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故事新編」,為自己的政治思想服務,使我們想起了後來魯迅的「故事新編」。這種形式的政治鬥爭、革命鬥爭,看來陳獨秀是創始者。前有改譯《悲慘世界》,利用小說宣傳革命,現在又改編歷史故事,表明陳獨秀不僅敢於革命,還善於革命。如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國民思想,反動當局當然是無奈的。
陳獨秀講地理,說到海岸,註明哪些口岸被那個外國占據,讓人知道我國九千裏海岸,可是沿海一帶重要口岸很多被外國侵占了;說到交通,也是註明哪些公路、鐵路歸了那個國家造,「行路雖很方便,但是大權落在外國人的手裏,真要製中國人的死命哩」;所幸郵政局由國家辦理,但「要請外國人管理,實在是可恥得很哩」。
說到商業,「我國出產雖多,可惜工藝不精,都是些粗貨。所以商務雖盛,卻是外國貨進口多,本國貨出口的很少。因此中國的銀錢,都讓外國人弄去了」。東西各國,來我國通商的,有英、俄、德、法、美……十八國。但是我們中國人去到外國通商的,除日本、美國之外,他處極少,「這豈不可恨麽!」
為了改善國民性質,陳獨秀在《安徽俗話報》上,向一切惡化國民性的思想、觀念、製度、習俗開火,進行了一場新文化運動的預演。
除前述反對包辦婚姻的惡俗外,他還反對婦女「隻為要討男人的喜歡」而過分「裝扮」,致使妨礙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動。[89]
「唱戲」被陳獨秀稱為使男女老少誠心悅意接受教育的「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但是,他認為戲曲有好有壞,必須改良。如何改良,他提出了五方麵的意見:一要多多地新排有益風化的戲;二可採用西法,即戲中夾些演說,大可長人識見,或是試演那光學電學各種戲法,看戲的還可以練習格致(物理)的學問;三不唱神仙鬼怪的戲;四不可唱淫戲;五除去富貴功名的俗套。這些意見,不用說,即使在今天也有現實意義。而對於戲曲在救亡中的特殊功能,陳獨秀更是有獨到見解:
現在的國勢危急,內地風氣,還是不開。各處維新的誌士沒出多少開通風氣的法子,像那開辦學堂雖好,可惜教人甚少,見效太緩。做小說、開報館,容易開人智慧,但是認不得字的人,還是得不著益處。我看惟有戲曲改良,多唱些暗對時事開通風氣的新戲,無論高下三等人,看看都可以感動,便是聾子也看得見,瞎子也聽得見,這不是開通風氣第一方便的法門嗎……我很盼望內地各處的戲館,也排些開通民智的新戲唱起來,看戲的人都受他的感化,變成了有血性、有知識的好人,方不愧為我所說的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哩![90]
可見,當時的陳獨秀想什麽問題、幹什麽事,都聯繫到革命、救亡和啟發民智。對於「國語教育」,也是如此,他說:「全國地方大得很,若一處人說一處的話,本國人見麵不懂本國人的話,便和見了外國人一樣,哪裏還有同國親愛的意思呢?所以必定要有國語教育,全國人才能夠說一樣的話……若是再不重國語教育,還成個什麽國度呢?」[91]為了創造全國統一的語言,陳獨秀後來在革命工作之餘,做了一生的研究工作。而在這純粹的學術工作裏麵,也浸透著他熱烈的愛國情感。
與革命、救國和啟發民智緊密相連的,陳獨秀還有一個一生關注的問題就是教育的改革,在《安徽俗話報》上也提了出來。他借用「解釋」王陽明先生訓蒙大意,宣傳以下教育改革思想。
一、反對隻教學生「熟讀古書做好文章去應考,混那功名富貴」,而把做人的道理丟在九霄雲外。
二、教育童子的方法,一要「用順性開導主義」。就是說「要順著兒童原來的性情誌意,漸漸的培養他的長處,警戒他的短處」,「應該像栽培草木一樣,不可壓製拘苦他,要叫他心中時常快樂,自己自然曉得學好」。二要實行「兒童快樂主義」,不要「待學生如同閻王待小鬼一般,百方壓製,百方威嚇,終日拘在學屋裏咿咿唔唔,不許絲毫活動,弄得那柔弱的兒童,便合八十歲的老寡婦一般」。而應「鼓動學生的誌氣」,「養成兒童的活潑的性子」。三要反對體罰,「捆打辱罵種種野蠻的法子,以至兒童看學堂合監牢一般,看先生合仇人一般,象這樣不但學生萬萬不能得益,而且廉恥喪盡,養成一種詭詐庸劣的下流性質」。
三、教育方針應學西洋,德、智、體全麵發展,反對中國「自古以來專門講德育,智育也還稍稍講究,惟有體育一門,從來沒有提倡」的傳統。「以至全國人斯文委弱,奄奄無生氣,這也是國促種弱的一個原因」。就此,在課程上,應該設置音樂、體操:「歌詩是最容易感動人的,禮儀也是很可以訓練人的」,「音樂、體操兩項,正合先生歌詩習禮兩項」。特別是體操,「不但禮的儀節,可以令兒童整齊嚴肅,而且可以運動身體,調和血脈,堅強筋骨」。
四、教育目的應該「重德行輕才智」,培養學生「存良心,重誌氣」;不應培養「讀書萬卷,所行所為,還是天良喪盡」「卑鄙齷齪的小人」。
五、教育要不斷改良,勸人莫隨俗見。[92]
1904年,25歲的陳獨秀,就能說出如此係統的教育改革主張,回顧那時以來百年的中國教育發展史,誰能否認這些真知灼見的深刻性和預見性,而且今天還有現實性!
陳獨秀講地理,說到海岸,註明哪些口岸被那個外國占據,讓人知道我國九千裏海岸,可是沿海一帶重要口岸很多被外國侵占了;說到交通,也是註明哪些公路、鐵路歸了那個國家造,「行路雖很方便,但是大權落在外國人的手裏,真要製中國人的死命哩」;所幸郵政局由國家辦理,但「要請外國人管理,實在是可恥得很哩」。
說到商業,「我國出產雖多,可惜工藝不精,都是些粗貨。所以商務雖盛,卻是外國貨進口多,本國貨出口的很少。因此中國的銀錢,都讓外國人弄去了」。東西各國,來我國通商的,有英、俄、德、法、美……十八國。但是我們中國人去到外國通商的,除日本、美國之外,他處極少,「這豈不可恨麽!」
為了改善國民性質,陳獨秀在《安徽俗話報》上,向一切惡化國民性的思想、觀念、製度、習俗開火,進行了一場新文化運動的預演。
除前述反對包辦婚姻的惡俗外,他還反對婦女「隻為要討男人的喜歡」而過分「裝扮」,致使妨礙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動。[89]
「唱戲」被陳獨秀稱為使男女老少誠心悅意接受教育的「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但是,他認為戲曲有好有壞,必須改良。如何改良,他提出了五方麵的意見:一要多多地新排有益風化的戲;二可採用西法,即戲中夾些演說,大可長人識見,或是試演那光學電學各種戲法,看戲的還可以練習格致(物理)的學問;三不唱神仙鬼怪的戲;四不可唱淫戲;五除去富貴功名的俗套。這些意見,不用說,即使在今天也有現實意義。而對於戲曲在救亡中的特殊功能,陳獨秀更是有獨到見解:
現在的國勢危急,內地風氣,還是不開。各處維新的誌士沒出多少開通風氣的法子,像那開辦學堂雖好,可惜教人甚少,見效太緩。做小說、開報館,容易開人智慧,但是認不得字的人,還是得不著益處。我看惟有戲曲改良,多唱些暗對時事開通風氣的新戲,無論高下三等人,看看都可以感動,便是聾子也看得見,瞎子也聽得見,這不是開通風氣第一方便的法門嗎……我很盼望內地各處的戲館,也排些開通民智的新戲唱起來,看戲的人都受他的感化,變成了有血性、有知識的好人,方不愧為我所說的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哩![90]
可見,當時的陳獨秀想什麽問題、幹什麽事,都聯繫到革命、救亡和啟發民智。對於「國語教育」,也是如此,他說:「全國地方大得很,若一處人說一處的話,本國人見麵不懂本國人的話,便和見了外國人一樣,哪裏還有同國親愛的意思呢?所以必定要有國語教育,全國人才能夠說一樣的話……若是再不重國語教育,還成個什麽國度呢?」[91]為了創造全國統一的語言,陳獨秀後來在革命工作之餘,做了一生的研究工作。而在這純粹的學術工作裏麵,也浸透著他熱烈的愛國情感。
與革命、救國和啟發民智緊密相連的,陳獨秀還有一個一生關注的問題就是教育的改革,在《安徽俗話報》上也提了出來。他借用「解釋」王陽明先生訓蒙大意,宣傳以下教育改革思想。
一、反對隻教學生「熟讀古書做好文章去應考,混那功名富貴」,而把做人的道理丟在九霄雲外。
二、教育童子的方法,一要「用順性開導主義」。就是說「要順著兒童原來的性情誌意,漸漸的培養他的長處,警戒他的短處」,「應該像栽培草木一樣,不可壓製拘苦他,要叫他心中時常快樂,自己自然曉得學好」。二要實行「兒童快樂主義」,不要「待學生如同閻王待小鬼一般,百方壓製,百方威嚇,終日拘在學屋裏咿咿唔唔,不許絲毫活動,弄得那柔弱的兒童,便合八十歲的老寡婦一般」。而應「鼓動學生的誌氣」,「養成兒童的活潑的性子」。三要反對體罰,「捆打辱罵種種野蠻的法子,以至兒童看學堂合監牢一般,看先生合仇人一般,象這樣不但學生萬萬不能得益,而且廉恥喪盡,養成一種詭詐庸劣的下流性質」。
三、教育方針應學西洋,德、智、體全麵發展,反對中國「自古以來專門講德育,智育也還稍稍講究,惟有體育一門,從來沒有提倡」的傳統。「以至全國人斯文委弱,奄奄無生氣,這也是國促種弱的一個原因」。就此,在課程上,應該設置音樂、體操:「歌詩是最容易感動人的,禮儀也是很可以訓練人的」,「音樂、體操兩項,正合先生歌詩習禮兩項」。特別是體操,「不但禮的儀節,可以令兒童整齊嚴肅,而且可以運動身體,調和血脈,堅強筋骨」。
四、教育目的應該「重德行輕才智」,培養學生「存良心,重誌氣」;不應培養「讀書萬卷,所行所為,還是天良喪盡」「卑鄙齷齪的小人」。
五、教育要不斷改良,勸人莫隨俗見。[92]
1904年,25歲的陳獨秀,就能說出如此係統的教育改革主張,回顧那時以來百年的中國教育發展史,誰能否認這些真知灼見的深刻性和預見性,而且今天還有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