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錢、陳二人通信均載《新青年》第2卷第6號,1917年2月1日。
[69] 《新青年》第3卷第5號,1917年7月1日。
[70] 《通信》,《新青年》第3卷第5號,1917年7月1日。
[71] 《通信》,《新青年》第3卷第5號,1917年7月1日。
[72] 《新青年》第4卷第4號,1918年4月15日。
[73] 《通信》,《新青年》第4卷第4號,1918年4月15日。
[74] 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第6卷第1號,1919年1月15日。
[75] 手稿原件殘片,無日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胡適檔案。
[76] 《錢玄同致胡適信》,1921年2月1日,國家文物局藏。此信連同1920~1932年陳獨秀致胡適等人的11封信,是2009年國家文物局從住在美國的胡適兒媳婦手中徵收的。
[77] 二文分別刊於《新青年》第3卷第3號、第5號,1917年5月1日、7月1日。
[78] 魯迅:《憶劉半農君》,《魯迅全集》第6卷,第74、75頁。
[79] 陳平原:《序三》,《回眸〈新青年〉》,第13頁。
[80] 問答二信均載《新青年》第4卷第6號,1918年6月15日。
[81] 《張奚若致胡適函》,1919年3月13日,《胡適來往書信選》(上),第30頁。
[82] 《陳獨秀致胡適信》,1916年10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2號。
[83]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係〉序》,《且介亭雜文二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第25頁。
[84] 魯迅:《吶喊·序》,《魯迅全集》第1卷,第274頁。
[85] 魯迅:《吶喊·序》,《魯迅全集》第1卷,第274頁。
[86] 《陳獨秀答某某的信》,未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胡適檔案。可能在1919年6月11日被捕前未及在《新青年》上發表,而落到胡適手中。
[87] 《陳獨秀致周啟明信》,1920年8月22日,《歷史研究》1979年第5期。
[88] 《陳獨秀致周啟明信》,1920年3月11日,《歷史研究》1979年第5期。
[89] 《魯迅全集》第4卷,第526頁。
[90] 《歷史研究》1979年第5期。
[91] 魯迅:《吶喊·序》,《魯迅全集》第1卷,第274頁。
[92] 《陳獨秀致周啟明信》,1920年9月28日,《歷史研究》1979年第5期。
[93] 陳獨秀:《今日之教育方針》,《青年雜誌》第1卷第2號,1915年10月15日。
[94] 周越然:《我所知道的陳獨秀》,《六十年回憶》,太平書局,1944,第65頁。
[95] 陳獨秀:《今日之教育方針》,《青年雜誌》第1卷第2號。
[96] 陳獨秀:《今日之教育方針》,《青年雜誌》第1卷第2號。
[97] 陳獨秀;《新教育是什麽》,《廣東群報》1921年1月3日。
[98] 陳獨秀:《近代西洋教育》,《新青年》第3卷第5號。
[99] 《教育缺點》,《時報》1920年3月30日。
[100] 《在北京大學開學式上的演說》,《北京大學日刊》1918年9月21日。下引陳獨秀在北大的活動,除另有出處外,皆載該《日刊》,恕不一一注釋。
[101] 傅斯年:《〈新〉之回顧與前瞻》,《新潮》第2卷第1號,1919年,第199頁。
[102] 《蔡元培致〈公言報〉函並答林琴南函》,1919年3月18日,《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華書局,1984,第271頁。
[103] 陳獨秀:《蔡孑民先生逝世後感言》,《中央日報》1940年3月24日。
[104] 許德珩:《我和陳獨秀》,《黨史研究》1980年第4期。
[105] 《馮友蘭自述》,第39頁。
[106] 沈尹默:《我和北大》,《五四運動回憶錄》(續),第168頁。
[107] 張靜廬:《中國近代出版史料》二編,中華書局,1954,第316頁。
[108] 《通信》,《新青年》第2卷第5號,1917年1月1日。
[109] 《人民日報》1981年7月17日。
[110] 王興國編《楊昌濟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第386頁。
[111] 斯諾:《西行漫記》大連光華書店,1948,第127頁。
[112] 轉引自李銳《毛澤東早期革命活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61頁。
[113] 斯諾:《西行漫記》,第127頁。
[114] 《周恩來旅日日記手稿》,1918年2月6日,中央檔案館藏。以下所引周恩來旅日日記出處同。
[115] 陶孟和書信手稿,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胡適檔案。
[116] 參見《周作人回憶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306~310、312頁。
[117] 《通信》,《青年雜誌》第1卷第1號,1915年9月15日。
[118] 陳獨秀:《憲法與孔教》,《新青年》第2卷第3號,1916年。
[119] 《新青年》第5卷第12號,1918年7月15日。
[120] 《我的歧路》,《努力》第7號,1922年。
[121] 《新青年》第5卷第5號,1918年10月15日。
[122] 《新青年》第3卷第2號,1917年4月1日。
[123] 隻眼(陳獨秀的筆名):《二十世紀俄羅斯的革命》,《每周評論》第18號,1919年4月20日。
[124] 《順天時報》1918年11月13日。
[125] 轉引自陳獨秀《克林德碑》,《新青年》第5卷第5號,1918年11月15日。
[126] 《申報》1918年11月16日。
[127] 隻眼:《戰後東洋民族之覺悟及要求》,《每周評論》第2號,1918年12月29日。
[69] 《新青年》第3卷第5號,1917年7月1日。
[70] 《通信》,《新青年》第3卷第5號,1917年7月1日。
[71] 《通信》,《新青年》第3卷第5號,1917年7月1日。
[72] 《新青年》第4卷第4號,1918年4月15日。
[73] 《通信》,《新青年》第4卷第4號,1918年4月15日。
[74] 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第6卷第1號,1919年1月15日。
[75] 手稿原件殘片,無日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胡適檔案。
[76] 《錢玄同致胡適信》,1921年2月1日,國家文物局藏。此信連同1920~1932年陳獨秀致胡適等人的11封信,是2009年國家文物局從住在美國的胡適兒媳婦手中徵收的。
[77] 二文分別刊於《新青年》第3卷第3號、第5號,1917年5月1日、7月1日。
[78] 魯迅:《憶劉半農君》,《魯迅全集》第6卷,第74、75頁。
[79] 陳平原:《序三》,《回眸〈新青年〉》,第13頁。
[80] 問答二信均載《新青年》第4卷第6號,1918年6月15日。
[81] 《張奚若致胡適函》,1919年3月13日,《胡適來往書信選》(上),第30頁。
[82] 《陳獨秀致胡適信》,1916年10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2號。
[83]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係〉序》,《且介亭雜文二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第25頁。
[84] 魯迅:《吶喊·序》,《魯迅全集》第1卷,第274頁。
[85] 魯迅:《吶喊·序》,《魯迅全集》第1卷,第274頁。
[86] 《陳獨秀答某某的信》,未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胡適檔案。可能在1919年6月11日被捕前未及在《新青年》上發表,而落到胡適手中。
[87] 《陳獨秀致周啟明信》,1920年8月22日,《歷史研究》1979年第5期。
[88] 《陳獨秀致周啟明信》,1920年3月11日,《歷史研究》1979年第5期。
[89] 《魯迅全集》第4卷,第526頁。
[90] 《歷史研究》1979年第5期。
[91] 魯迅:《吶喊·序》,《魯迅全集》第1卷,第274頁。
[92] 《陳獨秀致周啟明信》,1920年9月28日,《歷史研究》1979年第5期。
[93] 陳獨秀:《今日之教育方針》,《青年雜誌》第1卷第2號,1915年10月15日。
[94] 周越然:《我所知道的陳獨秀》,《六十年回憶》,太平書局,1944,第65頁。
[95] 陳獨秀:《今日之教育方針》,《青年雜誌》第1卷第2號。
[96] 陳獨秀:《今日之教育方針》,《青年雜誌》第1卷第2號。
[97] 陳獨秀;《新教育是什麽》,《廣東群報》1921年1月3日。
[98] 陳獨秀:《近代西洋教育》,《新青年》第3卷第5號。
[99] 《教育缺點》,《時報》1920年3月30日。
[100] 《在北京大學開學式上的演說》,《北京大學日刊》1918年9月21日。下引陳獨秀在北大的活動,除另有出處外,皆載該《日刊》,恕不一一注釋。
[101] 傅斯年:《〈新〉之回顧與前瞻》,《新潮》第2卷第1號,1919年,第199頁。
[102] 《蔡元培致〈公言報〉函並答林琴南函》,1919年3月18日,《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華書局,1984,第271頁。
[103] 陳獨秀:《蔡孑民先生逝世後感言》,《中央日報》1940年3月24日。
[104] 許德珩:《我和陳獨秀》,《黨史研究》1980年第4期。
[105] 《馮友蘭自述》,第39頁。
[106] 沈尹默:《我和北大》,《五四運動回憶錄》(續),第168頁。
[107] 張靜廬:《中國近代出版史料》二編,中華書局,1954,第316頁。
[108] 《通信》,《新青年》第2卷第5號,1917年1月1日。
[109] 《人民日報》1981年7月17日。
[110] 王興國編《楊昌濟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第386頁。
[111] 斯諾:《西行漫記》大連光華書店,1948,第127頁。
[112] 轉引自李銳《毛澤東早期革命活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61頁。
[113] 斯諾:《西行漫記》,第127頁。
[114] 《周恩來旅日日記手稿》,1918年2月6日,中央檔案館藏。以下所引周恩來旅日日記出處同。
[115] 陶孟和書信手稿,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胡適檔案。
[116] 參見《周作人回憶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306~310、312頁。
[117] 《通信》,《青年雜誌》第1卷第1號,1915年9月15日。
[118] 陳獨秀:《憲法與孔教》,《新青年》第2卷第3號,1916年。
[119] 《新青年》第5卷第12號,1918年7月15日。
[120] 《我的歧路》,《努力》第7號,1922年。
[121] 《新青年》第5卷第5號,1918年10月15日。
[122] 《新青年》第3卷第2號,1917年4月1日。
[123] 隻眼(陳獨秀的筆名):《二十世紀俄羅斯的革命》,《每周評論》第18號,1919年4月20日。
[124] 《順天時報》1918年11月13日。
[125] 轉引自陳獨秀《克林德碑》,《新青年》第5卷第5號,1918年11月15日。
[126] 《申報》1918年11月16日。
[127] 隻眼:《戰後東洋民族之覺悟及要求》,《每周評論》第2號,1918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