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相關代表性論著,可參見蔡尚思《蔡元培學術思想傳記——蔡元培與中國學術思想界》,上海棠棣出版社,1950;孫常煒《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周天度《蔡元培傳》,人民出版社,1984;樑柱《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張曉唯《蔡元培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樑柱《蔡元培與北京大學》(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張曉唯《蔡元培與胡適(1917~1937)——中國文化人與自由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金林祥《思想自由 兼容並包——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樑柱《蔡元培教育思想論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葉雋考釋《蔡元培:大學的意義》,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吳家瑩《校長如何實踐其治校理念——蔡元培的經驗》,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該書初版名為《蔡元培與北大校務革新》,由台灣花蓮師範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於1992年出版);張曉唯《蔡元培》,雲南教育出版社,2008。有代表性的論文包括:陶英惠《蔡元培與北京大學》,載《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22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第199~269頁;戴維翰(william j.duiker)《蔡元培與儒家傳統》、《蔡元培的人文主義與民國的教育改革》,史華慈(b. i. schwartz)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自由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應星《塑造中國大學精神的現代實踐——以蔡元培1917年~1923年對北京大學的改造為中心》,甘陽、李猛編《中國大學改革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其他相關的學術論文,可參見蔡元培研究會編《論蔡元培——紀念蔡元培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學術討論會文集》(旅遊教育出版社,1989)、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研究集》、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與現代中國:紀念蔡元培先生誕辰14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以及北京大學校史館編《北京大學校史論著目錄索引(1898~2003)》(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所列論文目錄。
[3] 梁漱溟:《紀念蔡元培先生》,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第144頁。
[4] 金耀基:《蔡元培先生象徵的學術世界——蔡元培先生新墓碑落成有感》,《大學之理念》,三聯書店,2001,第86頁。
[5] 高平叔:《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蔡元培研究集》,第122頁。
[6] 韓水法:《世上已無蔡元培》,《讀書》2005年第4期,第3頁。
[7] 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前後,出現了一係列關於北大歷史和蔡元培的著作,包括: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陳平原《老北大的故事》,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陳平原、夏曉虹編《北大舊事》,三聯書店,1998;〔美〕魏定熙《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0)》,金安平、張毅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美〕魏定熙《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分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張蒙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8] 陳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第372頁。
[9] 相關著述可參見高天明《近代中國大學精神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4年10月;儲朝暉《中國大學精神的歷史與省思》,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另外「大學精神」也以標題形式出現在有關中國大學問題的歷史文選中,參見楊東平編《大學精神》,遼海出版社,2000;何光滬等編《大學精神檔案·當代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0] 彭剛:《歷史記憶與歷史書寫——史學理論視野下的「記憶的轉向」》,《史學史研究》2014年第2期,第4~6頁。
[11] 〔法〕莫裏斯·哈布瓦赫:《集體記憶與歷史記憶》,〔德〕馮亞琳、阿斯特莉特·埃爾主編《文化記憶理論讀本》,餘偉玲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第87頁。
[12] 〔法〕莫裏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44頁。
[13] 〔法〕莫裏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第68~71頁。
[14] 〔美〕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40頁。
[15] 〔美〕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導論」第1頁,第49~51、81頁。在對儀式研究較為深入的人類學領域,儀式一直被視為詮釋人類情緒、情感以及複雜社會關係的一種工具。從表述和內容方麵看,從早期的神話-儀式學派到後來的功能主義、結構主義、解釋主義,對儀式問題的關注有一個明顯的從「宗教」到「社會」的內在變化。儀式的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展,並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研究範式與方法。對作為一種歷史記憶的儀式的集中討論,可參見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民族出版社,2007。對於中國具體問題的集中討論,可參見郭於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16] 〔德〕揚·阿斯曼:《什麽是「文化記憶」?》,陳國戰譯,《國外理論動態》2016年第6期,第18~19頁。
[3] 梁漱溟:《紀念蔡元培先生》,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第144頁。
[4] 金耀基:《蔡元培先生象徵的學術世界——蔡元培先生新墓碑落成有感》,《大學之理念》,三聯書店,2001,第86頁。
[5] 高平叔:《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蔡元培研究集》,第122頁。
[6] 韓水法:《世上已無蔡元培》,《讀書》2005年第4期,第3頁。
[7] 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前後,出現了一係列關於北大歷史和蔡元培的著作,包括: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陳平原《老北大的故事》,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陳平原、夏曉虹編《北大舊事》,三聯書店,1998;〔美〕魏定熙《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0)》,金安平、張毅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美〕魏定熙《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分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張蒙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8] 陳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第372頁。
[9] 相關著述可參見高天明《近代中國大學精神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4年10月;儲朝暉《中國大學精神的歷史與省思》,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另外「大學精神」也以標題形式出現在有關中國大學問題的歷史文選中,參見楊東平編《大學精神》,遼海出版社,2000;何光滬等編《大學精神檔案·當代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0] 彭剛:《歷史記憶與歷史書寫——史學理論視野下的「記憶的轉向」》,《史學史研究》2014年第2期,第4~6頁。
[11] 〔法〕莫裏斯·哈布瓦赫:《集體記憶與歷史記憶》,〔德〕馮亞琳、阿斯特莉特·埃爾主編《文化記憶理論讀本》,餘偉玲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第87頁。
[12] 〔法〕莫裏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44頁。
[13] 〔法〕莫裏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第68~71頁。
[14] 〔美〕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40頁。
[15] 〔美〕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導論」第1頁,第49~51、81頁。在對儀式研究較為深入的人類學領域,儀式一直被視為詮釋人類情緒、情感以及複雜社會關係的一種工具。從表述和內容方麵看,從早期的神話-儀式學派到後來的功能主義、結構主義、解釋主義,對儀式問題的關注有一個明顯的從「宗教」到「社會」的內在變化。儀式的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展,並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研究範式與方法。對作為一種歷史記憶的儀式的集中討論,可參見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民族出版社,2007。對於中國具體問題的集中討論,可參見郭於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16] 〔德〕揚·阿斯曼:《什麽是「文化記憶」?》,陳國戰譯,《國外理論動態》2016年第6期,第18~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