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此後人們一般都習慣於把聘任陳獨秀看作蔡元培「兼容」新派教員的明證,但如果從陳的黯然辭職來看,蔡氏的「兼容」顯然有不少變數在內,落實於現實的「兼容並包」多少都會打些折扣。[59]到了1919年4月,這位新文化運動的「闖將」(梁漱溟語)還是在壓力之下被迫去職,其原因正是陳作為進德會評議員私德不儉,違反會約,以致遭受社會輿論及同事的攻擊。關於陳獨秀的去職,曾有傳聞說是因其「言論思想多有過於激烈浮躁者,於學界前途大有影響」,所以被辭退。[60]對此,蔡元培曾專門致函報導此事「最詳細的」《神州日報》,為陳獨秀「辭職」等事闢謠,稱「陳學長並無辭職之事」,「文理合併,不設學舉長,而設一教務長以統轄教務。曾由學長及教授會、主任會議定(陳學長亦在座),經評議會通過,定於暑假後實行」,非「下學期之說」。[61]但不管蔡元培如何為陳獨秀辯解,陳不再擔任北大文科學長之事已是定局。事後多年,由胡適與湯爾和的通信可以窺見,陳的去職並非僅是學校內部職位變動那麽簡單,人事糾葛恐怕是更為決定性的因素。胡適回憶說:「蔡先生頗不願於那時去獨秀,先生(指湯爾和——引者注)力言其私德太壞,彼時蔡先生還是進德會的提倡者,故頗為尊議所動。」[62]蔡元培作為一校之長不得已的苦衷,不易被人理解。就連與蔡氏私交甚好的胡適也怪罪蔡元培「因『頭巾見解』和『小報流言』而放逐一個有主張的『不羈之才』」,認為蔡元培是被沈尹默「幾個反覆小人」利用,才會「造成一個攻擊獨秀的局麵」。[63]被胡適稱為「反覆小人」的沈尹默對此倒也坦白,承認「蔡先生的書生氣很重,一生受人包圍,……北大初期受我們包圍(我們,包括馬幼漁、叔平兄弟,周樹人、作人兄弟,沈尹默、兼士兄弟,錢玄同、劉半農等,亦即魯迅先生作品中引所謂正人君子口中的某籍某係)」。[64]可見,蔡元培所倡的「兼容並包」真正可「兼容」的範圍遠非人們想像的那樣廣闊,人事上的爭鬥有時往往成為蔡元培推行改革中不可逾越的鴻溝。


    1919年3月18日,《公言報》刊登了《請看北京學界思潮變遷之近狀》,描述了北京大學的基本思想狀況:


    國立北京大學,自蔡孑民任校長後,氣象為之一變,尤以文科為甚。文科學長陳獨秀氏,以新派首領自居,平昔主張新文學甚力。教員中與陳氏沆瀣一氣者,有胡適、錢玄同、劉半農、沈尹默等。……顧同時與之對峙者,有舊文學一派。舊派中以劉師培氏為之首,其他如黃侃、馬敘倫等,則與劉氏結合,互為聲援者也。加以國史館之耆老先生,如屠敬山、張相文之流,亦復而深表同情於劉、黃。……頃者劉、黃諸氏以陳、胡等與學生結合,有種種印刷物發行也,乃亦組織一種雜誌,曰《國故》。組織之名義,出於學生,而主筆政之健將,教員實居其多數。蓋學生中固亦分舊新兩派,而各主其師說者也。二派雜誌,旗鼓相當,互相爭辯,當然有裨於文化;第不言忘其辯論之範圍,純任意氣,各以惡聲相報復耳。[65]


    若暫不考慮此文的政治背景,其以「新」「舊」為標準劃分北大文科雖過於絕對,但也足以說明北大內部學術派別的爭鬥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直到1921年,入北大不久的吳虞,觀察到的仍是「北大學生中主選派及申叔、季剛一派者居多數,其主桐城派者亦有,然不盛也。大別北大黨派則為新舊二派,細別之,則多矣」。[66]1924年,剛剛在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陳翰笙應蔡元培之邀,回北大歷史係教授歐美通史和史學史。他很快發現:「北大的教師當時分為兩派,一派是英、美、德留學生,以胡適為首;另一派是日、法留學生,領頭的是李石曾。這兩派明爭暗鬥,互不相容。」[67]此後不久,由「女師大事件」而引發的「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的論戰,也正是因為「北大內部欲借女師大學潮為黨爭之具」[68]。這雖是後話,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蔡元培長校的1920年代初期前後,北京大學的黨派之爭不可能無聲無息。曾經在政界學海浮沉多年的蔡元培自然也不可能沒有絲毫察覺。但行事未脫書生本色的蔡元培,判斷教員優劣的標準仍盡量控製在「以學詣為主」,即使是「偶有過激之論,苟於校課無涉」都在「兼容」之列。[69]


    蔡元培曾言:「一種思想之產生,一種學說之成立,斷非偶然之奇蹟。吾人如能基於純正研究學術之立場,則無論為符合或反對,但於此種思想、學說,都應切實研究,唯研究乃能附和,亦惟研究乃能反對,蓋真理惟研究乃能愈益接近也。」[70]他一向頗為大度,這與他對學問持有的開放態度是一致的。在傳統讀書人的觀念裏,學問與生活並不是完全割裂,講求的是學問與人生的互相滋養,對學問的一絲不苟,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一種人生態度;同樣,日常待人接物處事方式也正是學問內在涵養之表象。蔡元培曾表示素來信仰學術上的派別都是相對而非絕對,[71]也更多是出於學術上而非隻從人事上的考量,所以才會有「兼容」。正如毛子水指出,有人誤解蔡元培的「兼容並包」隻是「勉強混合」,其實,他是經過了「是非的擇別」。「譬如,他請劉申叔講六朝文學,決不會允許他提倡『帝製』;他請辜湯生教英詩,決不會允許他提倡『復辟』。」[7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