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爾綱先生近年回憶說,胡適在1931年「九一八」前夕,在景山看故宮,沉痛地說,「東北情況嚴重,如果當年馮玉祥不把溥儀驅逐出宮,今天北京不知怎樣了」,然後就承認自己當年反對此事的做法是錯誤的。[19]這個回憶,恐怕有些誤差。稱宣統帝之名而在「逐」前加「驅」這樣的字,不太合民國十幾年時胡適的說話習慣,倒更像是經過了社會主義改造的知識分子的口吻,應非原話,可不必用引號。而且,溥儀的去東北,是在「九一八」後的事,並且那事是秘密進行的。即使報紙那時已先在談論此事,到底溥儀是否會去東北,在「九一八」之前並不能肯定(那時連「九一八」是否會有都不知道)。以胡適講究證據的習慣和不十分喜歡承認錯誤的性格,怎麽會在事發之前就憑預感——假如真有的話——做出這樣先知式的負麵判斷呢?


    反之,如果胡適在對羅先生說完對東北的憂慮後,指出當年若馮玉祥不把溥儀驅逐出宮,今天北京的情形「當更可為」,恐怕還合乎邏輯一些,也更符合胡適對大部分人都主張盡量爭取的一貫思想。羅先生希望為胡適留一個更「完美」形象的美意,甚可感;但在此心態之下的晚年回憶,恐未必準確。胡適這樣的特立獨行之士,正是不要事事都與人一致;這樣的胡適,或不完美,卻更完整。他那時的「率性」,也還不止此。


    三 禮教與少年心


    由於胡適平時「作聖」的功夫很深,一般人並不真知胡適其人。他曾自我描繪說:「我受感情和想像的衝動大於受理論的影響。此是外人不易知道的。因為我行的事,做的文章,表現上都像是偏重理性知識方麵的,其實我自己知道很不如此。我是一個富於感情和想像力的人,但我不屑表示我的感情,又頗使想像力略成係統。」而且,「我雖可以過規矩的生活……雖平時偏向莊重的生活,但我能放肆我自己」,有時也能過很快活與放浪的生活。這一層「外人很少知道的。我沒有嗜好則已,若有嗜好,必沉溺很深。我自知可以大好色,可以大賭」。不過,也要不時「率性」的胡適認為,這些別人不知的真性格,「有時我自己覺得也是一點長處」。實際上,胡適「最恨的是平凡,是中庸」。[20]隻有認識到胡適的這一麵,才能理解下麵一段胡適的「率性」經歷。


    1923年10月11日,正在杭州養病的胡適向來訪的徐誌摩出示其煙霞洞雜詩。徐似有所感,於是「問尚有匿而不宣者否?適之赧然曰有。然未敢宣,似有所顧忌」。兩天後,二人再次長談,「談讀書談詩談友情談愛談戀」,「無所不至」。這一回,匿而不宣的詩也出示了。徐氏讀後下一斷語:「凡適之詩前有序後有跋者,皆可疑,皆將來本傳索引資料。」[21]胡適自稱是講究「詩的經驗主義」的,主張「做夢尚且要經驗作底子,何況作詩」。他的詩正像他的夢:「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形象,偶然湧到夢中來,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夢與詩》)[22]所以,胡詩的冰山下麵,正隱藏著他生活的經歷,可惜徐誌摩那段重要的啟示,並未受研究者的足夠重視。


    周策縱先生曾說,胡適個性「太冷靜」,故他寫詩多是在發宣言,有意見要發表,「而不是由情感衝激而成,也就不能以情移人」。這是不錯的。胡適做詩既然以經驗為底子,又主張以作文的方法做詩,故其詩多平淡無餘味。唯有他的愛情詩,因為那經驗的底子就是動感情的,故寫出來也分外動人,與其他詩大不相同。換言之,當胡適的詩確由「情感衝激而成」時,也是相當能「以情移人」的。不過周先生終是胡適詩的一個真正解人。他看出胡適在其涉及愛情的詩中努力用理智道義來約束純粹的情慾,所以「他詩中所寫的愛情多已遭理性約束」。胡適的「情願不自由,也就自由了」一詩「固然是他對自己約束自由戀愛的一種解說,我看他內心還有時難免有一些『煩惱竟難逃』的」。[23]胡適在自解之時,是在「作聖」,但這也未必就掩蓋得了他內心的煩惱,所以總會有以「率性」為爆發之時。徐誌摩目睹的情景,就是這樣一次「率性」。


    那位使胡適做詩而不敢宣者,就是曹珮聲,小名娟,學名誠英,是胡適三嫂的同父異母妹妹。曹約小胡適十歲,胡適與江冬秀結婚時,曹是伴娘之一,胡適自己一向稱為珮聲表妹。珮聲曾嫁上莊胡冠英,在其兄曹誠克支持下於1920年到杭州女子師範學校讀書,其時參與編《安徽旅浙學會報》。1921年5月5日胡適日記中有珮聲為該報乞序,胡允之。同日記載當時戲曲名家吳梅著有白話《聊齋》,也向胡適乞序,卻不允。親疏可辨。1922年冬,曹的夫家以其結婚三年無子,給胡冠英娶妾,結果次年春珮聲即與胡冠英離婚。1923年胡適到杭州養病,再見曹珮聲,遂有一段摯熱的愛情生活,近年才漸為人所知。[24]


    胡適一生,嚐試過與髮妻江冬秀那「名分所造的愛情」;也嚐試過與陳衡哲的「高潔之友誼」;與曹珮聲這一段,則是他晚年為人書寫條幅最愛寫的「山風吹不散的心頭人影」。那段「高潔之友誼」,學者多有爭議,也有不少誤解,本節不擬涉及。但後一段胡適愛情生活的高潮,則與他那「名分所造的愛情」不是十分成功有關,所以不得不簡單論及。


    誠如一般所見,胡適與江冬秀的婚事是相當勉強的。他自己說:「吾之就此婚事,全為吾母起見……若不為此,吾決不就此婚。」[25]1914年,胡適得家中照片,冬秀也在其中。有詩記之。裏麵說到「圖左立冬秀,樸素真吾婦」;然後一麵對久未歸娶致歉,也再次承諾「歸來會有期,與君老畦畝」。在描繪了一幅「辟園可十丈,種菜亦種韭;我當授君讀,君為我具酒」的田園詩後,胡適點明這一切的「真趣」都在於「可以壽吾母」。[26]這首被許多人引用來證明胡與江情意的詩中,有關冬秀部分的總綱就是這一句,正可為前麵那句話做註腳。其實無非是一種「由分生情意」的心境寫照;「分定」之後,隻好以「寧願不自由,也就自由了」處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人物傳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德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德宏並收藏民國人物傳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