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何處理蔡元培的辭職,盡管北大教職員、學生在外界看來是採取了一致行動,但在北大內部最初討論之時,各方特別是教職員意見並未即刻達成一致。當時在北大任教的吳虞在日記中說,蔡元培辭職後召開的全體教職員大會,「教員到者,不過三分之一」,「人心亦殊可見」。[119]他們在具體討論時也多有分歧,「有主張激烈者,有主張和平者,有折衷持平於兩派間者」。激烈一派主張繼續請願,甚至不惜再次上演流血慘劇。和平一派則以為,流血之舉無益於實際,隻須專注「留蔡去彭一點上緩和做去」。而最終則是折中一派「大占優勢」,具體的主張包括:不採用破壞秩序之舉動;不堅持非蔡來不可,但須貫徹去彭主張;始終抱教授治校之主旨;等等。而其中的中堅人物,如胡適之、顧孟餘等,極力反對停課,還特別提出「如有校長則非蔡來不可,蔡不來,則無校長亦可以維持」。[120]五四之後,北大逐步實行教授治校,即便是校長不在校,也足以維持學校正常進行。在這樣的情勢下,北大內部越來越多的有關校長人選的不同聲音,可以說是教育界內部多元化的縮影。
蔡元培最初以個人名義提出辭職,而非援引之前國立各校一併行動的慣例,正是因為「法專與農專為彭係的人」。[121]早在前一年,北京教育界內部就已不復五四前後共同進退之勢。據胡適1922年4月9日日記,北京國立八校教職員聯席會議召開大會。會上多數人主張延長春假,實則是不滿政府拖欠薪酬變相罷課。蔡元培親自出席會議,說了「許多很爽直的話」,還發表了言辭激烈的演說,堅決不肯延長春假,並表示如果教職員堅執此議,他便要辭職,但此次辭職不是針對政府,而是針對教職員。聯席會議的人雖然很不滿意,「但不能抵抗」,各校仍一律開課,但聯席會議各代表則選擇一齊辭職。[122]1922年7月,在中國教育改進社濟南年會上,眾人因是改革還是取消國立北京法政專門學校的問題發生爭執。此後,報章輿論即出現北大企圖吞併法專的消息。[123]曾任年會高等教育組主席的蔡元培特意撰文說明真相,感慨道:「方今全國教育事業,均有朝不保夕之勢。北京國立各校,尤危險萬狀。彼此互助不遑,豈宜再於內部爭無聊之閑氣。」[124]蔡元培不想為「無聊之閑氣」起爭執,但已有某些人認定勢必要爭一爭高下。當然,所欲「爭」的不單是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更有京師國立各校的地位與利益。北大因其特殊之地位,向來以群倫領袖自認,處處爭先,卻也因此樹敵不少。[125]
1月30日彭允彝正式就職之後,學潮亦未因寒假開始而稍有停歇,再加上教育經費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126]彭允彝也不得不做出讓步,派代表當麵挽留蔡元培。[127]北大方麵態度強硬,表示自2月1日起絕不接受彭允彝署名的教育部公文,具體校務由評議會維持,同時繼續「驅彭挽蔡」運動,拒絕政府任命校內外之任何人出長北大。[128]對此,彭允彝也不甘示弱。2月9日,他與大總統黎元洪聯名發出了「整頓學風」的訓令,指斥「士習囂張,風化淩替」,「少數教職員及在學生徒等,聚眾幹政,倡言脫離政府,解散國會,甚至飛騰異論,不審國情,藉口研究學說,組織秘密團體,希圖擾亂公安」,表示將「依法嚴加取締,不得稍涉寬縱」,準備再施重拳。[129]之所以有如此決絕的態度,除了要壓製愈加高漲的學潮之外,也是針對2月7日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爆發後迅速掀起的各校學生的聲援而漸有的「學潮」「工潮」合併之勢。[130]政府的態度無疑意在阻擋蔡元培返京,想以最快速度抑製風潮擴大。直到2月底,雙方仍在僵持,學生開始出京尋找外援,而彭允彝也沒有要妥協的意思,對抗又有逐漸擴大之勢。[131]此時,上海《申報》以《北大校長問題之各麵觀》為題,分析了此次風潮可能的走向:
若是僅就北大一校現狀以觀,在彼等教職員及學生,固明知蔡氏必不能來,而仍口口聲聲謂非留蔡不可者,則以其最後有兩種目的焉,第一目的在於倒彭,第二目的在於離教部而獨立,或即由此創成一種廢棄校長,教授治校之理想新製,倘二者不能達其一,則無論何人來長校,皆不能讓其安穩接辦下去,此則彼等業經決定之主旨也。[132]
與民國期間的歷任教育總長相比,彭允彝恐怕是聲名最差者。除了幹涉司法公正的罪名之外,每每披露於報刊之上挑釁和侮辱學界之語,以及與學界之人對話時居高臨下之姿態,都是其招致眾人唾棄的原因。且不論蔡元培本人是否同意回校,在彭與學界水火不容的情況下,隻有彭去,蔡才存在回京的可能性。以此來看,「驅彭」是實現「挽蔡」的前提。
3月,北大正式開學,評議會與總務長、教務長繼續共同維持校務。[133]北大教職員、學生仍堅持「驅彭挽蔡」運動。[134]彭之行為,各地學界亦有目共睹,紛紛加入驅彭隊伍,以示聲援。[135]經亨頤後來評論說,國會議員對學生、職員的請願、抗議置之不理,甚至是藐視,正是因為「他們認學生完全是對手了」,「他們是政客生活中人,並非看學生都是政客,一定是看學生所敬愛的蔡先生是一個大政客。彭允彝也不過是政客,半斤八兩,對手八馬,所以有此結果」。[136]其間,彭允彝威逼利誘,用盡手段,不惜在各校造謠生事,離間八校教職員聯席會議,意在釀成風潮,藉機以私黨替換各國立大學校長。[137]「五四紀念日」當日,學生談起四年來一事無成,群情激憤,遂提出要像當年一樣,向與曹、陸有相等罪惡的彭允彝「下一總攻」,非實行驅逐不可。會後學生分作兩隊,一隊往教育部請願,一隊則赴彭宅抗議。彭允彝似早已得消息,躲避不見,赴教育部一隊遂散。至其私宅一隊,因見彭不獲,以磚頭瓦塊撞門,又向門窗擲入無數石塊,險些釀成慘劇。彭允彝因八校教職員屢次索薪及反對教育當局之積憤,藉此誣陷教職員指使學生攻擊其寓所,先是通電並發訓令,大罵蔣夢麟、楊棟林、馬裕藻等北大教職員,並向地檢廳提起控訴。[138]北大教職員及八校教職員聯席會議,一麵通電全國澄清事實,一麵亦向地檢廳提起反訴。[139]雙方劍拔弩張,毫無轉圜餘地。6月初,醫專因改大學事和法大因校長事再釀風潮,北京小學校教員又因經費無著宣布罷課。[140]以上種種事情尚未了結,6月中時局卻大變,張紹曾辭職,教育總長彭允彝雖不舍官位,卻也無奈隨之去職。「驅彭運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宣告終結。
蔡元培最初以個人名義提出辭職,而非援引之前國立各校一併行動的慣例,正是因為「法專與農專為彭係的人」。[121]早在前一年,北京教育界內部就已不復五四前後共同進退之勢。據胡適1922年4月9日日記,北京國立八校教職員聯席會議召開大會。會上多數人主張延長春假,實則是不滿政府拖欠薪酬變相罷課。蔡元培親自出席會議,說了「許多很爽直的話」,還發表了言辭激烈的演說,堅決不肯延長春假,並表示如果教職員堅執此議,他便要辭職,但此次辭職不是針對政府,而是針對教職員。聯席會議的人雖然很不滿意,「但不能抵抗」,各校仍一律開課,但聯席會議各代表則選擇一齊辭職。[122]1922年7月,在中國教育改進社濟南年會上,眾人因是改革還是取消國立北京法政專門學校的問題發生爭執。此後,報章輿論即出現北大企圖吞併法專的消息。[123]曾任年會高等教育組主席的蔡元培特意撰文說明真相,感慨道:「方今全國教育事業,均有朝不保夕之勢。北京國立各校,尤危險萬狀。彼此互助不遑,豈宜再於內部爭無聊之閑氣。」[124]蔡元培不想為「無聊之閑氣」起爭執,但已有某些人認定勢必要爭一爭高下。當然,所欲「爭」的不單是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更有京師國立各校的地位與利益。北大因其特殊之地位,向來以群倫領袖自認,處處爭先,卻也因此樹敵不少。[125]
1月30日彭允彝正式就職之後,學潮亦未因寒假開始而稍有停歇,再加上教育經費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126]彭允彝也不得不做出讓步,派代表當麵挽留蔡元培。[127]北大方麵態度強硬,表示自2月1日起絕不接受彭允彝署名的教育部公文,具體校務由評議會維持,同時繼續「驅彭挽蔡」運動,拒絕政府任命校內外之任何人出長北大。[128]對此,彭允彝也不甘示弱。2月9日,他與大總統黎元洪聯名發出了「整頓學風」的訓令,指斥「士習囂張,風化淩替」,「少數教職員及在學生徒等,聚眾幹政,倡言脫離政府,解散國會,甚至飛騰異論,不審國情,藉口研究學說,組織秘密團體,希圖擾亂公安」,表示將「依法嚴加取締,不得稍涉寬縱」,準備再施重拳。[129]之所以有如此決絕的態度,除了要壓製愈加高漲的學潮之外,也是針對2月7日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爆發後迅速掀起的各校學生的聲援而漸有的「學潮」「工潮」合併之勢。[130]政府的態度無疑意在阻擋蔡元培返京,想以最快速度抑製風潮擴大。直到2月底,雙方仍在僵持,學生開始出京尋找外援,而彭允彝也沒有要妥協的意思,對抗又有逐漸擴大之勢。[131]此時,上海《申報》以《北大校長問題之各麵觀》為題,分析了此次風潮可能的走向:
若是僅就北大一校現狀以觀,在彼等教職員及學生,固明知蔡氏必不能來,而仍口口聲聲謂非留蔡不可者,則以其最後有兩種目的焉,第一目的在於倒彭,第二目的在於離教部而獨立,或即由此創成一種廢棄校長,教授治校之理想新製,倘二者不能達其一,則無論何人來長校,皆不能讓其安穩接辦下去,此則彼等業經決定之主旨也。[132]
與民國期間的歷任教育總長相比,彭允彝恐怕是聲名最差者。除了幹涉司法公正的罪名之外,每每披露於報刊之上挑釁和侮辱學界之語,以及與學界之人對話時居高臨下之姿態,都是其招致眾人唾棄的原因。且不論蔡元培本人是否同意回校,在彭與學界水火不容的情況下,隻有彭去,蔡才存在回京的可能性。以此來看,「驅彭」是實現「挽蔡」的前提。
3月,北大正式開學,評議會與總務長、教務長繼續共同維持校務。[133]北大教職員、學生仍堅持「驅彭挽蔡」運動。[134]彭之行為,各地學界亦有目共睹,紛紛加入驅彭隊伍,以示聲援。[135]經亨頤後來評論說,國會議員對學生、職員的請願、抗議置之不理,甚至是藐視,正是因為「他們認學生完全是對手了」,「他們是政客生活中人,並非看學生都是政客,一定是看學生所敬愛的蔡先生是一個大政客。彭允彝也不過是政客,半斤八兩,對手八馬,所以有此結果」。[136]其間,彭允彝威逼利誘,用盡手段,不惜在各校造謠生事,離間八校教職員聯席會議,意在釀成風潮,藉機以私黨替換各國立大學校長。[137]「五四紀念日」當日,學生談起四年來一事無成,群情激憤,遂提出要像當年一樣,向與曹、陸有相等罪惡的彭允彝「下一總攻」,非實行驅逐不可。會後學生分作兩隊,一隊往教育部請願,一隊則赴彭宅抗議。彭允彝似早已得消息,躲避不見,赴教育部一隊遂散。至其私宅一隊,因見彭不獲,以磚頭瓦塊撞門,又向門窗擲入無數石塊,險些釀成慘劇。彭允彝因八校教職員屢次索薪及反對教育當局之積憤,藉此誣陷教職員指使學生攻擊其寓所,先是通電並發訓令,大罵蔣夢麟、楊棟林、馬裕藻等北大教職員,並向地檢廳提起控訴。[138]北大教職員及八校教職員聯席會議,一麵通電全國澄清事實,一麵亦向地檢廳提起反訴。[139]雙方劍拔弩張,毫無轉圜餘地。6月初,醫專因改大學事和法大因校長事再釀風潮,北京小學校教員又因經費無著宣布罷課。[140]以上種種事情尚未了結,6月中時局卻大變,張紹曾辭職,教育總長彭允彝雖不舍官位,卻也無奈隨之去職。「驅彭運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宣告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