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在利用和創辦學校宣傳革命、培養幹部的同時,還於1905年夏,在安徽公學基本穩定後,與柏文蔚等走訪淮上各縣,串聯革命誌士,重建起反清秘密團體嶽王會。


    過去一般史家都認為嶽王會是陳獨秀所獨創,有人經過詳細考證發現,在陳獨秀之前,安徽已有此會,陳獨秀不過是重組而已。因為據老嶽王會會員楊鼎鼐、張樹侯的後人楊慕起及其他有關人士敘說:清末出現於江淮之間的嶽王會創立於1898年冬的壽縣,是豫皖間哥老會的別部,以反清為目的。當時是哥老會首領郭其昌來到壽縣找到楊鼎鼐和張樹侯發起的。由於哥老會反清活動早為清廷注意,故取名嶽王會。後來發展到附近幾個縣,柏文蔚、常恆芳、嶽相如、範傳甲、鄭贊丞等人相繼入會。張樹侯所在之偉才學校創辦人、名門之後孫少侯(孫毓筠,其祖父孫家鼐曾任清廷工部、禮部、吏部尚書及光緒帝師之職),因看不起幫會組織哥老會,不參加嶽王會,但因同情革命而予以資助。但到1903年,會首郭其昌舉行起義被絞死獄中;1904年,張樹侯、柏文蔚離開壽縣到安慶武備學堂任教,嶽王會處於散漫狀態,名存實亡。[39]


    說到陳獨秀1905年重組嶽王會的情況,當事人有許多回憶,陪陳獨秀走訪皖北、尋訪同誌的柏文蔚、胡渭清的回憶最為清楚。當時柏文蔚已到安徽公學任體操教員。經軍國民教育會等各革命團體和陳獨秀等人的鼓吹,為了強國救亡,體操已成為愛國革命誌士的必修課,所以,體操教員大受人們的尊敬。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陳獨秀就約柏文蔚、宋少俠諸君作皖北之遊,途經各縣,最後到達老嶽王會創始地壽縣。一路上,他們遍訪了各地豪傑和原嶽王會成員,到壽縣後住柏文蔚家半月,會晤了張樹侯、鄭贊丞、孫少侯等。[40]


    從壽縣回到蕪湖,陳獨秀就與柏文蔚等重組了嶽王會。據李光炯、柏文蔚、常恆芳回憶:安徽公學成立不久,「學校裏一般人都主張革命,於是就發起組織」。在成立黃氏學校從事暗殺工作同時,大家以為「排滿革命,徒從宜多,主義雖定,宣傳宜廣」。於是,陳獨秀、柏文蔚、常恆芳組織了一個嶽王會,「秘密結合,採取燒香宣誓方式,效法嶽飛精忠報國的精神,對外不發表文字,也沒有什麽政治綱領」。[41]


    嶽王會經過這樣一批革命黨人的重組,自然得到脫胎換骨的改造,舊的幫會式的嶽王會何以相比!


    首先,在宗旨上來說,它從一個反清復明幫會組織,成為一個反清革命的進步團體。


    其次,規模迅速擴大,深入到各個階層。嶽王會成立後的這年寒假,常恆芳趁到安慶尚誌學校(校長鄧繩侯)任訓導主任的機會,成立嶽王會安慶分部,常恆芳任分部長。同時,柏文蔚在南京聯絡了一些人,又成立南京分部,柏任分部長。皖北也成立了一個分部,石勁武「被推為嶽王會皖北分部糾察員」。陳獨秀則坐鎮蕪湖,任總部會長。這些分部又有外圍組織,致使勢力可觀,「大者聚徒數萬,小者結黨數千」。嶽王會最大的貢獻是為當時同盟會和辛亥革命在江淮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深廣的思想條件和組織條件。


    嶽王會最出色的工作是在安慶、南京兩地及軍隊中的工作。1905年安徽開始籌建新軍,其中第二標第三營中的革命分子最多,如後來成為同盟會骨幹的薛哲、倪映典、熊成基、畢靖波、石德寬、張匯滔、範傳甲、張繩武等。他們「革命情緒都很高」。於是,常恆芳到安慶後,就以他們為基礎,成立了嶽王會安慶分部的外圍組織「維新會」(有人說是「勵學會」。薛、倪、熊先去南京加入了那裏的嶽王會)。1906年秋,清政府決定總督所在地成立一鎮的軍製,在安慶舉辦軍官訓練班,常恆芳感到要革命非有武力不行,看見有這樣一個機會,就找了督練公所中兩個從南京柏烈武那裏來的教練官,「請他們把我保送到訓練班。這個訓練班分五個隊,每個隊裏都有我們的同誌。我入訓練班後,雖然是學員,但因為我是嶽王會的安慶分部長,仍然可以對嶽王會的同誌起領導作用。那時像迎江寺寶塔裏和大觀亭後麵鬆樹林,都是我們開會的地方」。[42]這些學員結業後分配到各軍去,又繼續發展會員,如此滾雪球,軍隊中的中下級軍官和士兵中,嶽王會會員自然很快膨大起來。此外,他們還在新軍中下級軍官和巡警學堂師生中直接發展會員。據記載:「凡在新軍中,稍有知識血性者,無不收入其間,親與接納,推食解衣,均有布衣昆季之歡。每宣布滿人之殘暴禍國,無不憤激涕淋,同呼效死。新軍兩標餘眾,無不捨命是聽。」[43]


    南京嶽王會的發展,也以薛哲、倪映典、熊成基所在的南京陸師學堂、炮兵速成學堂以及新軍第九鎮為主要對象。第九鎮練兵,趙聲得陶俊保的介紹,為新軍統製徐紹楨所信用,使其主持政務。於是,南京嶽王會會員柏文蔚、倪映典、熊成基、吳陽穀等均由「趙聲的援引入新軍,充中、下級軍官」。[44]而趙聲、柏文蔚、倪映典、鄭贊丞、宋玉琳等,常到蕪湖科學圖書社與陳獨秀「舉行會議」。[45]


    最後,嶽王會與同盟會結合後,發動了一係列重大的革命行動,為安徽革命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06年春,參加東京同盟會成立會的吳暘穀,奉命回國建立同盟會安徽分部。他先到南京,動員了嶽王會南京分會會員柏文蔚、倪映典、胡維棟、龔振鵬等加入了同盟會。然後,吳暘穀到安慶,安慶的嶽王會會員也多加入同盟會。常恆芳說:「從日本回來的吳暘穀將孫(中山)先生的主張、組織章程和書籍帶回來啦!從此以後,就幹得更有勁了。」嶽王會由哥老會改組而來,畢竟帶有幫會色彩,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和作為。現在會員紛紛加入同盟會,實際上是又一次改組,變成為資產階級政黨的一部分,嶽王會實際上也就名存實亡了。所以,有一種說法,嶽王會總部在1906年夏天正式做出決議:接受吳暘穀、張錢仁之介紹,全體加入同盟會,在各校各機關者,另組華族會;在陸軍營另組慰心會,乃是外圍組織。但是,由於當時嶽王會總部的負責人是陳獨秀,而陳始終沒有加入同盟會,所以,有沒有這個「全體加入同盟會」的決議,是值得懷疑的。然而,正因為嶽王會是鬆散的幫會性質的團體,不僅沒有政治綱領,而且總部與各地分部及會員之間並沒有嚴密的組織關係,實際上各自獨立活動,因此,大多數會員被當時高舉「反滿革命」旗幟的更為激進和嚴正的同盟會所吸引,也是事實。而且,這些嶽王會會員在加入同盟會以後,又成為同盟會及後來國民黨的重要骨幹。現在有名可考者,就有40多位,如除以上所提到的外,還有張勁夫、張匯滔、劉文典、倪樹屏、王正藩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