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本章的許多論述,都本餘英時師的《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和《〈中國哲學史大綱〉與史學革命》兩文(收在《年譜長編》第1冊篇首,第1—74頁),凡正文中已提到是餘先生的觀點,不再注出。
[2] 《口述自傳》,第77頁注4。
[3] 胡適:《非留學篇》;胡適日記,1912年12月1日。
[4] 章太炎:《對重慶學界演說》,《歷史知識》1984年第1期,第44頁;張之洞語已引在餘先生文中;章太炎:《救學弊論》,轉引自湯誌鈞《章太炎年譜長編》下冊,中華書局,1979,第759頁。
[5] 唐德剛:《胡適雜憶》,第79頁。
[6] 參閱1919年4月21日《時事新報》所刊朱謙之《新舊之相反相成》,轉引自《吳虞日記》上冊,第462頁。朱氏通篇所論,當時有新思想者皆治諸子學者。
[7] 關於康、章對儒學的衝擊,參閱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和《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8] 參見羅誌田《「二十一條」時期的反日運動與辛亥五四期間的社會思潮》,《新史學》第3卷第2期,1992年9月,第72—88頁。
[9] 《魯迅景宋通信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第21—22頁。
[10] 《嚴復致熊純如》(1912年4月19日),《嚴復集》第2冊,第605頁。
[11] 本段與下段,胡適:《新思潮的意義》(1919年11月),《胡適文存》卷四,第151—164頁。
[12] 胡適:《五十年來之世界哲學》(1922年9月),《胡適文存》二集卷二,第229—230頁。
[13] 胡適:《論國故學》,《胡適文存》卷二,第286頁。
[14] 胡適:《治學的方法與材料》(1928年9月),《胡適文存》三集卷一,第205頁;參見同卷第213—218頁所附陳源為胡適的《整理國故與「打鬼」》寫的《西瀅跋語》(1927年3月)。
[15] 毛以亨:《初到北大的胡適》。
[16] 《吳虞日記》上冊,第599頁。
[17] 《口述自傳》,第152—153頁。
[18] 李敖:《胡適和三個人》,《李敖全集》第5冊,第329頁。
[19] 毛以亨:《初到北大的胡適》;《繆金源致胡適》(1920年12月16日)、《張奚若致胡適》(1917年12月28日),《書信選》上冊,第117、118頁;《吳虞日記》上冊,第450頁;馮友蘭:《三鬆堂自序》,三聯書店,1984,第216頁。
[20] 唐德剛:《胡適雜憶》,第75—76頁;《口述自傳》,第128、5頁;參見李敖《胡適和三個人》,第303頁。
[21] 《吳虞日記》上冊,第585頁;周作人:《苦茶——周作人回想錄》,敦煌文藝出版社,1995,第294頁。
[22]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我是怎樣編寫〈古史辨〉的》,《古史辨》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版參閱前文第36頁及後文第3頁(後文係新增,單獨排頁)。以下所引亦同出此兩頁。兩文均已為餘英時師所引用。
[23] 胡適語轉自《年譜長編》第1冊,第297頁。此事必須由黃門高足來做最後裁決,也提示著這將起的風潮或者也有教授間鬥法的影響。黃侃的另一個弟子範文瀾就告訴周作人,他曾在課堂上不斷作亂,試圖驅趕已往趨新一麵走的黃氏同門朱希祖。周作人:《苦茶》,第276—277頁。
[24] 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轉自《年譜長編》第1冊,第296頁;《談話錄》,第135、173頁;毛以亨:《初到北大的胡適》。
[25] 馮友蘭:《五四前的北大和五四後的清華》,《文史資料選輯》第34輯,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合訂本,第4頁。按馮氏在其《三鬆堂自序》(第200頁)中又記此事,文字略不同。
[26] 《口述自傳》,第229、249頁。
[27] 顧頡剛:《〈古史辨〉(一)自序》,《古史辨》第1冊,第36頁。不過,據馮友蘭在前引文中所述,講一學期才講到周代的是陳黻宸;而他在1935年的回憶中又說:「民國四年沈兼士先生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講了一學期的功夫,才講到周代」。(馮友蘭:《近年史學界對於中國古史之看法》,《三鬆堂全集》第1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第284—285頁)有可能胡適以前講中國哲學史的多用一學期來講周代之前的「哲學」。
[28] 關於典範理論,參見thoma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rev. e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29] 《觀堂集林》卷23《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
[30] 本段及下段之大部,從觀點到文字,幾乎全部引述餘英時師前述兩文,故不再加引號,特此說明。引述中若有理解錯誤,自然由我負責。
[31] 《吳虞日記》上冊,第480頁;《口述自傳》,第128頁;並參見李敖《胡適和三個人》,第330—331頁。
[32] 胡適日記,1914年9月13日、1916年1月24日。
[33] 《口述自傳》,第205頁;《吳虞日記》上冊,第599頁。
[34]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pp.89-90.
[35] 參見唐德剛《胡適雜憶》,第157、100頁。
[36] 毛以亨:《初到北大的胡適》。
[37] 胡適日記,1916年9月16日。
[38] 《口述自傳》,第249、210、204頁。
[39] 馮友蘭:《三鬆堂自序》,第215—216頁;《談話錄》,第160頁。
[40] 熊十力語出自其《十力語要初續》,轉引自餘先生文;毛以亨:《初到北大的胡適》。
[1] 本章的許多論述,都本餘英時師的《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和《〈中國哲學史大綱〉與史學革命》兩文(收在《年譜長編》第1冊篇首,第1—74頁),凡正文中已提到是餘先生的觀點,不再注出。
[2] 《口述自傳》,第77頁注4。
[3] 胡適:《非留學篇》;胡適日記,1912年12月1日。
[4] 章太炎:《對重慶學界演說》,《歷史知識》1984年第1期,第44頁;張之洞語已引在餘先生文中;章太炎:《救學弊論》,轉引自湯誌鈞《章太炎年譜長編》下冊,中華書局,1979,第759頁。
[5] 唐德剛:《胡適雜憶》,第79頁。
[6] 參閱1919年4月21日《時事新報》所刊朱謙之《新舊之相反相成》,轉引自《吳虞日記》上冊,第462頁。朱氏通篇所論,當時有新思想者皆治諸子學者。
[7] 關於康、章對儒學的衝擊,參閱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和《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8] 參見羅誌田《「二十一條」時期的反日運動與辛亥五四期間的社會思潮》,《新史學》第3卷第2期,1992年9月,第72—88頁。
[9] 《魯迅景宋通信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第21—22頁。
[10] 《嚴復致熊純如》(1912年4月19日),《嚴復集》第2冊,第605頁。
[11] 本段與下段,胡適:《新思潮的意義》(1919年11月),《胡適文存》卷四,第151—164頁。
[12] 胡適:《五十年來之世界哲學》(1922年9月),《胡適文存》二集卷二,第229—230頁。
[13] 胡適:《論國故學》,《胡適文存》卷二,第286頁。
[14] 胡適:《治學的方法與材料》(1928年9月),《胡適文存》三集卷一,第205頁;參見同卷第213—218頁所附陳源為胡適的《整理國故與「打鬼」》寫的《西瀅跋語》(1927年3月)。
[15] 毛以亨:《初到北大的胡適》。
[16] 《吳虞日記》上冊,第599頁。
[17] 《口述自傳》,第152—153頁。
[18] 李敖:《胡適和三個人》,《李敖全集》第5冊,第329頁。
[19] 毛以亨:《初到北大的胡適》;《繆金源致胡適》(1920年12月16日)、《張奚若致胡適》(1917年12月28日),《書信選》上冊,第117、118頁;《吳虞日記》上冊,第450頁;馮友蘭:《三鬆堂自序》,三聯書店,1984,第216頁。
[20] 唐德剛:《胡適雜憶》,第75—76頁;《口述自傳》,第128、5頁;參見李敖《胡適和三個人》,第303頁。
[21] 《吳虞日記》上冊,第585頁;周作人:《苦茶——周作人回想錄》,敦煌文藝出版社,1995,第294頁。
[22]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我是怎樣編寫〈古史辨〉的》,《古史辨》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版參閱前文第36頁及後文第3頁(後文係新增,單獨排頁)。以下所引亦同出此兩頁。兩文均已為餘英時師所引用。
[23] 胡適語轉自《年譜長編》第1冊,第297頁。此事必須由黃門高足來做最後裁決,也提示著這將起的風潮或者也有教授間鬥法的影響。黃侃的另一個弟子範文瀾就告訴周作人,他曾在課堂上不斷作亂,試圖驅趕已往趨新一麵走的黃氏同門朱希祖。周作人:《苦茶》,第276—277頁。
[24] 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轉自《年譜長編》第1冊,第296頁;《談話錄》,第135、173頁;毛以亨:《初到北大的胡適》。
[25] 馮友蘭:《五四前的北大和五四後的清華》,《文史資料選輯》第34輯,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合訂本,第4頁。按馮氏在其《三鬆堂自序》(第200頁)中又記此事,文字略不同。
[26] 《口述自傳》,第229、249頁。
[27] 顧頡剛:《〈古史辨〉(一)自序》,《古史辨》第1冊,第36頁。不過,據馮友蘭在前引文中所述,講一學期才講到周代的是陳黻宸;而他在1935年的回憶中又說:「民國四年沈兼士先生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講了一學期的功夫,才講到周代」。(馮友蘭:《近年史學界對於中國古史之看法》,《三鬆堂全集》第1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第284—285頁)有可能胡適以前講中國哲學史的多用一學期來講周代之前的「哲學」。
[28] 關於典範理論,參見thoma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rev. e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29] 《觀堂集林》卷23《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
[30] 本段及下段之大部,從觀點到文字,幾乎全部引述餘英時師前述兩文,故不再加引號,特此說明。引述中若有理解錯誤,自然由我負責。
[31] 《吳虞日記》上冊,第480頁;《口述自傳》,第128頁;並參見李敖《胡適和三個人》,第330—331頁。
[32] 胡適日記,1914年9月13日、1916年1月24日。
[33] 《口述自傳》,第205頁;《吳虞日記》上冊,第599頁。
[34]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pp.89-90.
[35] 參見唐德剛《胡適雜憶》,第157、100頁。
[36] 毛以亨:《初到北大的胡適》。
[37] 胡適日記,1916年9月16日。
[38] 《口述自傳》,第249、210、204頁。
[39] 馮友蘭:《三鬆堂自序》,第215—216頁;《談話錄》,第160頁。
[40] 熊十力語出自其《十力語要初續》,轉引自餘先生文;毛以亨:《初到北大的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