理下來就是一篇好文章。有一次他從廣州到上海向總書記陳獨秀匯報工作,一時沒見著,就由他講,鄭超麟記錄整理下來後,十分感嘆地欽佩他的這種才華。陳延年對於父親陳獨秀,受母親影響,對父親的薄情頗有怨氣,所以一直稱陳獨秀為「同誌」。弟弟喬年則相反,個子比延年稍低,但長得清秀,像個白麵書生。他「性情活潑,好談笑,有朝氣,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情趣,無事打打鬧鬧,一片孩子氣,天真爛漫。但後來長大後,討論問題時,則一本正經,毫不放鬆,辯論批評,絕不馬虎,是則是,非則非,正義凜然也」。[2]
陳獨秀與高君曼在對待子女的教育觀上,發生尖銳分歧。陳獨秀見兩個兒子是可造之材,從孩子和國家的前途著想,對延年和喬年實行所謂「獸性」教育,餓其體膚,勞其筋骨,就是要把他們造就成他心目中的「新青年」,而不是舊教育製度培養的纖弱無用之人。他在新文化運動期間,反覆批判舊教育製度戕害青年的罪惡,指出:對比西方強國,我國青年「甚者縱慾自戕以促其天年,否也不過斯斯文文一白麵書生耳!年齡雖在青年時代,而身體之強度已達頭童齒豁之期,盈千累萬之青年中,求得一麵紅體壯、若歐美青年之威武淩人者,竟若鳳毛麟角」[3];「所以未受教育的身體還壯實一點,惟有那班書酸子,一天隻知道咿咿唔唔搖頭擺腦的讀書,走到人前,癡癡呆呆的歪著頭,弓著背,勾著腰,斜著肩膀,麵孔又黃又瘦,耳目手腳,無一件靈活中用。這種人雖有手腳耳目,卻和那跛聾盲啞殘廢無用的人,好得多少呢?」[4]陳獨秀認為這樣的青年將來不能擔負救國救民的重任,成為優秀的政治家、軍人、實業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