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基博後來在他的《現代中國文學史》的「四版增訂識語」中說,胡適與梁啓超一樣,對時代也是「惟恐落伍,兢兢焉日新又新以為追逐」。前麵說過,胡適的「暴得大名」,本來部分是因適應了新興的邊緣知識「少年」的需要。後來胡適也曾自覺不自覺地「跟著少年跑」,但他與梁啓超一樣,又不時「思調節其橫流」。唯一存「調節」之意,就不僅「調節」未必能成功,自己也可能因跟不上而「落伍」。
其實胡適自己也清楚這一點。1936年周作人給胡適的信中說,「我們平常以為青年是在我們這一邊」。胡適立即「抗議」說:「我從來不作此想。我在這十年中,明白承認青年人多數不站在我這一邊。因為我不肯學時髦,不能說假話,又不能供給他們『低級趣味』。當然不能抓住他們。但我始終不肯放棄他們,我仍要對他們說我的話。」[51]胡適之所以不能抓住青年,其實也就是因為他在跟著跑時總思有所調節。雖然抓不住,卻不肯放棄,還是要抓,這是胡適的老實話。因為他深知五四運動後,學生已成為中國社會生活中一個「有力量有用處的新成分」,各派力量都在努力爭取。胡適自己當然不能輕易放棄。
唐德剛先生曾說,「胡適思想四十年來無大的變動」。因為他「享有盛名」,要他「不知老之將至,而向後輩不斷跟進,是做不到的」。這個說法恐怕隻看到錢幣的一麵。晚年的胡適有時確有「返老還童」之狀,如民族主義情緒較強,略近於他留學之前的心態。這或者給人以長期不變的印象。其實胡適的老朋友任鴻雋就認為胡適「最能意外出奇,使人驚喜」。[52]「最能」者,其轉變自非一兩次也。
與其同輩人一樣,胡適也不斷在變,以調整自己與時代思想言說的位置。同樣,他也的確是一直努力向學生輩不斷跟進,隻是不願掛在口頭上。可以看出,在這一般認為他「落伍」的時間裏,胡適對他「暴得大名」之後的去從,是有所反思,有所斟酌,也有所計劃,有所調整的。我們很快就會看到胡適向學生輩跟進的調整幅度有多麽大。
* * *
[1] 胡適:《這一周》(1921年11月19日),《胡適文存》二集卷三,第217頁。
[2] 唐德剛:《胡適雜憶》,第98、87頁。
[3] 《胡適致湯爾和》(1936年1月2日),《書信選》中冊,第294頁。
[4] 印出的此文附在胡適日記,1923年的「山中雜記」中。
[5] 唐德剛:《胡適雜憶》,第141、108—109頁。
[6] 魯迅:《憶劉半農君》,《魯迅全集》第6卷,第72頁。
[7] 《談話錄》,第48頁;唐德剛:《胡適雜憶》,夏誌清序,第24—25頁。
[8] 胡適日記,1914年1月28日;唐德剛:《胡適雜憶》,第47頁。
[9] 《談話錄》,第194頁。
[10] 參見唐德剛《胡適雜憶》,第198—199、94頁。
[11] 胡適日記,1922年5月24日;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中華書局,1977,第116頁;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4冊,中華書局,1993,第1922頁。
[12] 溥儀:《我的前半生》,第140頁。
[13] 《談話錄》,第255頁。
[14] 胡適日記,1922年5月24日;溥儀:《我的前半生》,第140—141頁。
[15] 胡適日記,1922年5月30日。
[16] 溥儀:《我的前半生》,第141頁;胡適的《宣統與胡適》曾刊《努力周報》第12期,胡適1922年7月23日日記中有剪報。
[17] 溥儀:《我的前半生》,第141、116頁。
[18] 《我的前半生》,第179—180頁;胡適與其朋友們關於此事的辯論參見《書信選》中冊,第268—282頁。
[19] 羅爾綱:《關於胡適的點滴》,《胡適研究叢錄》,第16—17頁。
[20] 胡適日記,1921年8月26日。
[21] 徐誌摩日記,1923年10月11、13日,收在其《愛眉小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第127,129頁,以下注為徐日記及年月日。
[22] 《胡適詩存》,第230頁。本章所引胡適詩詞,凡自此書並標出篇名者,一般不再注出。
[23] 周策縱:《論胡適的詩》,收在唐德剛《胡適雜憶》,第274—76頁。
[24] 參見石原皋《閑話胡適》,第56—57頁;沈衛威《胡適的婚外戀》,《名人傳記》1988年第8期,第68—71頁;田柚《千年禮教鎖不住的少年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1年3月26日。
[25] 《胡適致胡近仁》(1918年5月2日),《胡適研究叢錄》,第210頁。
[26] 胡適日記,1914年6月6日
[27] 胡適日記,1914年1月4、27日;《胡適致母》(1911年6月22日),引自《年譜》,第27頁。
[28] 《談話錄》,第232頁;唐德剛:《胡適雜憶》,第226頁。
[29] 《年譜》,第45頁;胡適:《美國的婦人》(1918年9月),《胡適文存》卷四,第54頁。
[30] 胡適:《貞操問題》(1918年9月),《胡適文存》卷四,第73—74頁。
[31] 《胡適致胡近仁》(1918年5月2日),《胡適研究叢錄》,第210頁。
[32] 《四十自述》,第64頁。
[33] 《胡適致陶孟和》(1918年5月8日),引自《年譜》,第62—63頁。
[34] 胡適日記,1923年5月21日;《丁文江致胡適信(殘)》,附在胡適日記,1923年5月24日。
其實胡適自己也清楚這一點。1936年周作人給胡適的信中說,「我們平常以為青年是在我們這一邊」。胡適立即「抗議」說:「我從來不作此想。我在這十年中,明白承認青年人多數不站在我這一邊。因為我不肯學時髦,不能說假話,又不能供給他們『低級趣味』。當然不能抓住他們。但我始終不肯放棄他們,我仍要對他們說我的話。」[51]胡適之所以不能抓住青年,其實也就是因為他在跟著跑時總思有所調節。雖然抓不住,卻不肯放棄,還是要抓,這是胡適的老實話。因為他深知五四運動後,學生已成為中國社會生活中一個「有力量有用處的新成分」,各派力量都在努力爭取。胡適自己當然不能輕易放棄。
唐德剛先生曾說,「胡適思想四十年來無大的變動」。因為他「享有盛名」,要他「不知老之將至,而向後輩不斷跟進,是做不到的」。這個說法恐怕隻看到錢幣的一麵。晚年的胡適有時確有「返老還童」之狀,如民族主義情緒較強,略近於他留學之前的心態。這或者給人以長期不變的印象。其實胡適的老朋友任鴻雋就認為胡適「最能意外出奇,使人驚喜」。[52]「最能」者,其轉變自非一兩次也。
與其同輩人一樣,胡適也不斷在變,以調整自己與時代思想言說的位置。同樣,他也的確是一直努力向學生輩不斷跟進,隻是不願掛在口頭上。可以看出,在這一般認為他「落伍」的時間裏,胡適對他「暴得大名」之後的去從,是有所反思,有所斟酌,也有所計劃,有所調整的。我們很快就會看到胡適向學生輩跟進的調整幅度有多麽大。
* * *
[1] 胡適:《這一周》(1921年11月19日),《胡適文存》二集卷三,第217頁。
[2] 唐德剛:《胡適雜憶》,第98、87頁。
[3] 《胡適致湯爾和》(1936年1月2日),《書信選》中冊,第294頁。
[4] 印出的此文附在胡適日記,1923年的「山中雜記」中。
[5] 唐德剛:《胡適雜憶》,第141、108—109頁。
[6] 魯迅:《憶劉半農君》,《魯迅全集》第6卷,第72頁。
[7] 《談話錄》,第48頁;唐德剛:《胡適雜憶》,夏誌清序,第24—25頁。
[8] 胡適日記,1914年1月28日;唐德剛:《胡適雜憶》,第47頁。
[9] 《談話錄》,第194頁。
[10] 參見唐德剛《胡適雜憶》,第198—199、94頁。
[11] 胡適日記,1922年5月24日;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中華書局,1977,第116頁;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4冊,中華書局,1993,第1922頁。
[12] 溥儀:《我的前半生》,第140頁。
[13] 《談話錄》,第255頁。
[14] 胡適日記,1922年5月24日;溥儀:《我的前半生》,第140—141頁。
[15] 胡適日記,1922年5月30日。
[16] 溥儀:《我的前半生》,第141頁;胡適的《宣統與胡適》曾刊《努力周報》第12期,胡適1922年7月23日日記中有剪報。
[17] 溥儀:《我的前半生》,第141、116頁。
[18] 《我的前半生》,第179—180頁;胡適與其朋友們關於此事的辯論參見《書信選》中冊,第268—282頁。
[19] 羅爾綱:《關於胡適的點滴》,《胡適研究叢錄》,第16—17頁。
[20] 胡適日記,1921年8月26日。
[21] 徐誌摩日記,1923年10月11、13日,收在其《愛眉小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第127,129頁,以下注為徐日記及年月日。
[22] 《胡適詩存》,第230頁。本章所引胡適詩詞,凡自此書並標出篇名者,一般不再注出。
[23] 周策縱:《論胡適的詩》,收在唐德剛《胡適雜憶》,第274—76頁。
[24] 參見石原皋《閑話胡適》,第56—57頁;沈衛威《胡適的婚外戀》,《名人傳記》1988年第8期,第68—71頁;田柚《千年禮教鎖不住的少年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1年3月26日。
[25] 《胡適致胡近仁》(1918年5月2日),《胡適研究叢錄》,第210頁。
[26] 胡適日記,1914年6月6日
[27] 胡適日記,1914年1月4、27日;《胡適致母》(1911年6月22日),引自《年譜》,第27頁。
[28] 《談話錄》,第232頁;唐德剛:《胡適雜憶》,第226頁。
[29] 《年譜》,第45頁;胡適:《美國的婦人》(1918年9月),《胡適文存》卷四,第54頁。
[30] 胡適:《貞操問題》(1918年9月),《胡適文存》卷四,第73—74頁。
[31] 《胡適致胡近仁》(1918年5月2日),《胡適研究叢錄》,第210頁。
[32] 《四十自述》,第64頁。
[33] 《胡適致陶孟和》(1918年5月8日),引自《年譜》,第62—63頁。
[34] 胡適日記,1923年5月21日;《丁文江致胡適信(殘)》,附在胡適日記,1923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