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記者從「某校學生領袖」處得悉,1月19日下午學生赴眾議院請願,本意是想闖進眾議院,擾亂全場秩序,使當日無法投票;還想以五四時對待曹、陸、章之手段對付某議長。其目的就是要擴大風潮,聯合全國學界,「對國會做某項根本舉動」。[104]此論言之鑿鑿,雖無旁證,卻也並非完全不足信。其實早在此次學生請願被毆事發之前,《申報》雜評作者「冷」即對可能到來的學潮表示深深的憂慮。他將已成形之「軍禍」「議禍」與「將行發軔之初」之「學禍」並列為「三禍」,認為青年學子是出於國民的社會責任與「二禍」對抗,但若「執政之人不思消弭之或且激盪之」,則「他日養成之果,將視今日之軍禍、議禍而未必稍減者」。[105]隨著北大教職員、學生以及京師教育界的風潮日趨擴大,內閣總理張紹曾也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盡量消弭各方衝突,控製風潮範圍,於是以大總統黎元洪名義發電慰留蔡元培,一再要求「能以教育問題為範圍,勿涉其他政治,免致反對者有所藉口」。[106]


    蔡元培辭職事件,本隻關乎北大一校,若從驅彭角度考慮,法專因校長問題也算是牽涉其中。但學生請願事件之後,事態擴大。20日,各校學生先是各自表態,北京中等以上二十餘校代表又聯合起來,宣告成立學生聯合委員會,一致行動。[107]同日,八校聯席會議開會,議決發表宣言,反對彭允彝,呈請府院予以罷免,並挽留蔡校長,徹底查辦眾院毆傷請願學生之指使。同時,經各校商議,隻談「驅彭」,不談羅案,以免教育界招致政黨色彩。[108]但事態發展至此,走向如何,能否不涉政治,已經越來越失去控製。


    1月23日,北大教職員臨時委員會派代表蔣夢麟、楊棟林、陳啟修往見總統黎元洪。代表希望對「驅彭挽蔡」有更明確的表示,黎當即說,「你們學界被人利用」,「你們學閥,動輒聚眾,所以巡警輒打起來,並且他們不知來的人是學生,且彭之罪何在?再羅案是法律問題」。教職員代表譴責彭幹涉司法公正,黎則回應說:「在法律上彭並未破壞司法,而教育界人,卻反借法律問題幹涉行政。」代表與黎又就罷彭及學生被毆等問題辯論良久,黎又有「學生不應恃眾而有越法之舉」「教職員動輒教學生恃眾要求,亦屬不合」等論。[109]雙方意見分歧較大,斷難調和。


    麵對學界聲勢越來越浩大的反對聲音,彭允彝也有所行動。他見已獲得眾議院同意,態度反而逐漸強硬起來,甚至向黎元洪放言,「如蔡氏復職,我必退職,決不戀棧」,另外還不忘攻擊蔡之辭職「內容極其複雜」,因此其整頓學風之目的就是「決不能為一黨一派所征服」,頗有不惜與學界決裂之意。[110]


    彭允彝之所以有此等信心,也是與投票之前並不明朗的形勢有關。雖有議員發表公開信,呼籲議員審慎投票,但人數上並不占優。[111]參議員中還是有不少彭的擁護者,他們準備投彭的目的,是想借其嚴苛手段整頓不靖之學風;另有部分議員則遊移於兩派之間。[112]1月24日,雖有各校學生再次請願,但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之下,參議院仍投票通過彭允彝。[113]北大學生當晚即召開大會,明確表示將「驅彭留蔡而擴為否認國會、脫離教育部」,同時通電全國,宣布國會及政府罪狀,並派人廣泛聯絡社會各界適時罷工、罷業,以為後援。有人曾對此後的政治局勢表示擔心,稱:「彭氏未通過前之學潮,雖內幕中原因複雜,然表麵上究為彭蔡二人問題。若彭氏果被否決,無論蔡氏是否回京,學生及教職員,皆無題目可做。乃一般政客,竟不肯拋除私見,目下已明明成為政治問題。」[114]新一輪風潮正是由此繼起,甚至連「久不與聞此事」的嚴修也發函,沉痛表示「恐前途將發生絕大危險」。[115]


    1月25日,女高師校長許壽裳、美專校長鄭錦、醫專校長周頌聲、工專校長俞同奎,不忍見於教育淪為政爭之具,廉恥道喪,集體提出辭職。事態變得愈發不可收拾。隨後召開八校教職員聯席會議,商討應對辦法,議決:(1)繼續上書,要求罷免彭允彝。在未得替任者之前,所有事件均不經由教育部直接與總理交涉,以示決絕。(2)派代表慰留四校校長,且表示除現任校長之外,無論何人拒不承認。同日,學生聯合會也在北大開會,針對彭之問題議決多項。[116]學界態度雖然堅決,且從彭允彝署理教部之日起,反對者與日俱增,但兩月以來,彭之地位非但未曾動搖,反而在痛罵聲中順利過關,蔡之辭職與預期差距甚遠。「挽蔡」與「驅彭」本是一事之兩麵,但在當時的情勢之下,「驅彭」的議題更加占據上風,而「挽蔡」的呼聲似乎微弱了不少。


    1月26日,國立八校聯席會議代表十人赴國務院請見國務總理張紹曾,將昨日決議當麵轉達。代表會麵之初便申明是專為請罷斥彭允彝而來,不涉及蔡之辭職及羅案,並歷數彭到部之後種種措施乖謬之處,謂之「毫無人格,非去不可」。對此,張紹曾卻拿出「對事問題,易於解決,對人問題,頗涉紛糾」的態度,甚至有「世間較彭更無人格者甚多,此時不必計較,俟機會到來,自有局麵開展之日」之語。[117]張對彭有意偏袒,會麵最終不歡而散。同日,彭允彝忽然再次提出辭職。輿論評論說「其假惺惺之辭職正為滿腔得意之表示」。[118]麵對輿論一片聲討之聲,張紹曾默不作聲,助長了彭之氣焰,其與學界之對抗也進一步升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