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此,趙聲路過北京時,就把吳樾介紹給了楊篤生。當時楊因萬福華刺王之春案發,逃到北京,廁身於譯學館內,以教習身份作掩護。他來到保定,與吳樾、馬鴻亮等人會麵,雙方一見如故,在兩江公學翠竹軒內,楊親自監誓,吳、馬等六人刺血加入軍國民教育會,並成立該會保定支部(又稱「北方暗殺團」),[16]吳任支部長。吳完全贊成軍國民教育會宗旨,認為「排滿之道有二,一曰暗殺,二曰革命。暗殺為因,革命為果。暗殺雖個人而可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時代,非革命之時代,實暗殺之時代也」。[17]而他自己則立誌於「手提三尺劍……願為同誌諸君之先鞭」,「予死後,化一我而為千萬我,前者撲,後者起,不殺不休,不盡不止」。然後,他領導的「保定支部」,在楊篤生的指導下,進行了一係列暗殺清廷重要大臣的準備工作。
1905年春,萬福華等三起刺殺鐵良的事件未遂,王鐵漢因失敗留下遺書和手槍投井自殺,給了吳樾極大的刺激。他說:「之三子者,其誌可嘉,其風可慕。」於是,他利用這年春假期間,趕緊寫完遺著《暗殺時代》,闡明自己的革命主張,揭露清廷的腐敗和鐵良的罪惡,以明自己暗殺鐵良的原因。書後附有告同胞書,給妻子、章太炎和趙聲的信共十三篇。接著,他以母病為由,請假回安徽老家,事先安排後事,途經蕪湖時,他又去拜訪陳獨秀、趙聲於長街「科學圖書社」樓上,三人進一步研究了吳樾的暗殺計劃。趙聲還與吳互爭北上任務。吳問:「舍一生拚與艱難締造,孰為易?」趙曰:「自然是前者易,而後者難。」吳曰:「然,則我為易,留其難以待君。」[18]於是議定,即時置酒,慷慨悲歌,如荊軻刺秦皇以壯其行。
不過,這時吳樾的暗殺對象還是鐵良。6月14日,清政府宣布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以備實行憲政。吳樾認為,這是清廷欺騙民意,「以欲增重於漢人奴隸之義務,以鞏固其萬世不替之皇基」。為此,他與楊篤生商量後決定,狙擊對象改為五大臣,為了「保定支部」的長遠計劃,保護其他同誌,決定乘當時東北為編練新軍創辦「武備速成學堂」缺乏教員機會,派馬鴻良等三人前去任教。一切安排妥當後,吳樾寫了一封絕命性質的《意見書》,痛斥清廷立憲陰謀,敬告同誌:「我四萬萬同胞,人人實行與賊滿政府勢不兩立之行為,乃得有生存之權利,不得權利,毋寧速死」;「我願四萬萬同胞,前仆後繼,請為之先」,[19]表示了自己殺身成仁、義無反顧的決心。
《意見書》寫完後,他連同《暗殺時代》,交給張嘯岑保存,囑其「在他完成任務以後,如果離開人世,就設法交付可以發表的人,如果仍在世間,即將其焚毀,免得牽累。萬一無法發表,便交湖南楊篤生,或者安慶陳仲甫先生」。[20]
1905年9月24日,北京正陽門車站轟然一聲巨響,暗殺終於發生。由於是自製炸彈,性能不安全,因火車開動時的震動而自爆,僅炸傷載澤、紹英二人,而吳樾本人卻壯烈犧牲。
因吳樾被炸得麵目全非,清廷一時難以查清兇手是誰,而遠在南方的陳獨秀,卻在事後旬日致函張嘯岑問:「北京店事,想是吳兄主持開張。關於吳兄一切,務速詳告。」[21]張即把吳樾的《暗殺時代》和《意見書》寄給了陳獨秀。陳又將其寄往日本東京革命黨人。同誌讀到吳樾遺著,熱血沸騰,後來將其刊登在《民報》臨時贈刊「天討」號上,成為激勵革命黨人的傳世之作。同時,吳樾到北京行刺前,又曾將其自己的部分遺物交予張榕,請他交陳獨秀,再轉楊篤生,以作為同謀者的紀念。陳獨秀收到後,即將其交給當時唯一在國內的暗殺團骨幹蔡元培保存。辛亥革命勝利後,在吳樾烈士追悼大會上,蔡元培說:「吳樾死難之後,有陳君寄一皮包至上海。內有西式外套一件,此係烈士之遺物。當時係贈楊君以為絕命紀念者。」[22]陳獨秀當時以安徽省代表參加了這次追悼大會,並當場錄自己於1910年夏寫的懷念戰友詩《存歿六絕句》,贈給了章士釗。其第一首就是讚頌吳樾和趙聲的,可見吳樾事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詩曰:
伯先京口誇醇酒,孟俠龍眠有老親;仗劍遠遊五嶺外,碎身直搗虎狼秦。
(存為丹徒趙伯先,歿為桐城吳孟俠)
從吳樾兩次臨終遺托以及陳獨秀的執行情況,可以看到吳、陳二人心中明白雙方友誼的性質和程度。由於在「反滿」和「暗殺」兩個問題上實際存在差異,吳、陳友誼的基礎主要是革命精神,而在前兩個問題上,吳樾隻與楊篤生有完全一致的思想感情,所以,吳把楊作為最後的精神寄託;此外,楊是軍國民教育會的負責人,而陳僅僅是一個值得尊敬和信任的同情者。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陳獨秀性格中一個複雜的方麵: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雖然他是一個重感情、重友誼的性情中人,但他也會把原則與友誼分開,既堅持原則,又保持友誼。在社會上,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是不多的。關於這一特點,在以後他與章士釗、胡適的關係中,將會更鮮明地表現出來。
吳樾的行動,在當時幾起暗殺事件中影響是最大的,是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成立後第一個稍有成果的行動,被蔡元培稱為「中國第一炸彈」。尤其是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為了革命勇於自我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為後人所敬仰:「事雖未成,而滿酋喪膽,四萬萬漢族,悉從酣睡中警醒,厥功因其偉也。」[23]事後不久,孫中山在東京接見張嘯岑,聽了吳樾事件經過後,也表示:吳的犧牲「雖雲可惜,但是影響於國內外人心者至大」。[24]
1905年春,萬福華等三起刺殺鐵良的事件未遂,王鐵漢因失敗留下遺書和手槍投井自殺,給了吳樾極大的刺激。他說:「之三子者,其誌可嘉,其風可慕。」於是,他利用這年春假期間,趕緊寫完遺著《暗殺時代》,闡明自己的革命主張,揭露清廷的腐敗和鐵良的罪惡,以明自己暗殺鐵良的原因。書後附有告同胞書,給妻子、章太炎和趙聲的信共十三篇。接著,他以母病為由,請假回安徽老家,事先安排後事,途經蕪湖時,他又去拜訪陳獨秀、趙聲於長街「科學圖書社」樓上,三人進一步研究了吳樾的暗殺計劃。趙聲還與吳互爭北上任務。吳問:「舍一生拚與艱難締造,孰為易?」趙曰:「自然是前者易,而後者難。」吳曰:「然,則我為易,留其難以待君。」[18]於是議定,即時置酒,慷慨悲歌,如荊軻刺秦皇以壯其行。
不過,這時吳樾的暗殺對象還是鐵良。6月14日,清政府宣布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以備實行憲政。吳樾認為,這是清廷欺騙民意,「以欲增重於漢人奴隸之義務,以鞏固其萬世不替之皇基」。為此,他與楊篤生商量後決定,狙擊對象改為五大臣,為了「保定支部」的長遠計劃,保護其他同誌,決定乘當時東北為編練新軍創辦「武備速成學堂」缺乏教員機會,派馬鴻良等三人前去任教。一切安排妥當後,吳樾寫了一封絕命性質的《意見書》,痛斥清廷立憲陰謀,敬告同誌:「我四萬萬同胞,人人實行與賊滿政府勢不兩立之行為,乃得有生存之權利,不得權利,毋寧速死」;「我願四萬萬同胞,前仆後繼,請為之先」,[19]表示了自己殺身成仁、義無反顧的決心。
《意見書》寫完後,他連同《暗殺時代》,交給張嘯岑保存,囑其「在他完成任務以後,如果離開人世,就設法交付可以發表的人,如果仍在世間,即將其焚毀,免得牽累。萬一無法發表,便交湖南楊篤生,或者安慶陳仲甫先生」。[20]
1905年9月24日,北京正陽門車站轟然一聲巨響,暗殺終於發生。由於是自製炸彈,性能不安全,因火車開動時的震動而自爆,僅炸傷載澤、紹英二人,而吳樾本人卻壯烈犧牲。
因吳樾被炸得麵目全非,清廷一時難以查清兇手是誰,而遠在南方的陳獨秀,卻在事後旬日致函張嘯岑問:「北京店事,想是吳兄主持開張。關於吳兄一切,務速詳告。」[21]張即把吳樾的《暗殺時代》和《意見書》寄給了陳獨秀。陳又將其寄往日本東京革命黨人。同誌讀到吳樾遺著,熱血沸騰,後來將其刊登在《民報》臨時贈刊「天討」號上,成為激勵革命黨人的傳世之作。同時,吳樾到北京行刺前,又曾將其自己的部分遺物交予張榕,請他交陳獨秀,再轉楊篤生,以作為同謀者的紀念。陳獨秀收到後,即將其交給當時唯一在國內的暗殺團骨幹蔡元培保存。辛亥革命勝利後,在吳樾烈士追悼大會上,蔡元培說:「吳樾死難之後,有陳君寄一皮包至上海。內有西式外套一件,此係烈士之遺物。當時係贈楊君以為絕命紀念者。」[22]陳獨秀當時以安徽省代表參加了這次追悼大會,並當場錄自己於1910年夏寫的懷念戰友詩《存歿六絕句》,贈給了章士釗。其第一首就是讚頌吳樾和趙聲的,可見吳樾事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詩曰:
伯先京口誇醇酒,孟俠龍眠有老親;仗劍遠遊五嶺外,碎身直搗虎狼秦。
(存為丹徒趙伯先,歿為桐城吳孟俠)
從吳樾兩次臨終遺托以及陳獨秀的執行情況,可以看到吳、陳二人心中明白雙方友誼的性質和程度。由於在「反滿」和「暗殺」兩個問題上實際存在差異,吳、陳友誼的基礎主要是革命精神,而在前兩個問題上,吳樾隻與楊篤生有完全一致的思想感情,所以,吳把楊作為最後的精神寄託;此外,楊是軍國民教育會的負責人,而陳僅僅是一個值得尊敬和信任的同情者。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陳獨秀性格中一個複雜的方麵: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雖然他是一個重感情、重友誼的性情中人,但他也會把原則與友誼分開,既堅持原則,又保持友誼。在社會上,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是不多的。關於這一特點,在以後他與章士釗、胡適的關係中,將會更鮮明地表現出來。
吳樾的行動,在當時幾起暗殺事件中影響是最大的,是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成立後第一個稍有成果的行動,被蔡元培稱為「中國第一炸彈」。尤其是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為了革命勇於自我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為後人所敬仰:「事雖未成,而滿酋喪膽,四萬萬漢族,悉從酣睡中警醒,厥功因其偉也。」[23]事後不久,孫中山在東京接見張嘯岑,聽了吳樾事件經過後,也表示:吳的犧牲「雖雲可惜,但是影響於國內外人心者至大」。[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