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美國:吾所自造之鄉
胡適於1910年8月離滬,9月抵舊金山,休息兩日後,乘火車到達康乃爾大學,入農學院。胡適之所以選農學為專業,以及他後來的轉專業,都有二哥的影響。在胡適的心目中,二哥「是很有學問的,可惜早死了」。他出國前,「家兄特從東三省趕到上海為我送行,以家道中落,要我學鐵路工程,或礦冶工程,他認為學了這些回來,可以復興家業,並替國家振興實業。不要我學文學、中學,也不要學做官的政治法律,說這是沒有用的。當時我同許多人談論這個問題。以路礦都不感興趣,為免辜負兄長的期望,決定選讀農科,想做科學的農業家,以農報國。」不過,這可能也並非全是二哥的意思。胡適在考試前給母親的信中,已說到如果考不取,則擬回上海學習「德、法文及各種高等科學,以為明年再舉之計」。這裏的「各種高等科學」固然是為了考試,但是否也暗含著擇業方向的可能性呢?[2]
周明之先生注意到,胡適在上海時就堅持學英文,提示了「當時的價值觀」,信然。但他繼而認為小胡適一度專心於算學是「中國文化吸引力的迅速減退」這一「時代潮流」的反映,似就太過;到後來說中國讀書人多選自然科學為專業是其「不斷深化的異化感」的標誌,也頗勉強。因為胡適還在中國公學時即已放棄對算學的熱情,但那幾年的時代潮流卻未見什麽特別的變化。而且胡適選農科為專業,在意識的層麵是否有那麽多層思慮的轉彎,都是需要證明的。近代中西新舊間的關係複雜,中國知識青年的嚮往科學,確有厭舊尊新之義。但「異化」的深淺,實因人而異。許多人「異化」的程度,其實也沒有我們今日想像的那麽深。以那時人的見解,科學為中國所缺,而文科則中國尚強,至少也有餘勇可賈。留學本要學中國所無者,當然以自然科學為正選。朱文華先生指出:「農科與茶葉的關係也很密切」,這是有所見之語。家裏開著茶葉鋪的胡適,那時又哪能夢見幾年後的飛升,既然要在自然科學方麵選,以保險計,也是選農科為佳。[3]
何況,如胡適自己所說,康乃爾大學是「農科最著名,為國家農科大學」。凡讀農科者不繳費,故「一年可省一百五十金,可謂大幸」。[4]這個經濟上的考慮,對至少在理論上有養家之責的青年胡適,肯定是重要的。胡適此時對康乃爾大學的了解也略有誤差。康大雖是私立,其農學院卻是政府資助的州立,所以免學費。胡適此時英文尚不甚佳,不知state一字在美國主要指州(早年譯作省)而非指國,故誤以為國立。到後來英文漸佳,在1914年1月23日的日記中,已知康大農學院是「省立」而非「國立」了。他所說的農科「最著名」,大約也有誤解的成分。像康乃爾大學這樣的常春藤名校,其農學院即使在那時的美國排名第一,在學校裏麵的地位也不可能到最著名的程度。胡適後來轉入的哲學係,倒真是康大的一塊牌子。這是否也是他轉係的原因,尚待考證。
初到美國,胡適即對美國社會大為傾倒。他說:「美國風俗極佳。此間夜不閉戶,道不拾遺,民無遊蕩,即一切遊戲之事,亦莫不泱泱然有大國之風。對此,真令人羨煞。」最後一句頗能道出胡適的心事。他對美國的種種雖然所知尚在表麵,卻暗中處處在與中國的情形比較。嘴上說的美國或不免有理想化的成分,心中想的卻是中國的種種不如意的情景。西人在公眾場合的有禮貌和市容的清潔,多少年之前就使郭嵩燾以為是三代之治的重現,此時又再次感動了胡適。的確,以當時美中兩國城市的景象,若由一個無成見的外星人分別做一次幾日遊,恐怕印象的優劣也會和胡適的差不太多。
胡適對美國的許多好感,很可能就是因為那裏的一些「上等縉紳之家,待中國人極優,時邀吾輩赴其家座談」。美國人那種肯為自己民族自願宣傳的習俗,的確是中國文化所缺乏的。而且,胡適住在紐約時還能請女傭打掃房間,其為買報紙而「步行」了六條街又「步行」回去,晚年都還記得以作為其急於要看報的例證,他留學日記中記載的出門所乘車船也多在二等以上,可知他在美國過的是已超過一般美國學生水準的生活。這些都是胡適曾攻擊過的庚款所賜。胡適在上海時曾斥責美國把庚款退還中國是「懷著詭計」。清政府不識,還「把美國感激得了不得,仿佛奉著個大慈大悲的菩薩一般」。但他後來留美卻正因考取此款。而且庚款的用處的確大。一個在上海這個假洋場有時不得不將東西送進當鋪的小學窮教師,突然在真正的西洋之邦使喚起婢女來,其變化之劇,真可以用霄壤之別來形容。感覺怎麽會不好?而且庚款學生的收入超過一般美國學生,每日不愁吃穿,不必與美國人在生存上競爭,美國人競爭時醜惡的一麵就未能在胡適麵前暴露出來。唐德剛先生以為,胡適那批庚款留學生不知另一類開飯館、洗衣店的華人的疾苦,同時也沒有在美國討生活,所以隻看見美國好處,對美國一往情深,是頗有心得的。[5]
不過胡適是以善觀察著稱的。他在《非留學篇》中說:「留學生不獨有求學之責,亦有觀風問政之責。」胡適在留學時的日記中每以「覘國者」自居,而其所覘之「國」,其範圍又不僅是政治,也包括文化、社會風俗、教育等許多方麵。故其對美國不甚光明的一麵,其實也有不少了解,有時隻是深藏不露而已。觀其後來對中國出國人士的教誨,則美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他其實又何嚐不知道。1928年,中國公學的學生周楠將出國留學前,胡適對他說:「許多外國人歧視我們中國人……所以你出國後一定要注意一言一行,保持我們炎黃子孫的好形象。」這是胡適的一貫思想。1961年勞幹受聘到芝加哥大學,將去,胡適告之以要記住他是「一個中國學者的身分了,到美國後,切莫省錢,有損中國學者的體麵」。[6]胡適知道要維持中國學者的體麵確實不易,足見其對許多中國人因省錢而丟麵子並非不知。
胡適於1910年8月離滬,9月抵舊金山,休息兩日後,乘火車到達康乃爾大學,入農學院。胡適之所以選農學為專業,以及他後來的轉專業,都有二哥的影響。在胡適的心目中,二哥「是很有學問的,可惜早死了」。他出國前,「家兄特從東三省趕到上海為我送行,以家道中落,要我學鐵路工程,或礦冶工程,他認為學了這些回來,可以復興家業,並替國家振興實業。不要我學文學、中學,也不要學做官的政治法律,說這是沒有用的。當時我同許多人談論這個問題。以路礦都不感興趣,為免辜負兄長的期望,決定選讀農科,想做科學的農業家,以農報國。」不過,這可能也並非全是二哥的意思。胡適在考試前給母親的信中,已說到如果考不取,則擬回上海學習「德、法文及各種高等科學,以為明年再舉之計」。這裏的「各種高等科學」固然是為了考試,但是否也暗含著擇業方向的可能性呢?[2]
周明之先生注意到,胡適在上海時就堅持學英文,提示了「當時的價值觀」,信然。但他繼而認為小胡適一度專心於算學是「中國文化吸引力的迅速減退」這一「時代潮流」的反映,似就太過;到後來說中國讀書人多選自然科學為專業是其「不斷深化的異化感」的標誌,也頗勉強。因為胡適還在中國公學時即已放棄對算學的熱情,但那幾年的時代潮流卻未見什麽特別的變化。而且胡適選農科為專業,在意識的層麵是否有那麽多層思慮的轉彎,都是需要證明的。近代中西新舊間的關係複雜,中國知識青年的嚮往科學,確有厭舊尊新之義。但「異化」的深淺,實因人而異。許多人「異化」的程度,其實也沒有我們今日想像的那麽深。以那時人的見解,科學為中國所缺,而文科則中國尚強,至少也有餘勇可賈。留學本要學中國所無者,當然以自然科學為正選。朱文華先生指出:「農科與茶葉的關係也很密切」,這是有所見之語。家裏開著茶葉鋪的胡適,那時又哪能夢見幾年後的飛升,既然要在自然科學方麵選,以保險計,也是選農科為佳。[3]
何況,如胡適自己所說,康乃爾大學是「農科最著名,為國家農科大學」。凡讀農科者不繳費,故「一年可省一百五十金,可謂大幸」。[4]這個經濟上的考慮,對至少在理論上有養家之責的青年胡適,肯定是重要的。胡適此時對康乃爾大學的了解也略有誤差。康大雖是私立,其農學院卻是政府資助的州立,所以免學費。胡適此時英文尚不甚佳,不知state一字在美國主要指州(早年譯作省)而非指國,故誤以為國立。到後來英文漸佳,在1914年1月23日的日記中,已知康大農學院是「省立」而非「國立」了。他所說的農科「最著名」,大約也有誤解的成分。像康乃爾大學這樣的常春藤名校,其農學院即使在那時的美國排名第一,在學校裏麵的地位也不可能到最著名的程度。胡適後來轉入的哲學係,倒真是康大的一塊牌子。這是否也是他轉係的原因,尚待考證。
初到美國,胡適即對美國社會大為傾倒。他說:「美國風俗極佳。此間夜不閉戶,道不拾遺,民無遊蕩,即一切遊戲之事,亦莫不泱泱然有大國之風。對此,真令人羨煞。」最後一句頗能道出胡適的心事。他對美國的種種雖然所知尚在表麵,卻暗中處處在與中國的情形比較。嘴上說的美國或不免有理想化的成分,心中想的卻是中國的種種不如意的情景。西人在公眾場合的有禮貌和市容的清潔,多少年之前就使郭嵩燾以為是三代之治的重現,此時又再次感動了胡適。的確,以當時美中兩國城市的景象,若由一個無成見的外星人分別做一次幾日遊,恐怕印象的優劣也會和胡適的差不太多。
胡適對美國的許多好感,很可能就是因為那裏的一些「上等縉紳之家,待中國人極優,時邀吾輩赴其家座談」。美國人那種肯為自己民族自願宣傳的習俗,的確是中國文化所缺乏的。而且,胡適住在紐約時還能請女傭打掃房間,其為買報紙而「步行」了六條街又「步行」回去,晚年都還記得以作為其急於要看報的例證,他留學日記中記載的出門所乘車船也多在二等以上,可知他在美國過的是已超過一般美國學生水準的生活。這些都是胡適曾攻擊過的庚款所賜。胡適在上海時曾斥責美國把庚款退還中國是「懷著詭計」。清政府不識,還「把美國感激得了不得,仿佛奉著個大慈大悲的菩薩一般」。但他後來留美卻正因考取此款。而且庚款的用處的確大。一個在上海這個假洋場有時不得不將東西送進當鋪的小學窮教師,突然在真正的西洋之邦使喚起婢女來,其變化之劇,真可以用霄壤之別來形容。感覺怎麽會不好?而且庚款學生的收入超過一般美國學生,每日不愁吃穿,不必與美國人在生存上競爭,美國人競爭時醜惡的一麵就未能在胡適麵前暴露出來。唐德剛先生以為,胡適那批庚款留學生不知另一類開飯館、洗衣店的華人的疾苦,同時也沒有在美國討生活,所以隻看見美國好處,對美國一往情深,是頗有心得的。[5]
不過胡適是以善觀察著稱的。他在《非留學篇》中說:「留學生不獨有求學之責,亦有觀風問政之責。」胡適在留學時的日記中每以「覘國者」自居,而其所覘之「國」,其範圍又不僅是政治,也包括文化、社會風俗、教育等許多方麵。故其對美國不甚光明的一麵,其實也有不少了解,有時隻是深藏不露而已。觀其後來對中國出國人士的教誨,則美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他其實又何嚐不知道。1928年,中國公學的學生周楠將出國留學前,胡適對他說:「許多外國人歧視我們中國人……所以你出國後一定要注意一言一行,保持我們炎黃子孫的好形象。」這是胡適的一貫思想。1961年勞幹受聘到芝加哥大學,將去,胡適告之以要記住他是「一個中國學者的身分了,到美國後,切莫省錢,有損中國學者的體麵」。[6]胡適知道要維持中國學者的體麵確實不易,足見其對許多中國人因省錢而丟麵子並非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