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每見曾受教育之青年,手無縛雞之力,心無一夫之雄;白麵纖腰,嫵媚若處子;畏寒怯熱,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國民,將何以任重而致遠乎?他日而為政治家,焉能百折不回,冀其主張之貫徹也?他日而為軍人,焉能戮力疆場,百戰不屈也?……他日而為實業家,焉能思窮百藝,排萬難,乘風破浪,製勝萬裏之外也?紈絝子弟,遍於國中;樸茂青年,等諸麟鳳;欲以此角勝世界文明之猛獸,豈有濟乎?茫茫禹域,來日大難。吾人倘不以劣敗自甘,司教育者與夫受教育者,其速自覺覺人,慎毋河漢吾言,以常見虛文自蔽也![95]


    為此,他認為教育三要素是教育之對象、教育之方針、教育之方法。其中「以教育之方針為最要:如矢之的,如舟之柁」。我國家教育方針的製定應該遵循的原則是「去其不適以求其適」,即「補偏救弊,以求適世界之生存」。教育方針的內容:「第一當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當了解國家之意義,第三當了解個人與社會經濟之關係,第四當了解未來責任之艱巨。」教育的目的是,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三方麵都得到發展。為此,他提出的教育方針是四大主義:


    一、現實主義,即樹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反對宗教迷信。


    二、惟民主義,即主權在民,實行共和政治。


    三、職業主義,即「尊重個人生產力,以謀公共安寧幸福之社會」。


    四、獸性主義,即體魄強健能力抗自然者,意誌頑強而善鬥不屈者,能獨立奮鬥而不他活者、順性率真而不飾偽自文者。[96]


    從以上四大主義可見,陳獨秀這時已經對社會和個人的方方麵麵具有深刻的思考。


    後來,陳獨秀主持廣東省的教育改革時,把以上四大主義的教育方針又進一步地概括為「教育必須與社會相結合」。他認為舊教育的根本缺點是「把教育與社會分為兩件事,社會自社會,教育自教育,學生在社會中成了一種特殊階級,學校在社會中成了一種特殊事業,社會上一般人眼中的學生、學校,都是一種侈奢品、裝飾品,不是他們生活所必需的東西」。又指出:「舊教育的主義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的理想,做成偉大的個人,為聖賢,為仙佛,為豪傑,為大學者。新教育不是這樣,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會,不專在造成個人的偉大。」因為「社會的力量大過個人遠甚,社會能夠支配個人,個人不能夠支配社會」。所以,「要想改革社會,非從社會一般製度上著想不可」。[97]


    在教育方法的改革上,陳獨秀也提出了一係列驚人的主張,其基本原則是反對舊的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改用啟發式的教育方法。為此,他用對照方式介紹三條西洋先進教育法:第一,是自動的而非被動的,是啟發的而非灌輸的;第二,是世俗的而非神聖的,是直觀的而非幻想的;第三,是全身的而非單獨腦部的。[98]


    據此,他把舊教育方法的「缺點和罪惡」歸結為兩種主義: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教師隻知道他自己做本位教授的時候,不管學生能不能接受,一味照他的意思灌輸進去,這就是主觀主義的現象。」形式主義主要表現在「考試」上:「因為有了考試,就有什麽畢業問題,文憑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虛榮心。教師學生平常多不注意,臨到考試時候,在這一二禮拜以內拚死用功,不但臨場時夾帶槍替,於道德上很有影響,並且廢食忘眠,在身體上大有妨害,到了考試完畢,把所有臨時強記的完全忘掉了。」學生求學的目的,不是為增加學問,不是為社會進步,而是專為考試,「所以種種罪惡,都從考試發生,道德上、身體上、思想上都沒有好處」。他認為:「吾們要望學生道德上學業上進步,不在乎考試,另有好的方法,——譬如作文、英文等科,隻要平常多方練習,自然能夠進步。」[99]


    必須指出,陳獨秀以上教育思想基本上是正確的,而且至今還是中外教育改革的目標。但是,中國歷代統治者隻知道爭權奪利,不為國家興亡和人民利益著想,教育改革至今一直收效甚微。


    在當時,陳獨秀的這種教育革命思想,也與蔡元培改造北京大學的思想吻合。他不拘一格聘用陳為文科學長,說是看了幾期《新青年》後,贊同其主張,認為陳「確可為青年的指導者」,其直接的原因,自然是看到頭幾期上陳關於教育問題的見解。所以,陳獨秀一上任,立即在蔡的支持下,對文科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他糾正人們對舊北大的錯誤觀念:「培養官僚」,強調大學的目的是「研究學理」。他在1918年9月北大開學典禮上公開發表演說指出:大學學生之三目的中,唯「研究學理」「始與大學適合」。為此,他主張方法有三:「一曰,注意外國語。」以最新學理,均非中國古書所有,而外國專門學術之書,用華文譯出者甚少。「二曰,廢講義。」以講義本不足以盡學理,而學恃講義,或且惰於聽講。「三曰,多購參考書。」校中擬由教員指定各種參考書之冊數、頁數使學生自閱,而作報告。[100]


    當時,陳獨秀把北大當作教育革命和整個新文化運動的試驗場。所以,這些措施首先在他主持的文科實行。例如:1917年春,文學革命剛拉開序幕,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陳獨秀就組織劉半農等教員,首先改革北大預科課程,並且實行白話文教學。當時的北大,各科都分為本科和預科。本科大致相當於美國的研究生院。高中畢業生考入北大,必須先讀3年預科,畢業後才能升入本科(3~4年)。1918年改為預科2年,本科4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