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4月,即《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年後,毛澤東把陳獨秀當楷模的第二個行動,就是與幾個朋友創立了湖南新文化運動的團體「新民學會」,決心按陳獨秀提出的標準,引導大家做「新青年」。新民學會會章規定的宗旨是:「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會員守則也明顯仿照北京大學進德會的內容:一、不虛偽;二、不懶惰;三、不浪費;四、不賭博;五、不狎妓。當時武漢、上海、杭州、天津等地,也受《新青年》影響出現了許多富有戰鬥精神的青年激進團體。
10月,毛澤東為送赴法勤工儉學的新民學會會員,來到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在這裏住了約半年的時間。為解決生活問題,由已在北京大學做教授的楊昌濟介紹,到李大釗為主任的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在這期間,他不僅如饑似渴閱讀各種宣傳新思想的書報,還拜訪了陳獨秀、蔡元培、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幹將們,一睹幾年來敬為「楷模」們的風采。直接接觸以後,對比之下,他產生了陳獨秀「對我的影響也許超過其他任何人」[113]的感受。
從此,毛澤東與陳獨秀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五四運動、創建共產黨、發動工農運動、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等方麵,雙方互相配合與支持,而陳獨秀給毛澤東更多的關照和提攜,有待後文論述。
《新青年》也使周恩來的人生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1917年6月,19歲的周恩來以優異的成績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靠友人借一筆錢,到日本留學。這時,他也如第一次留學日本前不願意做「隻知道吃飯睡覺」的平庸之人的陳獨秀一樣,要做一個立誌救國的人。他在第二年2月的一篇日記中寫道:「梁任公有一句詩:『世界無窮願無盡』,我是很贊成的。蓋現在的人,總要有個誌向,平常的人不過是吃飽了穿足了便以為了事;有大誌向的人,便想去救國,盡力社會。」[114]
但是,怎樣救國?他當時十分茫然。開始時,他看到中國太弱,受之前留日學生中流行的「軍國」思想的影響,產生過軍國主義救中國的想法。關於人生,又信仰過當時日本流行的佛教「無生」的思想,但殘酷的現實總使他痛苦。直到1918年1月,這個痛苦才漸漸地打消了。
怎樣「打消」——走出這個痛苦絕望的境地的呢?——閱讀《新青年》!
就在這「打消」「無生」之道的同一天——1918年2月25日的日記中,他寫道:
晨起讀《新青年》,晚歸復讀之,對所持排孔、獨身(指陳獨秀提倡的「獨立自主的人格」——引者)、文學革命諸主義極端的贊成。
進而,他回顧道:
從前我在國內的時候,因為學校裏的事情忙,對於前年出版的《新青年》雜誌沒有什麽特別的注意,有時候從書鋪裏買來看時,亦不過過眼雲煙,隨看隨忘的。
與毛澤東一接觸《新青年》就像過電被磁吸一樣不同,周恩來受《新青年》的思想衝擊和影響,是另一種典型:開始沒有感覺,當摸索別的道路著著碰壁,痛苦絕望時,驀然回首,卻見她在燈火闌珊處……終於,如癡如醉地投入到她——《新青年》的懷抱中。原來,他從天津臨來日本時,有朋友給了他一本《新青年》第3卷第4號,上有第一篇陳獨秀的主打文章《時局雜感》,第二篇吳虞的反孔檄文《儒家主張階級製度之害》。陳文針對當時黎元洪、段祺瑞之爭正在造成的張勳復辟的烏煙瘴氣的政局,嚴斥「自袁氏執政以來,故縱此驕兵叛將,為害遍於國中。段氏繼之,亦未能製止。今一明目張膽、萬惡不法之張勳、倪嗣沖,竟橫戈躍馬,逞誌京津自稱起義矣。國中賢豪長者,不思討賊,且以調和之說進。嗚呼!中華民國,尚復成何世界」。指出:「吾人理想中之中華民國,乃欲躋諸歐美文明國家,且欲駕而上之,以去其惡點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寄望黎元洪、孫中山等人「以社會之中樞國民之表率自任,勿自殺。而社會為自救計,亦勿以細故而殺之,使一國人才完全破產也」。
顯然,這位朋友看了這期《新青年》受了很大啟發,才推薦給周恩來。周在赴日途中閱讀,「看得很得意。及至到了東京,又從季沖處看見《新青年》三卷全份,心裏越發高興,頓時拿去看了幾卷,於是把我那從前的一切謬見打退了好多」。這第3卷的內容相當豐富而尖銳,其各期主打文章皆是陳獨秀、吳虞、劉半農、蔡元培等寫的攻擊孔教和佛、老消極思想,以及主張文學革命及讚揚俄國十月革命內容的。以此內容,就可以看出來周恩來為什麽受震動。首先,他在這天日記的開頭,興奮地寫下兩句詩:
風雪殘留猶未盡,一輪紅日已東升!
第二天的日記中又寫道:
我的心仍然要用在「自然」上,隨著進化的軌道,去做那最新最近於大同理想的事情。收練了幾天,這個月開月以來,覺得心裏頭安靜了許多。這幾天連著把三卷的《青年》仔細看了一遍,才知道我從前在國內所想的全是大差,毫無一事可以做標準的。來到日本,所謂的「無生」主義雖然是高超了許多,然而卻不容易實行。總起來說,從前所想的、所行的、所學者全都是沒有用的。從今後要按著二月二十一日所定的三個主義去實行。決不固持舊有的與新的抗,也不可惜舊有的去戀念它。我願意自今以後,為我的「思想」、「學問」、「事業」支開一個新紀元才好呢!
10月,毛澤東為送赴法勤工儉學的新民學會會員,來到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在這裏住了約半年的時間。為解決生活問題,由已在北京大學做教授的楊昌濟介紹,到李大釗為主任的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在這期間,他不僅如饑似渴閱讀各種宣傳新思想的書報,還拜訪了陳獨秀、蔡元培、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幹將們,一睹幾年來敬為「楷模」們的風采。直接接觸以後,對比之下,他產生了陳獨秀「對我的影響也許超過其他任何人」[113]的感受。
從此,毛澤東與陳獨秀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五四運動、創建共產黨、發動工農運動、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等方麵,雙方互相配合與支持,而陳獨秀給毛澤東更多的關照和提攜,有待後文論述。
《新青年》也使周恩來的人生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1917年6月,19歲的周恩來以優異的成績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靠友人借一筆錢,到日本留學。這時,他也如第一次留學日本前不願意做「隻知道吃飯睡覺」的平庸之人的陳獨秀一樣,要做一個立誌救國的人。他在第二年2月的一篇日記中寫道:「梁任公有一句詩:『世界無窮願無盡』,我是很贊成的。蓋現在的人,總要有個誌向,平常的人不過是吃飽了穿足了便以為了事;有大誌向的人,便想去救國,盡力社會。」[114]
但是,怎樣救國?他當時十分茫然。開始時,他看到中國太弱,受之前留日學生中流行的「軍國」思想的影響,產生過軍國主義救中國的想法。關於人生,又信仰過當時日本流行的佛教「無生」的思想,但殘酷的現實總使他痛苦。直到1918年1月,這個痛苦才漸漸地打消了。
怎樣「打消」——走出這個痛苦絕望的境地的呢?——閱讀《新青年》!
就在這「打消」「無生」之道的同一天——1918年2月25日的日記中,他寫道:
晨起讀《新青年》,晚歸復讀之,對所持排孔、獨身(指陳獨秀提倡的「獨立自主的人格」——引者)、文學革命諸主義極端的贊成。
進而,他回顧道:
從前我在國內的時候,因為學校裏的事情忙,對於前年出版的《新青年》雜誌沒有什麽特別的注意,有時候從書鋪裏買來看時,亦不過過眼雲煙,隨看隨忘的。
與毛澤東一接觸《新青年》就像過電被磁吸一樣不同,周恩來受《新青年》的思想衝擊和影響,是另一種典型:開始沒有感覺,當摸索別的道路著著碰壁,痛苦絕望時,驀然回首,卻見她在燈火闌珊處……終於,如癡如醉地投入到她——《新青年》的懷抱中。原來,他從天津臨來日本時,有朋友給了他一本《新青年》第3卷第4號,上有第一篇陳獨秀的主打文章《時局雜感》,第二篇吳虞的反孔檄文《儒家主張階級製度之害》。陳文針對當時黎元洪、段祺瑞之爭正在造成的張勳復辟的烏煙瘴氣的政局,嚴斥「自袁氏執政以來,故縱此驕兵叛將,為害遍於國中。段氏繼之,亦未能製止。今一明目張膽、萬惡不法之張勳、倪嗣沖,竟橫戈躍馬,逞誌京津自稱起義矣。國中賢豪長者,不思討賊,且以調和之說進。嗚呼!中華民國,尚復成何世界」。指出:「吾人理想中之中華民國,乃欲躋諸歐美文明國家,且欲駕而上之,以去其惡點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寄望黎元洪、孫中山等人「以社會之中樞國民之表率自任,勿自殺。而社會為自救計,亦勿以細故而殺之,使一國人才完全破產也」。
顯然,這位朋友看了這期《新青年》受了很大啟發,才推薦給周恩來。周在赴日途中閱讀,「看得很得意。及至到了東京,又從季沖處看見《新青年》三卷全份,心裏越發高興,頓時拿去看了幾卷,於是把我那從前的一切謬見打退了好多」。這第3卷的內容相當豐富而尖銳,其各期主打文章皆是陳獨秀、吳虞、劉半農、蔡元培等寫的攻擊孔教和佛、老消極思想,以及主張文學革命及讚揚俄國十月革命內容的。以此內容,就可以看出來周恩來為什麽受震動。首先,他在這天日記的開頭,興奮地寫下兩句詩:
風雪殘留猶未盡,一輪紅日已東升!
第二天的日記中又寫道:
我的心仍然要用在「自然」上,隨著進化的軌道,去做那最新最近於大同理想的事情。收練了幾天,這個月開月以來,覺得心裏頭安靜了許多。這幾天連著把三卷的《青年》仔細看了一遍,才知道我從前在國內所想的全是大差,毫無一事可以做標準的。來到日本,所謂的「無生」主義雖然是高超了許多,然而卻不容易實行。總起來說,從前所想的、所行的、所學者全都是沒有用的。從今後要按著二月二十一日所定的三個主義去實行。決不固持舊有的與新的抗,也不可惜舊有的去戀念它。我願意自今以後,為我的「思想」、「學問」、「事業」支開一個新紀元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