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胡適的思想方法也有缺點。他也隻是譴責一麵,對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八國聯軍的暴行,沒有看到他譴責過「殘忍」和「慘酷」;對於李大釗、陳獨秀等宣傳馬克思主義,他也沒有表示「容忍」。如今對於群眾的革命行動,他卻如此嚴厲譴責,大聲疾呼,可見他的立場是很鮮明的。這就加大了他與共產黨、與群眾運動的對立情緒。
以上種種,充分說明了陳獨秀與胡適之間矛盾衝突的性質和廣泛深刻的程度。奇怪的是,盡管二人在政治思想上如此對立,友誼卻始終維持著。這表明他們都繼承了中國士大夫的一種傳統美德:思想分歧不影響個人情誼,諍友比一般的朋友更可貴。例如:1921年10月和1922年9月,陳獨秀兩次因《新青年》「過激」、「違禁」在上海法租界被捕時,胡適都積極奔走營救,請蔡元培和外長顧維鈞直接與法方交涉,並不因思想分歧而坐視不管,更不因《新青年》「赤化」而幸災樂禍。1932年10月,陳獨秀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後,胡適雖是親國民黨的高層人士,還是參加了營救,為陳聘請辯護律師。陳坐牢後,胡經常去看望他,送物,送書,關心其生活,並為出版陳的文字學著作而奔走。1937年8月,為提前釋放陳獨秀,胡適也出了力。這時,國民黨與共產黨(包括陳獨秀領導的托派)是你存我亡的敵我關係,陳還一直被視為「共黨首領」,被國民黨以萬金懸賞通緝,而胡適並不因黨派之見而落井下石。
陳獨秀也是如此。中共成立後,與陳望道不靠胡適辦《新青年》的情緒相反,陳仍向胡約稿。甚至1924年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出「反對泰戈爾專號」時,也請胡適寫一篇短文,胡適雖然表示怠慢,但有時也會應付一下,在《努力》創刊前,給了幾篇詩作和一篇《國語文法的研究》。後者分兩次連載在《新青年》1921年7、8月份出版的第9卷第3、4號的第一篇。共產黨的機關刊物把這類稿子放在首位,可見陳為爭取胡之用心良苦。後來,陳還求胡為共產黨的骨幹張申府尋找工作,為蔡和森、瞿秋白向商務印書館推薦出版書籍等。1932年10月10日雙十節時,聞胡適外訪回國,他還致函胡適,拜託兩件事:一,求為李季翻譯馬氏巨著《資本論》籌措生活費,因為譯此書「所用時間必須很長,非有可靠生活費,無法擺脫別的譯稿而集中力量於此巨著」,並建議胡商之於「庚子賠款的翻譯機關」,稱讚說:「我知道李季的英德文和馬氏經濟學知識以及任事頂真,在現時的中國,能勝任此工作者,無出其右。」;二,求胡適把他存於胡處的拚音文字草案,「希望商務(印書館)能早日付印,免得將原稿失去,且可了結兄等對商務的一種懸案;並且我還癡想在這樁事上弄幾文錢,可不必是實際的錢,而是想一部百衲本的二十四史」。然後寫了一句戲言:「兄回到野蠻而又不野蠻的祖國,一登陸便遇著我給你這兩個難題,使你更加不愉快,實在抱歉得很。」[166]
「野蠻而又不野蠻的祖國」,顯然是對胡適政治態度的調侃。胡適一方麵總是埋怨國民素質和學生運動「野蠻」,另一方麵又主張改良,反對革命推翻現政府,更反對「打倒帝國主義」,這等於說現政府和支持現政治的帝國主義是「不野蠻」的。可是,此信後第五天,陳獨秀本人即被帝國主義的租界巡捕房逮捕,並引渡給國民黨政府囚禁了。
陳被捕入獄後,又求胡適提供獄中研究用書和紙筆等,甚至再次要求胡幫助解決李季翻譯出版《資本論》,幫助出版他的《中國文字拚音草案》,並認為中國字「實在是教育普及的大障礙」,「新製拚音文字,實為當務之急」,「甚至望先生(胡適——引者)能夠拿出當年提倡白話文的勇氣,登高一呼!」又勸胡從著不從政,[167]真是殷殷切切,一往情深。
1933年11月,陳獨秀還在南京獄中,胡適匆匆路過南京而未能去「奉看」。陳獨秀知道後十分生氣,致函汪原放表示要與胡適絕交:「不錯。他很忙。我知道他在此間即和一班達官貴人拜會吃酒,已經夠忙了。」但又說:「君子絕交不出惡聲也。我和他僅僅友誼關係,其他一切不必談。他現在既不以友誼態度待我,不過舊朋友當中又失了一個,如此而已。」[168]
這時的陳獨秀確實怪可憐的,有點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味道。但不久,陳又心血來潮,要做太平天國史研究,得知羅爾綱有一部書稿交亞東圖書館,陳借來閱後頗讚賞。因當時羅正從學胡適,他便要汪原放轉告胡適,要請羅到南京來談一談,把自己的身份和坐牢全然不當一回事。胡適得知後笑對羅說:「仲甫是有政治偏見的,他研究不得太平天國,還是讓爾綱研究吧!」[169]胡適一直把陳獨秀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觀點視為「政治偏見」,而且二人在改造中國上,至此還有革命與改良之別。這是胡反對陳研究太平天國史的根本原因。
就這樣,二人這種奇特的友誼,一直維持到1942年陳獨秀逝世。
實際上,這種奇特的友誼,除了中國士大夫階層傳統的古道熱腸之外,也是20世紀20~40年代中國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是社會主義者與民主自由主義者在認識和改造世界問題上,世界觀與方法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現象的反映。在對待北洋和國民黨政府反動獨裁統治上,二者都有不滿而嚮往民主,這是相同的,但陳主張徹底革命,胡主張批評改良。在救亡問題上,二人都是愛國主義者,但陳先強調克服國民落後性,後強調反抗帝國主義侵略,胡則停留在譴責國民落後性上,放過了帝國主義的侵略。自然,七七事變後,麵對祖國淪亡的危機,愛國主義又把二人聯繫起來。
以上種種,充分說明了陳獨秀與胡適之間矛盾衝突的性質和廣泛深刻的程度。奇怪的是,盡管二人在政治思想上如此對立,友誼卻始終維持著。這表明他們都繼承了中國士大夫的一種傳統美德:思想分歧不影響個人情誼,諍友比一般的朋友更可貴。例如:1921年10月和1922年9月,陳獨秀兩次因《新青年》「過激」、「違禁」在上海法租界被捕時,胡適都積極奔走營救,請蔡元培和外長顧維鈞直接與法方交涉,並不因思想分歧而坐視不管,更不因《新青年》「赤化」而幸災樂禍。1932年10月,陳獨秀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後,胡適雖是親國民黨的高層人士,還是參加了營救,為陳聘請辯護律師。陳坐牢後,胡經常去看望他,送物,送書,關心其生活,並為出版陳的文字學著作而奔走。1937年8月,為提前釋放陳獨秀,胡適也出了力。這時,國民黨與共產黨(包括陳獨秀領導的托派)是你存我亡的敵我關係,陳還一直被視為「共黨首領」,被國民黨以萬金懸賞通緝,而胡適並不因黨派之見而落井下石。
陳獨秀也是如此。中共成立後,與陳望道不靠胡適辦《新青年》的情緒相反,陳仍向胡約稿。甚至1924年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出「反對泰戈爾專號」時,也請胡適寫一篇短文,胡適雖然表示怠慢,但有時也會應付一下,在《努力》創刊前,給了幾篇詩作和一篇《國語文法的研究》。後者分兩次連載在《新青年》1921年7、8月份出版的第9卷第3、4號的第一篇。共產黨的機關刊物把這類稿子放在首位,可見陳為爭取胡之用心良苦。後來,陳還求胡為共產黨的骨幹張申府尋找工作,為蔡和森、瞿秋白向商務印書館推薦出版書籍等。1932年10月10日雙十節時,聞胡適外訪回國,他還致函胡適,拜託兩件事:一,求為李季翻譯馬氏巨著《資本論》籌措生活費,因為譯此書「所用時間必須很長,非有可靠生活費,無法擺脫別的譯稿而集中力量於此巨著」,並建議胡商之於「庚子賠款的翻譯機關」,稱讚說:「我知道李季的英德文和馬氏經濟學知識以及任事頂真,在現時的中國,能勝任此工作者,無出其右。」;二,求胡適把他存於胡處的拚音文字草案,「希望商務(印書館)能早日付印,免得將原稿失去,且可了結兄等對商務的一種懸案;並且我還癡想在這樁事上弄幾文錢,可不必是實際的錢,而是想一部百衲本的二十四史」。然後寫了一句戲言:「兄回到野蠻而又不野蠻的祖國,一登陸便遇著我給你這兩個難題,使你更加不愉快,實在抱歉得很。」[166]
「野蠻而又不野蠻的祖國」,顯然是對胡適政治態度的調侃。胡適一方麵總是埋怨國民素質和學生運動「野蠻」,另一方麵又主張改良,反對革命推翻現政府,更反對「打倒帝國主義」,這等於說現政府和支持現政治的帝國主義是「不野蠻」的。可是,此信後第五天,陳獨秀本人即被帝國主義的租界巡捕房逮捕,並引渡給國民黨政府囚禁了。
陳被捕入獄後,又求胡適提供獄中研究用書和紙筆等,甚至再次要求胡幫助解決李季翻譯出版《資本論》,幫助出版他的《中國文字拚音草案》,並認為中國字「實在是教育普及的大障礙」,「新製拚音文字,實為當務之急」,「甚至望先生(胡適——引者)能夠拿出當年提倡白話文的勇氣,登高一呼!」又勸胡從著不從政,[167]真是殷殷切切,一往情深。
1933年11月,陳獨秀還在南京獄中,胡適匆匆路過南京而未能去「奉看」。陳獨秀知道後十分生氣,致函汪原放表示要與胡適絕交:「不錯。他很忙。我知道他在此間即和一班達官貴人拜會吃酒,已經夠忙了。」但又說:「君子絕交不出惡聲也。我和他僅僅友誼關係,其他一切不必談。他現在既不以友誼態度待我,不過舊朋友當中又失了一個,如此而已。」[168]
這時的陳獨秀確實怪可憐的,有點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味道。但不久,陳又心血來潮,要做太平天國史研究,得知羅爾綱有一部書稿交亞東圖書館,陳借來閱後頗讚賞。因當時羅正從學胡適,他便要汪原放轉告胡適,要請羅到南京來談一談,把自己的身份和坐牢全然不當一回事。胡適得知後笑對羅說:「仲甫是有政治偏見的,他研究不得太平天國,還是讓爾綱研究吧!」[169]胡適一直把陳獨秀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觀點視為「政治偏見」,而且二人在改造中國上,至此還有革命與改良之別。這是胡反對陳研究太平天國史的根本原因。
就這樣,二人這種奇特的友誼,一直維持到1942年陳獨秀逝世。
實際上,這種奇特的友誼,除了中國士大夫階層傳統的古道熱腸之外,也是20世紀20~40年代中國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是社會主義者與民主自由主義者在認識和改造世界問題上,世界觀與方法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現象的反映。在對待北洋和國民黨政府反動獨裁統治上,二者都有不滿而嚮往民主,這是相同的,但陳主張徹底革命,胡主張批評改良。在救亡問題上,二人都是愛國主義者,但陳先強調克服國民落後性,後強調反抗帝國主義侵略,胡則停留在譴責國民落後性上,放過了帝國主義的侵略。自然,七七事變後,麵對祖國淪亡的危機,愛國主義又把二人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