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曾暗示,文學革命的成功與中國當時社會思想的激進化有關。因為北京「那個守舊政府教育部」竟然在1920年便明令小學要從當年起在三年內全部使用白話教材,到1923年,中學國文課本也採用國語。這遠遠超出了胡適以為文學革命「總得有二十五至三十年的長期鬥爭」才能成功的預想。[41]如果以「守舊」著稱的北京政府尚且如此趨新,其餘方麵的激進自不難想見。當著文學革命走向文化運動之時,中國的激進化又有增無減,整個場麵就更加不會平靜了。
三 激進中的新文化運動
胡適回國本意是要搞建設,他在回國前曾說:「吾數月以來,但安排歸去後之建設事業,以為破壞事業,已粗粗就緒,可不須吾與聞矣。」但到臨動身前,他又發現國內局勢不佳,南北分立,「時勢似不許我歸來作建設事」。胡適擔心他有可能根本去不了北京。「此一擾亂乃使我盡擲棄吾數月來之籌畫,思之悵然。」[42]不過,這最多不能建設,離破壞應還有相當的距離。後來事實證明胡適不但到了北京,而且居於很能建設的地位,他倡導的文學革命也強調其建設性,但實際卻很快走向破壞,這大約也可算是「不得已而做出違反其本意的非常行為」。但這是為什麽?又是「為環境所迫」嗎?是否還有別的什麽原因呢?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應可深化我們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至少有以下六點:中國正在激進化的大潮中;社會變化造成的士與知識人社會角色的異同;作為接收者的邊緣知識青年要起作用,波及精英;啟蒙就要破壞;傳教士的角色認定使胡必須批判;由此產生的不容忍「愚蠢」。下文即從這些方麵來考察新文化運動中的胡適。
近代中國在思想一方麵,確是以不斷激進化為主流。中國人的激進在與外國人比較中體現得最明顯。留美學生可以說是中國人中最不激進者。但胡適觀察到,康大世界學生會在1912年10月搞摹擬投票選舉美國總統時,溫和派之塔夫脫,就沒有一個中國人投票。中國學生基本是選威爾遜和羅斯福者各半,兩氏在那時「皆急進派也」。更有甚者,全會中「舉社會黨者共二人,皆吾國人也;此則極端之急進派,又可想人心之趨向也」。[43]留美學生如此,餘人不難想見。
因為思想的激進,在社會一方麵,也曾形成「新的崇拜」,社會變動的上升幾乎到了唯新是尚的地步。社會變化再回過來作用於思想,就形成了新即是善、舊即是惡的價值判斷。表現在新舊勢力的消長和競爭上,又以辛亥革命為一個大轉變。最主要的變化即是新舊之間的攻守之勢變了。過去是因為舊的不好,所以要新。《杭州白話報》1902年的一段話說得簡單明了:「因為是舊學問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種新學問;因為是舊知識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種新知識。千句話並一句話,因為是舊中國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種新中國。」辛亥革命後就完全反過來了。陳獨秀在《新青年》上明白指出:「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44]
為了擁護新來的西方民主與科學,中國傳統的一切差不多都要反對幹淨了。五四新文化人有意以西方為本位的取向在這裏是非常明顯的。當然,胡適等人外出取經所負的「使命」原來就是要「以西洋之長,以補中國之短」。正如嚴復說過的:「中國所本無者,西學也,則西學為當務之亟明矣。」他們「但見洋人之長,而未見其短,或諱言其短」,也是可以理解的。[45]同時,像陳獨秀、胡適這樣的新文化人,都曾受過不同程度的辛亥革命的洗禮,在心態和行為準則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革命氣味」。用胡適自己的話說,就是帶著「正義的火氣」。由於「認定自己的主張是絕對的是,而一切與我不同的見解都是錯的」,則「摧殘異己」也是合乎邏輯的了。這樣看來,新文化人在此時強調破壞的一麵,就可多從革命心態和陳獨秀上麵一段話去理解。[46]
正如胡適所說:「今日所謂有主義的革命,大都是向壁虛造一些革命的對象,然後高喊打倒那個自造的對象。」新文化運動的文學革命,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如此。其所攻擊的八股、選學、桐城派,無一不是死老虎。胡適自己後來就承認,正是錢玄同提出的「選學妖孽」和「桐城謬種」兩句口號,「為文學革命找到了革命的對象」。[47]錢氏並非文學革命的發起人,隻是後起的響應支持者,而革命的對象卻由他來「找到」,其間所透露出的消息,意味就十分深長了。胡適所說的「找對象」,真是傳神之語。錢玄同在提出「選學妖孽」和「桐城謬種」兩句口號之時即指出:「得此輩多咒罵一聲,便是價值增加一分。」想要「找對象」的傾向甚明。後來「此輩」並不「咒罵」,頗使新青年同人掃興。魯迅在錢玄同約稿的要求裏即看出了「沒有人來反對」的「寂寞」。錢氏後來不得不自己化名出來咒罵自己,正是想要自增價值那種「找對象」情結的自然發展。[48]
蕭公權先生說,胡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未能見到『孔家店』已無多少顧客,要打倒它,無異是打一死老虎」。這是蕭先生做學問太君子,所以被新文化人「欺之以方」了。若將陳、胡、錢的話聯繫起來看,則立新必須破舊,革命要有對象,哪裏還管老虎是死是活呢。胡適晚年提出,有人說他打倒孔家店是不確的,當年是胡適支持吳虞打倒孔家店,而非自打,似乎表示對打倒孔家店並不完全同意。若從胡適愛用的斷獄方式看,支持打與自打當然有區別,但若從動機和思想傾向去看,兩者殊無二致。那麽,胡適的意思何在呢?他在《懷念曾慕韓先生》一文中說:「過分頌揚中國傳統文化,可能替反動思想助威。」這大約就是他一生反對頌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意所在了。[49]本此確可將胡適與「打孔家店的吳虞」(其實這也隻是吳的一個「形象」,若把兩大本《吳虞日記》讀一遍,即可知吳氏身上「孔家店」的成分,恐怕比胡還要重)區別開來。這又可見胡適有些話是有所慮而發,且婉轉出之,不能全從字麵看。但他並不真想打倒孔家店卻又要支持的苦心,其追隨者是無法知道的,結果當然是用力去打。
三 激進中的新文化運動
胡適回國本意是要搞建設,他在回國前曾說:「吾數月以來,但安排歸去後之建設事業,以為破壞事業,已粗粗就緒,可不須吾與聞矣。」但到臨動身前,他又發現國內局勢不佳,南北分立,「時勢似不許我歸來作建設事」。胡適擔心他有可能根本去不了北京。「此一擾亂乃使我盡擲棄吾數月來之籌畫,思之悵然。」[42]不過,這最多不能建設,離破壞應還有相當的距離。後來事實證明胡適不但到了北京,而且居於很能建設的地位,他倡導的文學革命也強調其建設性,但實際卻很快走向破壞,這大約也可算是「不得已而做出違反其本意的非常行為」。但這是為什麽?又是「為環境所迫」嗎?是否還有別的什麽原因呢?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應可深化我們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至少有以下六點:中國正在激進化的大潮中;社會變化造成的士與知識人社會角色的異同;作為接收者的邊緣知識青年要起作用,波及精英;啟蒙就要破壞;傳教士的角色認定使胡必須批判;由此產生的不容忍「愚蠢」。下文即從這些方麵來考察新文化運動中的胡適。
近代中國在思想一方麵,確是以不斷激進化為主流。中國人的激進在與外國人比較中體現得最明顯。留美學生可以說是中國人中最不激進者。但胡適觀察到,康大世界學生會在1912年10月搞摹擬投票選舉美國總統時,溫和派之塔夫脫,就沒有一個中國人投票。中國學生基本是選威爾遜和羅斯福者各半,兩氏在那時「皆急進派也」。更有甚者,全會中「舉社會黨者共二人,皆吾國人也;此則極端之急進派,又可想人心之趨向也」。[43]留美學生如此,餘人不難想見。
因為思想的激進,在社會一方麵,也曾形成「新的崇拜」,社會變動的上升幾乎到了唯新是尚的地步。社會變化再回過來作用於思想,就形成了新即是善、舊即是惡的價值判斷。表現在新舊勢力的消長和競爭上,又以辛亥革命為一個大轉變。最主要的變化即是新舊之間的攻守之勢變了。過去是因為舊的不好,所以要新。《杭州白話報》1902年的一段話說得簡單明了:「因為是舊學問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種新學問;因為是舊知識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種新知識。千句話並一句話,因為是舊中國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種新中國。」辛亥革命後就完全反過來了。陳獨秀在《新青年》上明白指出:「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44]
為了擁護新來的西方民主與科學,中國傳統的一切差不多都要反對幹淨了。五四新文化人有意以西方為本位的取向在這裏是非常明顯的。當然,胡適等人外出取經所負的「使命」原來就是要「以西洋之長,以補中國之短」。正如嚴復說過的:「中國所本無者,西學也,則西學為當務之亟明矣。」他們「但見洋人之長,而未見其短,或諱言其短」,也是可以理解的。[45]同時,像陳獨秀、胡適這樣的新文化人,都曾受過不同程度的辛亥革命的洗禮,在心態和行為準則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革命氣味」。用胡適自己的話說,就是帶著「正義的火氣」。由於「認定自己的主張是絕對的是,而一切與我不同的見解都是錯的」,則「摧殘異己」也是合乎邏輯的了。這樣看來,新文化人在此時強調破壞的一麵,就可多從革命心態和陳獨秀上麵一段話去理解。[46]
正如胡適所說:「今日所謂有主義的革命,大都是向壁虛造一些革命的對象,然後高喊打倒那個自造的對象。」新文化運動的文學革命,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如此。其所攻擊的八股、選學、桐城派,無一不是死老虎。胡適自己後來就承認,正是錢玄同提出的「選學妖孽」和「桐城謬種」兩句口號,「為文學革命找到了革命的對象」。[47]錢氏並非文學革命的發起人,隻是後起的響應支持者,而革命的對象卻由他來「找到」,其間所透露出的消息,意味就十分深長了。胡適所說的「找對象」,真是傳神之語。錢玄同在提出「選學妖孽」和「桐城謬種」兩句口號之時即指出:「得此輩多咒罵一聲,便是價值增加一分。」想要「找對象」的傾向甚明。後來「此輩」並不「咒罵」,頗使新青年同人掃興。魯迅在錢玄同約稿的要求裏即看出了「沒有人來反對」的「寂寞」。錢氏後來不得不自己化名出來咒罵自己,正是想要自增價值那種「找對象」情結的自然發展。[48]
蕭公權先生說,胡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未能見到『孔家店』已無多少顧客,要打倒它,無異是打一死老虎」。這是蕭先生做學問太君子,所以被新文化人「欺之以方」了。若將陳、胡、錢的話聯繫起來看,則立新必須破舊,革命要有對象,哪裏還管老虎是死是活呢。胡適晚年提出,有人說他打倒孔家店是不確的,當年是胡適支持吳虞打倒孔家店,而非自打,似乎表示對打倒孔家店並不完全同意。若從胡適愛用的斷獄方式看,支持打與自打當然有區別,但若從動機和思想傾向去看,兩者殊無二致。那麽,胡適的意思何在呢?他在《懷念曾慕韓先生》一文中說:「過分頌揚中國傳統文化,可能替反動思想助威。」這大約就是他一生反對頌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意所在了。[49]本此確可將胡適與「打孔家店的吳虞」(其實這也隻是吳的一個「形象」,若把兩大本《吳虞日記》讀一遍,即可知吳氏身上「孔家店」的成分,恐怕比胡還要重)區別開來。這又可見胡適有些話是有所慮而發,且婉轉出之,不能全從字麵看。但他並不真想打倒孔家店卻又要支持的苦心,其追隨者是無法知道的,結果當然是用力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