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潮因講義收費而起,但風潮起後,作為校長的蔡元培卻認為「廢置講義費之事甚小,而破壞學校紀律之事實大」。[44]他在10月25日風潮平定後的師生大會上說:


    我這一回的辭職,有多數的人都說我「小題大做」。但是我對於十八日的暴舉,實在看得很重大。第一,此等蔑視他人人格,即放棄自己人格的舉動,雖極無知識的人,猶所羞為,今竟出於大學的學生。第二,爾日所要求的事,甚為微末,很有從容商量的餘地,為什要用這種蠻橫的手段,顯係借端生事,意圖破壞。第三,二千幾百人中,偶然有幾個神經異常的人,不算奇怪,但是最少數人有這種異常的計畫,為什麽竟有一部分的人肯盲從?為什麽其他大多數的人都像隔岸觀火?事前既不加糾正,臨時又毫無製裁;數千人的社會,其中分子,彼此不相關切如此;將來土崩瓦解的狀況,可以預推了。


    雖然事後蔡元培也承認對第三條猜測「不免有神經過敏的地方」,但他仍忍不住反問學生:「我回校以後,就能保證本校不破壞麽?我一個人有多大能力?本校現正在最困難的地位,不是全校同人齊心協力來維持他,怕的終不免有破壞的一日嗬!」[45]語氣中似怒氣未消,也多少表露了一些心態上的悲觀失望。在風潮發生前一周,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發起組織「北大同學會」,希望能以此聯絡感情,相互提攜事業,以求改進校務,更好地服務於社會。[46]當蔡元培滿懷希望開始嚐試改變北大精神渙散、形同散沙的麵貌時,這突發的講義費風潮無異於「起於內部」的「精神方麵」的破壞,對他來說應是不小的刺激。


    蔡元培承認,五四風潮之後,他就已經抱了「必退的決心」,但因為「不願為一人的緣故,牽動學校」,遂加緊評議會等各項製度建設,希望不會再「因校長問題發生什麽危險」。當一切已經布置妥當之後,「本來隨時可以告退,不過為校中同人感情的牽扯,預備到學期假中設法脫離」。所以,此時蔡元培仍抱有一線希望,雖早已有了「退」的念頭,卻還未付諸行動。蔡元培在《關於不合作宣言》裏還提到,「我那時候覺得北京住不得了,我的要退的意思,已經很急迫了。但是那時候這個案已交法庭,隻要法庭依法辦理,他們的倒閣目的已達,不再有幹涉司法的舉動,……可以格外昭明一點,不妨看他一看」。[47]羅文幹案交與法庭時間在1922年11月下旬,也就是說,蔡元培大約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來計劃退出。對此,胡適的回憶也可佐證:「蔡先生自去年十月講義風潮以來,即有去誌。他來勸我告假時,曾說自己也要走了,因為不願在曹錕之下討生活。……蔡先生去誌既決,故於廿五周年開學紀念,大舉慶祝,頗有願在歌舞昇平的喊聲裏離去大學之意。紀念已過去了,反動的政治更逼人而來。」[48]


    讓蔡元培下定決心的是彭允彝提議對羅文幹案再審。蔡元培在向大總統黎元洪遞交的辭職啟事中表示:


    元培目擊時艱,痛心於政治清明之無望,不忍為同流合汙之苟安;尤不忍於此種教育當局之下,支持教育殘局,以招國人與天良之譴責。惟有奉身而退,以謝教育界及國人。[49]


    他在《不合作宣言》中詳細解釋了辭職的原因。文中開頭便說「近年來有許多糾紛的事情,都是由不知退的小人釀成的」,所以「退的舉動,並不但是消極的免些糾紛,間接的還有積極的努力」。他說道:


    我是一個比較的還可以研究學問的人,我的興趣也完全在這一方麵。自從任了半官式的國立大學校長以後,不知道一天要見多少不願意見的人,說多少不願意說的話,看多少不願意看的信。想每天騰出一兩點鍾讀讀書,竟做不到,實在苦痛極了。而這個職務,又適在北京,是最高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止見他們一天一天的墮落:議員的投票,看津貼有無;閣員的位置,稟軍閥意旨;法律是舞文的工具;選舉是金錢的決賽;不計是非,止計利害;不要人格,止要權利。這種惡濁的空氣,一天一天的濃厚起來,我實在不能再受了。我們的責任在指導青年,在這種惡濁氣裏麵,要替這幾千青年保險,叫他們不致受外界的傳染,我自忖實在沒有這種能力。所以早早想脫離關係,讓別個能力較大的人來擔任這個保險的任務。[50]


    以其人生閱歷和經驗而言,理應對此舉所引發政局之動盪有所預見。蔡元培想要以隱退的方式間接做積極的努力,且早有此意,彭允彝事件是觸發其實施辭職的導火索。


    據深知內情的胡適回憶,最初是邵飄萍將羅文幹再次入獄的消息相告的,蔡元培聽後「很憤激」,便與湯爾和、胡適及蔣夢麟商議,不願在彭允彝之下辦教育,決定以辭職為抗議。在湯爾和的建議下,蔡擬定了辭職啟事,並即日出京。[51]


    蔡元培辭職本有藉機對抗軍閥政治的目的,邵飄萍也將辭職事件定位為「非蔡校長一人之進退問題,乃北京教育界奮起而與人格破產者戰」,不僅關乎北京教育界之榮枯問題,實乃「中華民國全國教育界之存亡問題」。[52]但胡適認為最終結果「殊使人失望」。因為他的本意是極力想把抗議之事放大成「注重政治大題目」,但啟事「專以彭允彝為主題」,外間也隻注意到彭蔡之爭,而「反動勢力之卑汙,真出人意外」,所以「不但不願與為伍,並且恥與為敵對」,再加上實際響應的人「真太少了」,更讓胡適不由得生出「飯碗的勢力可怕,政治知覺的缺乏更可怕」的感慨。[53]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