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此事實際上牽涉政治格局走向、學界各方切身利益等,並不是蔡元培出來復職即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對於此點,有著豐富政治實踐經驗的蔡元培應該不難做出判斷。蔡元培於5月9日出京後並未立即南下,而是到16日才乘車南下,次日晚抵滬,並於第二天上午與蔣夢麟、黃炎培、沈恩孚等人會晤,「商發一電於總統、總理、教育總長」。[191]在江蘇省教育會眾人勸說下,蔡元培的辭意已不如先前堅決。20日,他即發出通電,稱:「政府果曲諒學生愛國愚誠,寬其既往,以慰輿情;元培亦何敢不勉任維持,共圖補救。」[192]「挽蔡」之事似有轉圜餘地。不過,北京各校學生因罷課一事與政府的衝突愈發升級,致使局勢又趨複雜。21日,時任總理的錢能訓答覆了各校學生罷課時提出的「切實挽留蔡校長」「教育總長不予更動」「準許學生自由集會」「懲辦曹、陸、章」等六項要求。但學生們對此並不滿意,一致決定「仍不上課」,且有組織講演團、國貨維持會、護魯義勇軍,發行《五七》日刊等為後續。[193]25日,教育部連續發布多項訓令,令各校學生「限三日內一律上課」。[194]但學生仍復以罷課相對抗,且時有與軍警發生衝突。[195]26日,蔡元培明確復電政府,表示「臥病故鄉,未能北上」,[196]但此前蔣夢麟描述蔡元培的精神狀態是「仍抱積極精神」。[197]所以,此時稱病,應有時局並未明朗,按兵不動的考慮。袁希濤曾有致黃炎培密電,稱「大學情形極複雜,日內孑老來,恐亦難以處理,爾和意見相同,適之赴津,俟回與商,如尚有辦法,當再電告」,並不贊同其此時復出。[198]蔡元培復職之事雖未有特別清晰的步驟、計劃,卻也是大勢所趨,但何日何時復出是頗費思量的。
6月3日,北京政府因武力鎮壓學生運動釀成了「六三」事件,事態急轉直下。[199]當日,湯爾和致函蔡元培稱,「來而不了,有損於公;來而即了,更增世忌」,勸其不可輕出復職。[200]5日,上海工商界亦予以響應,紛紛罷工、罷市,風潮漸行擴大。同日,教育次長袁希濤被免職,傅嶽棻被任命為教育次長並代理部務。[201]6日,大總統徐世昌宣布胡仁源署理北大校長,又引發學界新一輪「驅胡挽蔡」的鬥爭。7日,北大開全體教職員緊急大會,決議「不承認胡仁源為北京大學校長,並由大會用公函告之,以示決心」。[202]同時,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合會致函胡仁源,表明了立場:「現在學界公意認為欲回復教育原狀,非各校校長一律復職不可,欲各校校長一律復職,尤非北京大學蔡校長真能復職不可。是蔡校長復職與否,為北京學界全體問題,既非北京大學一校問題,尤非蔡校長個人問題。」[203]同日,北大學生也開大會,認為胡仁源「學問信望均不稱為大學校長」,表示一致反對。[204]6月15日,蔡元培發表了《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此宣言是蔡元培「初出京時所草」,故語氣仍相當決絕。[205]蔡元培特意選擇此時發布,當是另有深意:一方麵,北京各校校長與各校學生對於蔡元培返校復職,仍相當堅持;另一方麵,新任教育次長傅嶽棻也十分清楚,「不覓蔡孑民返校,此事無從結束」,再加上胡仁源無論德性與學問都不可能與蔡元培相提並論,且有欲分裂學界團體、分裂大學的消息傳出,所以蔡元培才選擇了以退為進,以另一種方式向政府施壓,以求能盡快恢復五四前教育界狀況。
教育部迫於各方壓力,宣布將胡仁源調入部中辦事,並計劃派秘書徐鴻寶(前北大圖書館館長)偕同北大教職員代表及聯合會代表南下挽留。[206]6月17日、18日,國務院、教育部又分別致電蔡元培表示挽留。20日,蔡元培在復電中再次請辭北大校長職務。[207]教育部再做答覆。24日,蔡元培接馬敘倫、康寶忠函電,稱:「號電聞部已代復,仍堅挽留,勿再辭。」[208]馬敘倫亦致函湯爾和,請其催蔡元培發表通電,宣布回任。7月9日,蔡元培才正式致電教育部,表示同意復職。此消息即刻得到北京各校師生的熱烈回應。[209]
此前《申報》有消息稱:「外間多謂前此蔡孑民之秘密出京,必係得有危險消息者,此時尤未必肯來也。今日晤某要人謂此事不難解決,即蔡先生暫時未返,亦隻有胡仁源解職而由蔡先生指定一人,暫攝校務,維持目前,則危難悉解。」[210]雖然當時各方「尚在混沌之中」,但「某要人」的指點卻正好與後來最終事態的發展相合。7月23日,蔣夢麟以蔡元培個人代表的身份,代理蔡元培主持北大。[211]全國學生聯合會亦發表宣言終止罷課。[212]因五四運動而起的「挽蔡」鬥爭亦告一段落。
9月12日,蔡元培回到北京,20日正式到校視事。[213]此前仍有蔣智由將長北大之傳聞,又為蔡氏復職增加迷霧。[214]對此,《申報》「雜評」撰文分析了個中利害,頗為深入:
慰留者欲用之意也,排斥者欲去之意也,然而當局之手段,則往往互用。表麵上欲勉從多數人之意,則不得不出於慰留,慰留又不便於己派。於是陰行排擠之,使不能自留而去。今又以此手段,施之於蔡校長矣。蔡方抵京,而即有種種攻擊之論,散播之謠,旁敲反擊,日出不已,能令人安然以居校長之席耶?然自蔡來而北大學生之心方定,且將開會歡迎,作學潮最後之一結束。若果迫使不得安居,則恐又將揚其餘波也。
6月3日,北京政府因武力鎮壓學生運動釀成了「六三」事件,事態急轉直下。[199]當日,湯爾和致函蔡元培稱,「來而不了,有損於公;來而即了,更增世忌」,勸其不可輕出復職。[200]5日,上海工商界亦予以響應,紛紛罷工、罷市,風潮漸行擴大。同日,教育次長袁希濤被免職,傅嶽棻被任命為教育次長並代理部務。[201]6日,大總統徐世昌宣布胡仁源署理北大校長,又引發學界新一輪「驅胡挽蔡」的鬥爭。7日,北大開全體教職員緊急大會,決議「不承認胡仁源為北京大學校長,並由大會用公函告之,以示決心」。[202]同時,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合會致函胡仁源,表明了立場:「現在學界公意認為欲回復教育原狀,非各校校長一律復職不可,欲各校校長一律復職,尤非北京大學蔡校長真能復職不可。是蔡校長復職與否,為北京學界全體問題,既非北京大學一校問題,尤非蔡校長個人問題。」[203]同日,北大學生也開大會,認為胡仁源「學問信望均不稱為大學校長」,表示一致反對。[204]6月15日,蔡元培發表了《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此宣言是蔡元培「初出京時所草」,故語氣仍相當決絕。[205]蔡元培特意選擇此時發布,當是另有深意:一方麵,北京各校校長與各校學生對於蔡元培返校復職,仍相當堅持;另一方麵,新任教育次長傅嶽棻也十分清楚,「不覓蔡孑民返校,此事無從結束」,再加上胡仁源無論德性與學問都不可能與蔡元培相提並論,且有欲分裂學界團體、分裂大學的消息傳出,所以蔡元培才選擇了以退為進,以另一種方式向政府施壓,以求能盡快恢復五四前教育界狀況。
教育部迫於各方壓力,宣布將胡仁源調入部中辦事,並計劃派秘書徐鴻寶(前北大圖書館館長)偕同北大教職員代表及聯合會代表南下挽留。[206]6月17日、18日,國務院、教育部又分別致電蔡元培表示挽留。20日,蔡元培在復電中再次請辭北大校長職務。[207]教育部再做答覆。24日,蔡元培接馬敘倫、康寶忠函電,稱:「號電聞部已代復,仍堅挽留,勿再辭。」[208]馬敘倫亦致函湯爾和,請其催蔡元培發表通電,宣布回任。7月9日,蔡元培才正式致電教育部,表示同意復職。此消息即刻得到北京各校師生的熱烈回應。[209]
此前《申報》有消息稱:「外間多謂前此蔡孑民之秘密出京,必係得有危險消息者,此時尤未必肯來也。今日晤某要人謂此事不難解決,即蔡先生暫時未返,亦隻有胡仁源解職而由蔡先生指定一人,暫攝校務,維持目前,則危難悉解。」[210]雖然當時各方「尚在混沌之中」,但「某要人」的指點卻正好與後來最終事態的發展相合。7月23日,蔣夢麟以蔡元培個人代表的身份,代理蔡元培主持北大。[211]全國學生聯合會亦發表宣言終止罷課。[212]因五四運動而起的「挽蔡」鬥爭亦告一段落。
9月12日,蔡元培回到北京,20日正式到校視事。[213]此前仍有蔣智由將長北大之傳聞,又為蔡氏復職增加迷霧。[214]對此,《申報》「雜評」撰文分析了個中利害,頗為深入:
慰留者欲用之意也,排斥者欲去之意也,然而當局之手段,則往往互用。表麵上欲勉從多數人之意,則不得不出於慰留,慰留又不便於己派。於是陰行排擠之,使不能自留而去。今又以此手段,施之於蔡校長矣。蔡方抵京,而即有種種攻擊之論,散播之謠,旁敲反擊,日出不已,能令人安然以居校長之席耶?然自蔡來而北大學生之心方定,且將開會歡迎,作學潮最後之一結束。若果迫使不得安居,則恐又將揚其餘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