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而誠不欲多事者,可不有以遏止之乎。[215]


    不難看出,處在激烈爭奪中的各利益群體看中的皆是北大在全國教育界、思想界的影響力,都想利用北大做一番文章,北大校長蔡元培的去留問題由此便成為爭奪的焦點。而蔡元培最終得以回校復職,可以說,是教育界在爭鬥中暫時稍占上風。


    蔡元培出於保護學生的目的被迫出走,使全國學界的目光被迅速帶入「挽蔡」風潮之中。北大一校的校長問題便由此成為全國學界共同關注和參與的話題。從「挽蔡」風潮的整體走向來看,蔡元培是與身邊諸多好友,特別是江蘇教育會諸人,共同做出的出走與復職的選擇,所以不妨將其視作為了爭取自身利益而與北京政府的主動博弈。與此同時,隨著五四運動而引發的時局不斷變化,全國學界也越來越肯定地將北大校長與蔡元培畫上等號。可以說,經由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北京大學和蔡元培已經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影響亦由此逐漸擴大。


    小結


    多年之後,周作人曾評價道,北京「成為全國學術文化中心」,正是「由五四運動而來的」。發起於北京的五四運動是「以學生為之主動,因此北京學界的聲名自然也隨之而四遠傳揚,隱然成為全國的重心了」。「中國是在革命時期,所謂學術文化的中心也脫離不了這個色彩,所以北平學界的聲名總是多少帶著革命性或政治性的,不是尋常純學術的立場。」[216]辦武漢大學頗有成就又當過教育部部長的王世傑曾評價說:「用普通教育的眼光,去評量當時的北大,北大的成就,誠然不算特別優異。從思想的革命方麵去評量北大,北大的成就,不是當時任何學校所能比擬,也不是中國歷史上任何學府能比擬的。」[217]將學術與思想分開評論,隻肯定北大思想革命的開創之功,而不提學術成就,顯然是認為北大的地位與所應取得的學術成績並不值得誇耀。不過,對實際成績的理性考量與當事人的感性認識有時候往往會相互衝突。正處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熱潮中的北大的教職員和充滿激情的學生,則完全呈現出另一種相當積極的態度。


    1917年夏天到北京大學參加入學考試的蔣復璁,偶遇校長蔡元培,給他留下了難忘的記憶。若幹年後,他仍滿懷深情地回憶道:「(我)在馬神廟新造好的大門裏邊空院內等考卷,見台階上坐著一個戴金絲眼鏡、穿黑馬褂的先生,靠在鋪綠呢的桌上,用紅硃筆點名,態度非常安詳,真是慈而有威。據旁人告訴我說,這就是我從小學即曉得的蔡先生。我精神上頓時感到一種莫名的喜慰,同時也生了一種莫名的驕傲。我想這才是大學生的光榮,有這樣一位校長來陶熔,那不是幸福嗎?」[218]


    嚴格來說,「幸福」隻是一個帶有個人體驗性意味的描述性詞語,但是,如果幸福感和歸屬感是北大校園瀰漫的普遍情緒,那麽它所帶來的不僅是一股無形的校園風氣,更是一種自信與氣度。北大新聞研究會會員李光宇,曾幫助北京中小學校聯合運動會編輯新聞,結果得到「全會人一致之稱讚」。他特意寫信給校長蔡元培,表示「所刊新聞亦能引起全場人之注意,認為會場中不可少之一發布消息機關」,並進而特意指出其背後的意義,即「於此足見吾北京大學學生對於社會服務之精神及任事之能力」。[219]


    1926年9月才進入北大預科的千家駒更是在入學之前即對北大滿懷深情。他回憶說:「我對本校發生感情,是在三四年前。那時候新潮流也漸漸的灌輸到交通比較不便的金華來了,我才知道有所謂『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並且有《新青年》《新潮》等雜誌。『五四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都是北大的先生及同學們。我相信學生是智識階級,智識階級是應該站到民眾之前去引導他們走;而不是站在中間或跟在後麵的。而那時候配得上引導民眾的,隻有北京大學。我便非常羨慕本校,以為進大校[學]必須進本校才對!」[220]


    北大越來越顯現出的活力以及前所未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讓身在其中的教職員深受感染。1920年9月,北大新任教授陳衡哲在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說,語氣中也透露出能加入北大的自豪。她說:「這個大學自從蔡先生做了校長,他的進步,真所謂『一日千裏了』。所以我對於北大全體的希望,簡直可以說是一種信仰心,是一種沒有疑惑的希望心。……我願盡我的力,用極誠懇的精神,和諸位一同去求學問的真理。……我願諸位知道:我到這裏來,對於諸位是負有領路的責任的。我應當盡我的力,去幫助諸位發展各人的天才的。我應當引起諸位對於學問的興趣的。我對於大學,是希望能不負蔡先生的苦心,助他製造一種新空氣!一種師生中沒有障礙的新空氣!」[221]


    呂思勉曾言:「孑民先生主持北大,所以能為中國的學術界,開一新紀元,就由其休休有容的性質,能使各方麵的學者,同流並進,而給予來學者以極大的自由,使其與各種高深的學術,都有接觸,以引起其好尚之心。講學看似空虛無用,其實風氣的轉變,必以此為原因。風氣是推動時代的巨輪,風氣一轉變,就無論什麽事情,都轉變了。」先有風氣轉變,後有五四後的「新紀元」,而之所以這種變化,則是因「有蔡孑民先生的主持北京大學,然後有五四運動以來風氣的轉變」。[22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