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會後,蔡元培雖經眾人勸阻暫時打消辭意,但胡適卻一直未能釋懷,21日再次給蔡元培寫信詢問是否已同意自己辭去大學委員會委員之事。他還在信中勸慰蔡元培在此「時勢之下,一動不如一靜」,既然已經打定主意要「與此複雜的社會相周旋」,就「不可不有一番通盤籌劃」,並建議選擇「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者」,「集中於幾件道地的教育事業,用全力做去」,切實做法,才能不辜負「一個做事的機會」。[108]在大學委員會中,隻有胡適始終站在蔡元培一邊。對此,蔡元培回信說:「承規勸之言,甚佩,當銘諸座右。」他還提到「有一事可奉告者,亮疇(即王寵惠——引者注)即將回國,司法部之交還,一月後必可實現,目前無法擺脫」,[109]儼然對辭職之事已經有所計劃。胡適還在21日的信末感慨道:「暑夜獨坐,靜念十年來朋友聚散離合之跡,悲哀之懷不能自已,想念及先生,提筆草此書,略寫一時的感想,先生不見罪就夠了,不敢百忙中賜答也。」[110]蔡、胡二人亦師亦友,蔡元培當然不會見怪,而胡適的感慨也頗能代表不少北大舊人失落、沮喪之心態。


    從6月中開始至8月中正式提出辭職,蔡元培對北大之事多以安撫方式處理,並未做出任何切實的許諾。他曾致電北大表示待大學院事告一段落後即行北上,[111]但大學院此時正處於存亡關頭,恐怕很難等到「院事完畢」之時。雖曾不時傳出蔡要親自接收國立九校的消息,但最終其均未能成行。[112]此段時間蔡元培忙著出席國民政府委員會議、國民黨中央常務會議,處理中央研究院院務,根本無暇顧及北大。待到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之後,大學院改教育部已成定局,大學委員會又於8月16日通過設立北平大學區決議。翌日,蔡元培便向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國民政府提請辭職。[113]其辭呈中有「老病之身,不宜再妨賢路,且積勞之後,俾可小息」等語,引發不少兩係相爭的猜測。[114]另「據知其底細者」稱,蔡氏辭職「實有二因:一係職務紛繁,勞苦太甚;一係趁五次會後,政府改組將有變更,可以及時引辭」,並不是因反對大學區製而辭職。[115]


    蔡元培是攜眷出京後才遞交辭呈的,且選擇了先到各地遊覽再回滬的路線,以避遊說。[116]8月21日的國府會議發布指令慰留,還派宋子文親往當麵表示懇切挽留。[117]但蔡元培並不為所動,在回復於右任、宋子文、李烈鈞等人來函時有「自知輇材,難膺煩劇,去誌早決,萬無反顧」等語,辭意堅決。[118]他致函譚延闓表示,「初以北京未下,後因全會將開,突有表示,易招妄測,忍隱未發,忽又逾月。茲全會告竣,正澄清吏治,登進賢能之機會,自維溺職,不去何待」[119],也可印證前文對胡適所言靜待時機之語並非虛言。此後,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還派孔祥熙親往退還辭呈。雖然蔡元培去誌甚堅,但連日勸說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他致函胡漢民、蔣介石、譚延闓,申明「監察院院長決不擔任,大學院院長決不復職」,同時還表示:「此後願以中央監察委員資格盡力於黨務,以政治會議委員之資格盡力於政務……以中央研究院院長之資格盡力於教育學術。」[120]最終大學院改教育部後,由蔣夢麟代替其職位,而監察院院長推卻不過,隻得應允暫居名義。


    蔡元培的請辭也對李石曾北上的計劃產生了影響。[121]8月底,李石曾一麵派李書華來平與各方接洽一切,一麵卻提請辭去中華大學校長。[122]蔡元培得知此事後,立即「去電阻止」,私下評論說「太滑稽了」。[123]李石曾此舉頗有些以退為進之意,也可看出其為人處事之法。顧頡剛回憶說,當時李石曾是「蓄意打倒」蔡元培的,因為「五四運動以後,蔡先生聲望委實太高,在全國人的心目中成了一個教主,也許李氏為了這點而吃醋」。他還提到,李氏作為法日派領袖並不直接出麵,「而專是利用別人來替他幹」。[124]國民政府明令慰留李石曾後不久,李書華就被任命為中華大學副校長,也印證了顧氏的觀察大致不差。李石曾之侄李宗侗也是替其出頭之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表示,李石曾的角色隻是「從旁贊助」,「因蔡先生為北大老校長,人地最相宜」,但國府既不能任蔡他去,亦不能任李辭職,李辭校長「當然作為罷論」,意在暗示李氏執掌北大是臨危授命。[125]


    此外,正如前文所述,經費問題的確是當時國立九校最大的困擾,二李曾以校款無著為由,提出過辭職,[126]長時間不就職也算是事出有因。對此,蔡元培也對李石曾有所回護。[127]此事若從正麵看來,本無不妥;但若從了解李氏為人者看來,恐怕又會因此增加不少負麵評價。李對北方教育界表現得太過積極進取,甚至提請辭職之後,「仍願以個人名義,對於籌劃經費,極力贊助」,[128]不由得讓人懷疑其辭職隻是故作姿態。


    其實,李石曾因籌款不能北上之說並非託詞,國立九校最終不致關門也的確與他努力奔走籌措款項分不開。[129]但北大復校運動遷延過久,再加上學校又因經費問題始終難以開學,學生情緒漸進失控。11月29日,連日抗議復校無果的北大學生,搗壞北平大學區辦公處,並徑直進入李石曾、李書華等人住宅實行破壞,釀成大風潮。得知此消息後,蔡元培即於12月1日致電二李表示慰問,[130]後又與蔣夢麟聯名以個人名義致電北大學生,規勸諸生不必「以一時之不察,起無謂之風波」。蔡元培盡力疏解諸生對大學區製的抵抗情緒,強調自己「實創其議」,還以自己早年在北大興革之事,採用的也是「有利則存,見害則徙」的原則,希望學生不要操之過急,靜待實驗結果。[131]麵對學生的越軌舉動,仍未正式就職的李石曾並未出麵處理鬧事學生,而是等待行政院及北平政分會命令再做行動。[132]12月4日,行政院會議決定,由教育部發電剴切曉諭,如不遵令即依法律製裁。[133]教育部遂於5日電諭北大學生,主要從北大傳統及應負責任入手,稱讚北大「循流競進,不主故常」,希望學生不要「封故抱殘,徒爭形式」,措辭極為溫和,應該與教育部長蔣夢麟的授意不無關係。[134]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