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無論何種文章,除無句讀文,如門牌、名刺之類,必施句讀及符號之類。此事看似無關弘旨,其實關係極大。古書之難讀誤解,大半由此,符號尤不可少。惟濃圈密點,則全行廢除。
九、印刷用楷體,書寫用草體。
十、數目字可改用「亞拉伯」碼號,用算式書寫,省「萬」、「千」、「百」、「十」諸字。
十一、凡紀年盡改用世界通行之耶穌紀元。
十二、改右行直下為左行橫迤。
十三、印刷之體,宜分數種。
從此內容看到,經錢玄同這樣一規劃,原來以白話文為中心的胡適文學改良主張,擴張到書寫、印刷、語言、文字改革等全麵改革的方案。[70]
陳獨秀見後表示:「先生所說的應用文改良十三樣,弟樣樣贊成」,[71]並很快在《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文科改革中試行推廣。其中大多數都已成為我們今天的習慣,而在當時卻具有何等重大的革命意義。
但是,錢玄同也的確具有比陳獨秀更多的書生氣與感情用事的成分。有人說:「新文化運動諸人大都具有比較強烈的反傳統思想,但其頂尖人物則是錢玄同。」確實如此,以錢玄同提出的廢除漢字主張而言,就成了當時和以後守舊派人士攻擊新文化運動最大的口實,也是使這個運動失去許多一般群眾的一個難以彌補的缺陷。錢在讀了陳獨秀的「力主推翻孔學、改革倫理」的文章後,寫信給陳表示:「玄同對於先生這個主張,認為救現在中國的唯一辦法。然因此又想到一事:則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72]因為漢字是儒家倫理的載體,所以反孔也就必須廢除漢字。
這個邏輯也太形上學了。其實,在這個問題上,錢玄同隻是當了首先說出的炮手而已,因為這個主張不僅是他信中提到的吳稚暉首先提出,陳獨秀、劉叔雅、魯迅(周豫才)也有這個意見。在給陳寫這封信以前即1918年1月2日的日記中,錢寫道:「獨秀、叔雅二人皆謂中國文化已成僵死之物,誠欲保種救國,非廢滅漢文及中國歷史不可,吾亦甚然之。此說與豫才所主張相同。」
因此,此信發表時,陳獨秀附言表示贊成,甚至用進化論的觀點認為將來廢除漢語亦是必然的趨勢。他說:「吳先生『中國文字,遲早必廢』之說,淺人聞之,雖必駭怪;而循之進化公例,恐終天難逃。惟僅廢中國之文字乎?抑並廢中國言語乎?此二者關係密切,而性質不同之問題也。各地反對廢國文者,皆以破滅累世文學為最大理由。然中國文字,既難傳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至於漢語,他認為今日「國家」、「民族」、「家族」、「婚姻」等觀念,皆野蠻時代狹隘之偏見所遺留,將來「國且無之,何有於國語?當此過渡時期,惟有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母書之」。[73]
可見,在當時進化論和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下,陳獨秀的思想浪漫到什麽程度!不過他畢竟已有較深的閱歷,特別是他在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時期進行改革失敗的教訓,在現實鬥爭中,他知道想的與說的、做的之間,應該掌握一定的分寸;更不應該讓遙遠的將來可能實現的設想,來幹擾當前的鬥爭。所以,他沒有把文學革命引進廢除漢字、廢除漢語的死胡同,並且努力減少這種片麵主張帶來的負麵影響。1918年8月,《新青年》公布的任鴻雋致胡適的信中,批評了錢玄同廢滅漢字的主張「有點sentimental(傷感)」。1919年1月5日,《時事新報》發表漫畫,又諷刺錢的這個主張。7日,藍公武在《國民公報》上發表給傅斯年的信,聲稱《新青年》中有了錢玄同的文章,於是人家信仰革新的熱心遂減去不少,等等,這些批評表明錢的這個主張已經嚴重脫離群眾,不止是保守派,中派和一些革新派也難以接受了。陳獨秀不得不出來聲明:錢的主張是「用條石壓駝背」的醫法,「本誌同人多半是不大讚成的」。同時,他也為錢的主張做了最大限度的辯護:「錢先生是中國文字音韻學的專家,豈不知道語言文字自然進化的道理?他隻因為自古以來漢文的書籍,幾乎每本每頁每行,都帶著反對德、賽兩先生的臭味;又碰著許多老少漢學大家,開口一個國粹,閉口一個古說,不啻聲明漢學是德、賽兩先生天造地設的對頭;他憤極了才發出這種激切的議論……但是社會上有一班人,因此怒罵他,譏笑他,卻不肯發表意思和他辯駁,這又是什麽道理呢?難道你們能斷定漢文是永遠沒有廢去的日子嗎?」[74]
至於中國文字的拚音化問題,一直是中國文字改革家關注的重大問題。1927年以後,錢玄同進行反省時,對早年的激烈言論頗多後悔,但是,對提倡「國語羅馬字」一事卻始終堅持,並提議從漢字注音或改用羅馬字拚音入手。陳獨秀深以為然,並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專心於此,寫出了《中國文字拚音草案》一稿。
從以上可看到,當時《新青年》同人中,對文學革命的大業無大分歧,但在具體做法上有急進與緩行之別。陳獨秀、錢玄同等確是把這當作革命來幹,為達目的可以不講究方法和手段,對舊的落後的東西疾惡如仇。而胡適等人主要視其為學理上的變革和創新,因此主張以充分說理取勝,行動上雖帶有很多的書生氣,但理性思考較濃。兩種方法各有所長,對於頑固的保守派甚至當權的反動派來說,後者是無濟於事的,但對於廣大中間群眾來說,前者不容易得到同情。
九、印刷用楷體,書寫用草體。
十、數目字可改用「亞拉伯」碼號,用算式書寫,省「萬」、「千」、「百」、「十」諸字。
十一、凡紀年盡改用世界通行之耶穌紀元。
十二、改右行直下為左行橫迤。
十三、印刷之體,宜分數種。
從此內容看到,經錢玄同這樣一規劃,原來以白話文為中心的胡適文學改良主張,擴張到書寫、印刷、語言、文字改革等全麵改革的方案。[70]
陳獨秀見後表示:「先生所說的應用文改良十三樣,弟樣樣贊成」,[71]並很快在《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文科改革中試行推廣。其中大多數都已成為我們今天的習慣,而在當時卻具有何等重大的革命意義。
但是,錢玄同也的確具有比陳獨秀更多的書生氣與感情用事的成分。有人說:「新文化運動諸人大都具有比較強烈的反傳統思想,但其頂尖人物則是錢玄同。」確實如此,以錢玄同提出的廢除漢字主張而言,就成了當時和以後守舊派人士攻擊新文化運動最大的口實,也是使這個運動失去許多一般群眾的一個難以彌補的缺陷。錢在讀了陳獨秀的「力主推翻孔學、改革倫理」的文章後,寫信給陳表示:「玄同對於先生這個主張,認為救現在中國的唯一辦法。然因此又想到一事:則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72]因為漢字是儒家倫理的載體,所以反孔也就必須廢除漢字。
這個邏輯也太形上學了。其實,在這個問題上,錢玄同隻是當了首先說出的炮手而已,因為這個主張不僅是他信中提到的吳稚暉首先提出,陳獨秀、劉叔雅、魯迅(周豫才)也有這個意見。在給陳寫這封信以前即1918年1月2日的日記中,錢寫道:「獨秀、叔雅二人皆謂中國文化已成僵死之物,誠欲保種救國,非廢滅漢文及中國歷史不可,吾亦甚然之。此說與豫才所主張相同。」
因此,此信發表時,陳獨秀附言表示贊成,甚至用進化論的觀點認為將來廢除漢語亦是必然的趨勢。他說:「吳先生『中國文字,遲早必廢』之說,淺人聞之,雖必駭怪;而循之進化公例,恐終天難逃。惟僅廢中國之文字乎?抑並廢中國言語乎?此二者關係密切,而性質不同之問題也。各地反對廢國文者,皆以破滅累世文學為最大理由。然中國文字,既難傳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至於漢語,他認為今日「國家」、「民族」、「家族」、「婚姻」等觀念,皆野蠻時代狹隘之偏見所遺留,將來「國且無之,何有於國語?當此過渡時期,惟有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母書之」。[73]
可見,在當時進化論和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下,陳獨秀的思想浪漫到什麽程度!不過他畢竟已有較深的閱歷,特別是他在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時期進行改革失敗的教訓,在現實鬥爭中,他知道想的與說的、做的之間,應該掌握一定的分寸;更不應該讓遙遠的將來可能實現的設想,來幹擾當前的鬥爭。所以,他沒有把文學革命引進廢除漢字、廢除漢語的死胡同,並且努力減少這種片麵主張帶來的負麵影響。1918年8月,《新青年》公布的任鴻雋致胡適的信中,批評了錢玄同廢滅漢字的主張「有點sentimental(傷感)」。1919年1月5日,《時事新報》發表漫畫,又諷刺錢的這個主張。7日,藍公武在《國民公報》上發表給傅斯年的信,聲稱《新青年》中有了錢玄同的文章,於是人家信仰革新的熱心遂減去不少,等等,這些批評表明錢的這個主張已經嚴重脫離群眾,不止是保守派,中派和一些革新派也難以接受了。陳獨秀不得不出來聲明:錢的主張是「用條石壓駝背」的醫法,「本誌同人多半是不大讚成的」。同時,他也為錢的主張做了最大限度的辯護:「錢先生是中國文字音韻學的專家,豈不知道語言文字自然進化的道理?他隻因為自古以來漢文的書籍,幾乎每本每頁每行,都帶著反對德、賽兩先生的臭味;又碰著許多老少漢學大家,開口一個國粹,閉口一個古說,不啻聲明漢學是德、賽兩先生天造地設的對頭;他憤極了才發出這種激切的議論……但是社會上有一班人,因此怒罵他,譏笑他,卻不肯發表意思和他辯駁,這又是什麽道理呢?難道你們能斷定漢文是永遠沒有廢去的日子嗎?」[74]
至於中國文字的拚音化問題,一直是中國文字改革家關注的重大問題。1927年以後,錢玄同進行反省時,對早年的激烈言論頗多後悔,但是,對提倡「國語羅馬字」一事卻始終堅持,並提議從漢字注音或改用羅馬字拚音入手。陳獨秀深以為然,並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專心於此,寫出了《中國文字拚音草案》一稿。
從以上可看到,當時《新青年》同人中,對文學革命的大業無大分歧,但在具體做法上有急進與緩行之別。陳獨秀、錢玄同等確是把這當作革命來幹,為達目的可以不講究方法和手段,對舊的落後的東西疾惡如仇。而胡適等人主要視其為學理上的變革和創新,因此主張以充分說理取勝,行動上雖帶有很多的書生氣,但理性思考較濃。兩種方法各有所長,對於頑固的保守派甚至當權的反動派來說,後者是無濟於事的,但對於廣大中間群眾來說,前者不容易得到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