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陳獨秀)


    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陳獨秀)


    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高一涵)


    今日之教育方針(陳獨秀)


    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續本卷一號)(高一涵)


    抵抗力(陳獨秀)


    民約與邦本(高一涵)


    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續本卷二號)(高一涵)


    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陳獨秀)


    國家非人生之歸宿論(高一涵)


    讀梁任公革命相續之原理論(高一涵)


    一九一六年(陳獨秀)


    我(易白沙)


    自治與自由(高一涵)


    這裏還有一個小小的傳奇故事。李大釗相識高一涵,就是通過《新青年》:「守常讀《新青年》,見餘文,知在東京,訪問半年餘,終無人見告。迨帝製事起,東京有留學生總會之組織,守常見留學生總會中有餘名,轉輾詢問,始得餘之住所。一日房主持李大釗名片上樓,餘覽片竟不知為何許人。及接談,始知守常已訪餘半年矣,此為餘與守常相見之始。因縱談國事,所見無不合,遂相交。」[17]


    因為這個緣故,1917年8月,陳獨秀把高一涵和李大釗一起請進了《新青年》編輯部,開創了後來「南陳北李」的新篇章。


    如果說高一涵注重引進西方民主思想,那麽四川的吳虞則注重批判儒家倫理與佛老思想,「打倒孔家店」這一新文化運動中最富戰鬥力的口號,就是吳虞提出來的,所以胡適稱他是「隻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在倫理革命中,高與吳二人可謂是陳獨秀的左膀右臂,哼哈二將。陳獨秀對於吳虞文章的讚賞,如同《新青年》第1卷中對高一涵的文章一樣,在1917年2月出版的第2卷第6號以後的連續五期,吳虞的文章都排在陳獨秀後麵的第二篇的位置:


    文學革命論(陳獨秀)


    家族製度為專製主義之根據論(吳虞)


    對德外交(陳獨秀)


    讀荀子書後(吳虞)


    俄羅斯革命與我國民之覺悟(陳獨秀)


    消極革命之老莊(吳虞)


    舊思想與國體問題(陳獨秀)


    禮論(吳虞)


    時局雜感(陳獨秀)


    儒家主張階級製度之害(吳虞)


    下一期即第3卷第5號,隻在中間插了一篇劉半農的文章:


    近代西洋教育(陳獨秀)


    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劉半農)


    儒家大同之義本於老子說(吳虞)


    截止到1922年,即新文化運動期間出版的9卷54期《新青年》中,如以上這樣編排高一涵、吳虞的文章,是絕無僅有的。這充分表明了高、吳二人在陳獨秀心目中的地位。


    陳獨秀所以如此安排吳虞的文章,是由於當時吳虞給陳的一封信引起的。信中說1906年吳遊日本時曾作詩數首,「注中多『非儒』之說」。歸國後,常以《六經》、《五禮通考》、滿清律例及諸史中議禮、議獄之文,對照研究西方孟德斯鳩等人著作及歐美各國憲法、民法、刑法,「十年以來,粗有所見」,寫了以上諸篇,並在投登《甲寅》的《辛亥雜詩》中,發表了「非儒」心得。吳虞認為:「孔子自是當時之偉人,然欲堅執其學,以籠罩天下後世,阻礙文化之發展,以揚專製之餘焰,則不得不攻之者,勢也。」信中又說道,這些「非儒」文章,由於內務部朱啟鈐電令封禁,「成都報紙,不甚敢登載」。「讀貴報大論,為之欣然。故不揣冒昧,寄塵清監,教之為幸。」[18]


    陳獨秀接讀此文,如同又得一知音,當然十分激動,回信說:早「聞知先生為蜀中名宿。《甲寅》所錄大作(指《辛亥雜詩》——引者),即是仆所選載,且妄加圈識。欽仰久矣!茲獲讀手教並大文,榮幸無似」。並表示:尊著倘全數寄賜,載於《青年》,「嘉惠後學,誠盛事也」。接著,陳獨秀高屋建瓴地闡述了與吳同樣的「非儒」觀點:「竊以無論何種學派,均不能定於一尊,以阻礙思想文化之自由發展。況儒術孔道,非無優點,而缺點正多。尤與近世文明社會絕不相容者,其一貫倫理政治之綱常階級說也。此不攻破,吾國之政治、法律、社會、道德,俱無由出黑暗而入光明。」最後,他對吳虞的文章寄予極高的期望:「神州大氣,腐穢蝕人,西望峨眉,教之為幸,瞻仰弗及我勞如何!」[19]


    由於吳虞與陳獨秀以上的關係,1919年,吳虞也被邀請到北大任教。


    易白沙是跟隨陳獨秀從日本回國助其創辦《青年》的主要幫手。在《新青年》的上海時期,他寫的批判儒家倫理和宗教迷信方麵的文章,也很突出。上述吳虞給陳獨秀的那封信中說「讀貴報大論,為之欣然」,從而引發他寄「非儒」諸篇的,具體是指易白沙的《孔子平議》。


    易白沙對諸子百家都有較深的研究,批評中肯,也比較平允,所以他用了《孔子平議》的標題。這在當時包括陳獨秀在內的新文化派比較偏激的情況下,顯得十分可貴,對因偏激而遭到太多攻擊的新文化運動是一種保護。文章說:「天下論孔子者,約分兩端:一謂今日風俗、人心之壞,學問之無進化,謂孔子為之厲階;一謂欲正人心、端風俗,勵學問,非人人崇拜孔子,無以收拾末流。此皆瞽說也。」[20]


    眾所周知,這裏說的第一端,即是當時陳獨秀非儒給保守派的口實,也是後來評論新文化運動的一般學者,在肯定新文化運動成績後,總要說上的幾句話。雖然陳獨秀一再申明,他所批判的一是儒家倫理學說對國民素質的毒害,二是孔子思想不適合現代生活,並不是全盤否定孔子,相反,他對儒家學說在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進化時期的歷史進步作用、它的反宗教鬼神思想、它的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等,都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這些,即使是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吳虞也是注意到了的。但是,人們無視這些,硬說陳和這些新文化運動的幹將全盤否定儒家學說,顯然偏頗。這裏除了這些批評者自己偏頗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為了推動倫理革命,陳獨秀把主要的攻擊矛頭放在孔子學說消極麵上,而不可能同時去花許多精力闡發儒家學說的積極麵如何如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