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何故,心裏很歡喜;
踏雪摘下來,夾在小書裏;
還想做首詩,寫我歡喜的道理。
不料此理很難寫,抽出筆來還擱起。
初或無心,後終難忘,漸生朦朧的情意。此後胡適所做的「情詩」,恐怕不止是「借」她作題材,而其實就是「為」她所做吧。
還在1919年做了《關不住了》後兩月,胡適曾借亡友詩意,以《應該》為題寫出一種「很為難的愛情境地」,正是使君有婦不愛,卻另有情人。情人反勸他「應該把愛我的心愛他」。此時的心情尚在依違兩可之間。到是年6月,寫下《愛情與痛苦》,又是有「後記」的,竟已喊出「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不過此時仍在遊移,到1920年8月,譯張籍的《節婦吟》,有跋,說張的婦人詩「用意都比別人深一層」。在此詩中明說「你知道我有丈夫,你送我兩顆明珠」;明珠者,兩眼中的笑意也。不過「低頭一想」,「總覺得有點對他不起。我噙著眼淚把明珠還了,——隻恨我們相逢太晚了!」終於決定還是做個「節夫」。但到1920年做《一笑》時,情意已更深,隻是還未到坐不下忘不了的境地罷了。
這段時間,胡適的心境大概一直是處在矛盾之中。1918年5月,可能是陶孟和向他提起小說《苔絲》(tess)的女主角苔絲的愛情遭遇很像《老洛伯》中的錦妮,他回家讀後頗有同感,但指出,錦妮是18世紀的人,所以取妥協的態度。苔絲是19世紀下半葉的人,「受了新思潮的間接感化」,所以取革命的態度,敢於殺了所嫁而不愛的人。此時胡適顯然想到了自己,他表態說:「中國的我,可憐錦妮,原諒錦妮;而西洋廿世紀的我,可憐tess,原諒tess。」[33]這是所見胡適唯一一次提到他身上有兩個新舊中西不同的「我」。他在家庭愛情問題上究竟是取革命的還是妥協的態度呢?胡適大概又在想走一條魚與熊掌兼得之路了。
1923年4月底,胡適南下到杭州養病,見到了在那裏念書的曹珮聲。5月初他到上海,住在美國記者索克思家治病養病。胡適說,「我是不慣寂寞和閑散的人」。有工作而寂寞,還可以過。「但寂寞和閑散同時來,那是很苦的」!養病期間除做完前已動手的《〈鏡花緣〉的引論》外,隻做了《孫行者與張君勱》一篇。自己以為「皆不費力。此外別無所作」。但是那段時間胡適與曹珮聲時有書信往來,恐怕已經動情。當時「科學與玄學」的爭論所戰方酣,胡適心不及此,自稱「隻做了一篇很不莊重的《孫行者與張君勱》」。做文也不莊重,很能代表他當時的心態。丁文江就以為胡適在科學與玄學論爭中是由莊嚴變滑稽,丁雖與胡在一邊,仍覺得胡的文章「恐怕嫌刻薄一點」。[34]
6月8日胡適再到杭州,不久在給友人汪孟鄒的信中,說到「我決計在西湖的煙霞洞過夏,略需一些東西,叫思聰回來購買」。可知在煙霞洞過夏之事非預計在先,很可能這時已準備當一下「西洋廿世紀的我」了。胡適於6月下旬移住煙霞洞,那時與曹珮聲過從甚密。8、9月間,曹也搬至煙霞洞同住,開始了胡適後來所說的「一生最快活的日子」![35]
那段時間胡適做詩較多,曾輯為《山月集》,專門記錄他們那「三個月的煙霞山月的『神仙生活』」。今輯本似已不存,詩則有許多還在。胡適晚年未編完的《後嚐試集》中就有不少,後來以手稿形式在台北影印出版。但因他有意掩飾,或故意將詩不依時間次序排,或根本不署時間,若不仔細辨認,就可能搞錯。其中胡適在8月中旬做了一首《怨歌》,專述他和曹珮聲的往事,承認確實是在1917年底一見就有意思。那首詩他當時並不避熟人,同鄉汪靜之往訪,即曾出示。但那首詩他卻沒有收進《後嚐試集》,大陸胡明所編收詩最多的《胡適詩存》也未收,所以值得全文錄在下麵:
那一年我回到山中,
無意中尋著了一株梅花樹;
可惜我不能久住山中,
匆匆見了,便匆匆地去。
這回我又回到山中,
那梅樹已移到人家去了。
我好容易尋到了那人家,
可憐他已全不似當年的風度了。
他們把他移在牆邊的大鬆樹下,
他有好幾年受不著雨露和日光了。
害蟲布滿了葉上,
他已憔悴的不成模樣了。
他們嫌他總不開花;
他們說,「等的真心焦了。
他今年要還不開花,
我家要砍掉他當柴燒了。」
我是不輕易傷心的人,
也不禁為他滴幾點眼淚。
一半是哀念梅花,
一半是憐憫人們的愚昧。——
拆掉那高牆,
砍倒那鬆樹!
不愛花的莫栽花,
不愛樹的莫種樹![36]
在煙霞洞期間,胡適已完全沉浸在戀愛之中,性情言動與平素截然有異,和一般人印象中溫文爾雅的胡適不大一樣。徐誌摩記得很生動:某日見了汪精衛,為其貌所感,「適之說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愛他。他是男子……他也愛他。」又一日,張君勱初見陳衡哲,「大傾倒……尊為有內心生活者。適之不禁狂笑」。陳氏與胡,本有一番舊情,此時既笑且狂,有深意焉。胡適自小斯文內向,素有「先生」的雅號。像這樣活潑潑的胡適,實在不多見。而且這還是「暴得大名」之後的胡適,無怪乎徐誌摩慨嘆道:「適之是轉老還童了。」[37]
踏雪摘下來,夾在小書裏;
還想做首詩,寫我歡喜的道理。
不料此理很難寫,抽出筆來還擱起。
初或無心,後終難忘,漸生朦朧的情意。此後胡適所做的「情詩」,恐怕不止是「借」她作題材,而其實就是「為」她所做吧。
還在1919年做了《關不住了》後兩月,胡適曾借亡友詩意,以《應該》為題寫出一種「很為難的愛情境地」,正是使君有婦不愛,卻另有情人。情人反勸他「應該把愛我的心愛他」。此時的心情尚在依違兩可之間。到是年6月,寫下《愛情與痛苦》,又是有「後記」的,竟已喊出「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不過此時仍在遊移,到1920年8月,譯張籍的《節婦吟》,有跋,說張的婦人詩「用意都比別人深一層」。在此詩中明說「你知道我有丈夫,你送我兩顆明珠」;明珠者,兩眼中的笑意也。不過「低頭一想」,「總覺得有點對他不起。我噙著眼淚把明珠還了,——隻恨我們相逢太晚了!」終於決定還是做個「節夫」。但到1920年做《一笑》時,情意已更深,隻是還未到坐不下忘不了的境地罷了。
這段時間,胡適的心境大概一直是處在矛盾之中。1918年5月,可能是陶孟和向他提起小說《苔絲》(tess)的女主角苔絲的愛情遭遇很像《老洛伯》中的錦妮,他回家讀後頗有同感,但指出,錦妮是18世紀的人,所以取妥協的態度。苔絲是19世紀下半葉的人,「受了新思潮的間接感化」,所以取革命的態度,敢於殺了所嫁而不愛的人。此時胡適顯然想到了自己,他表態說:「中國的我,可憐錦妮,原諒錦妮;而西洋廿世紀的我,可憐tess,原諒tess。」[33]這是所見胡適唯一一次提到他身上有兩個新舊中西不同的「我」。他在家庭愛情問題上究竟是取革命的還是妥協的態度呢?胡適大概又在想走一條魚與熊掌兼得之路了。
1923年4月底,胡適南下到杭州養病,見到了在那裏念書的曹珮聲。5月初他到上海,住在美國記者索克思家治病養病。胡適說,「我是不慣寂寞和閑散的人」。有工作而寂寞,還可以過。「但寂寞和閑散同時來,那是很苦的」!養病期間除做完前已動手的《〈鏡花緣〉的引論》外,隻做了《孫行者與張君勱》一篇。自己以為「皆不費力。此外別無所作」。但是那段時間胡適與曹珮聲時有書信往來,恐怕已經動情。當時「科學與玄學」的爭論所戰方酣,胡適心不及此,自稱「隻做了一篇很不莊重的《孫行者與張君勱》」。做文也不莊重,很能代表他當時的心態。丁文江就以為胡適在科學與玄學論爭中是由莊嚴變滑稽,丁雖與胡在一邊,仍覺得胡的文章「恐怕嫌刻薄一點」。[34]
6月8日胡適再到杭州,不久在給友人汪孟鄒的信中,說到「我決計在西湖的煙霞洞過夏,略需一些東西,叫思聰回來購買」。可知在煙霞洞過夏之事非預計在先,很可能這時已準備當一下「西洋廿世紀的我」了。胡適於6月下旬移住煙霞洞,那時與曹珮聲過從甚密。8、9月間,曹也搬至煙霞洞同住,開始了胡適後來所說的「一生最快活的日子」![35]
那段時間胡適做詩較多,曾輯為《山月集》,專門記錄他們那「三個月的煙霞山月的『神仙生活』」。今輯本似已不存,詩則有許多還在。胡適晚年未編完的《後嚐試集》中就有不少,後來以手稿形式在台北影印出版。但因他有意掩飾,或故意將詩不依時間次序排,或根本不署時間,若不仔細辨認,就可能搞錯。其中胡適在8月中旬做了一首《怨歌》,專述他和曹珮聲的往事,承認確實是在1917年底一見就有意思。那首詩他當時並不避熟人,同鄉汪靜之往訪,即曾出示。但那首詩他卻沒有收進《後嚐試集》,大陸胡明所編收詩最多的《胡適詩存》也未收,所以值得全文錄在下麵:
那一年我回到山中,
無意中尋著了一株梅花樹;
可惜我不能久住山中,
匆匆見了,便匆匆地去。
這回我又回到山中,
那梅樹已移到人家去了。
我好容易尋到了那人家,
可憐他已全不似當年的風度了。
他們把他移在牆邊的大鬆樹下,
他有好幾年受不著雨露和日光了。
害蟲布滿了葉上,
他已憔悴的不成模樣了。
他們嫌他總不開花;
他們說,「等的真心焦了。
他今年要還不開花,
我家要砍掉他當柴燒了。」
我是不輕易傷心的人,
也不禁為他滴幾點眼淚。
一半是哀念梅花,
一半是憐憫人們的愚昧。——
拆掉那高牆,
砍倒那鬆樹!
不愛花的莫栽花,
不愛樹的莫種樹![36]
在煙霞洞期間,胡適已完全沉浸在戀愛之中,性情言動與平素截然有異,和一般人印象中溫文爾雅的胡適不大一樣。徐誌摩記得很生動:某日見了汪精衛,為其貌所感,「適之說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愛他。他是男子……他也愛他。」又一日,張君勱初見陳衡哲,「大傾倒……尊為有內心生活者。適之不禁狂笑」。陳氏與胡,本有一番舊情,此時既笑且狂,有深意焉。胡適自小斯文內向,素有「先生」的雅號。像這樣活潑潑的胡適,實在不多見。而且這還是「暴得大名」之後的胡適,無怪乎徐誌摩慨嘆道:「適之是轉老還童了。」[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