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廿四史,上下數千年,其中身居高位、權傾一時的顯赫人物,多若牛毛。盡管死時葬禮隆重,碑高墓大,還有一篇詳細記載其官位功業的墓表,但曾幾何時,這一切都煙消雲散,其中絕大多數人,甚至連姓名也不為後人所知。那精心構築、貯器藏寶的墳墓,隻是誨盜之物,使白骨暴露荒野而已。為什麽諸葛亮的祠廟,能始終得到人們不同尋常的敬重呢?


    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持蜀國政務。一片丹心,無愧天地,輸心竭誠,化人如神;執法嚴明,賞罰必信,如水至平,如鏡至明;長驅祁山,誌存匡復,約束軍士,不擾百姓。為諸葛亮作傳的陳壽,曾這樣讚嘆:「諸葛亮之為相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製,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都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惟其如此,才能做到吏不容奸,人懷自勵,甚至使敵國將領和南方少數民族,也無不讚嘆信服。


    雖然諸葛亮身居相位,獨攬大權,但為人極其清廉。他曾上表後主,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死時,「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塚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諸葛亮傳》)。酈道元作《水經注》,在記沔水時,深為感嘆:「諸葛亮之死也,遺令葬於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惟深鬆茂柏,攢蔚川阜,莫知墓營所在。」諸葛亮生前不謀私利,不蓄私產,死後因此贏得人們真切的思念。直到唐代,蜀中士民,歌思遺烈,祭祀神靈,始終不絕。在中國政治家中,還沒有哪個人,能像諸葛亮那樣,得到世人如此由衷的崇敬,「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諸葛亮


    杜甫所遊謁的武侯祠,原在惠陵(劉備墓)西南。明初,蜀獻王朱椿認為丞相祠堂與帝王廟宇並立,於祀製不合,便以「君臣宜一體」為理由,廢棄武侯祠,在劉備殿東側塑諸葛亮像陪祀。明末,武侯祠毀於戰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在明代遺址重建武侯祠,以前殿祀劉備,後殿奉諸葛,今天所見的,仍是這個君臣合廟。雖然大門高懸著「漢昭烈廟」的金字匾額,在建造時,又有意抬高前殿的殿基,以示「君尊臣卑」的差別,但人們始終把它稱為「武侯祠」,以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在世人的眼中,諸葛亮作為智慧、廉潔、清正的象徵,其地位要遠在任何帝王之上。


    關於武侯祠前的大柏,還有一個傳說。明嘉靖年間,建造幹清宮,派少司馬馮清到四川尋找大樹。馮清看到武侯祠前的古柏,正中心意,就派了許多人前來砍伐。忽然空中飛來無數烏鴉,鳴噪不止,齊啄砍伐者眼瞼,結果隻好作罷。從這件事看,烏鴉相貌雖然醜陋,但正義感極強,人們一貫鄙視,實在是以貌取鳥,有失公正。作為史實,這件事有些離奇,但若想了解民意,那麽再也沒有比這更真實的了。


    海棠


    海棠


    中唐名相李德裕認為,凡是前麵帶有「海」字的花木,都是從海外傳入中國的。如果真是這樣,那麽中國名花海棠,也是一種舶來品了。不過根據現有的資料,還無法考證,它究竟在何時從何地傳入。


    據王象晉《群芳譜》,海棠有四種(即「海棠四品」):貼梗海棠、垂絲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均為木本植物。海棠在春天開放,花朵較小,但一樹千花,紛紅駭綠,風致綽約,婀娜含嬌。不少詩人深愛海棠,「艷麗最宜新著雨,嬌嬈全在欲開時」。「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鄭穀《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為愛名花抵死狂,隻愁風日損紅芳。綠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陰護海棠」(陸遊《花時遍遊諸家園》其二)。這些詩,寫對海棠的迷戀,已到了如癡如狂的地步。


    「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氣可壓千林」(陸遊《海棠》)。海棠莫盛於蜀中。杜甫在蜀中生活長達五年多時間,作詩二百四十餘首,「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惟獨對海棠,卻隻字不提。「朱欄明媚照橫塘,芳樹交加枕短牆。傳得東君深意態,染成西蜀好風光。破紅枝上仍施粉,繁翠陰中旋撲香。應為無詩怨工部,至今含露作啼妝」(郭稹《和樞密侍郎因看海棠憶禁苑此花最盛》)。這不僅使海棠深感委屈,含淚致怨,也使後人覺得十分奇怪,各自尋求原因。鄭穀認為杜甫看到海棠飄零,聯想起自己身世,無限惆悵,因此沒有興致吟詠:「濃澹芳春滿蜀鄉,半隨風雨斷鶯腸。浣花溪上堪惆悵,子美無情為發揚。」(《蜀中賞海棠》)不過鄭穀這種猜想,隻可用於常人,不能用於杜甫。實際情況正相反,杜甫一生寫了不少詠花詩,其中一部分流連光景,陶冶性情,更多的作品都是睹物生感,賦詩寫懷,從中寄託詩人的身世之感。據說「明皇(唐玄宗)登沉香亭。召太真(楊貴妃)。時宿酒未醒,命高力士及侍兒扶掖而至,醉顏殘妝,釵橫鬢亂,不能再拜。明皇笑曰:『海棠春睡未足耶?』」(《太真外傳》)宋人王柏認為杜甫看到海棠,便想起楊妃禍國之事,心懷長恨,無心作詩:「沉香亭下太真妃,一笑嫣然國已危。當日少陵深有恨,何心更作海棠詩。」(《獨坐看海棠二絕》其二)安史之亂前後,杜甫常以楊氏為題材,作詩諷刺國事,入蜀以後,在一些詠物詩中(如詠橘、詠荔枝等),依然常常要牽入楊妃,以致其慨,怎麽惟獨對海棠,卻置之不顧呢?宋人林倅說:「詩有格,有韻,故自不同。」「格高似梅花,韻勝似海棠花」(陳善《捫虱新話》引)。無論為人還是作詩,杜甫都以格高見長,他愛梅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事。王安石認為杜甫不詠海棠,是因為他整個身心都被梅吸引住了:「結子非貪鼎鼐香,偶先紅杏占年芳。從教臘雪埋藏得,卻怕東風漏泄香。不禦鉛華知國色,隻裁雪縷想仙裝。少陵為爾牽詩興,可是無心賦海棠。」(《與徽之同賦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二)杜詩固然「格高」,但不能因此說其「韻淺」。至於海棠,也絕不是什麽充滿俗氣的富貴之花。劉灝《廣群芳譜》,稱海棠「翛然出塵,俯視眾芳,有超群絕類之勢」。曹雪芹《詠白海棠》,有「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之句。可見海棠和梅還有相通之處。杜甫在蜀中,除梅外,還吟詠過丁香、麗春、梔子、桃、李等不少花,為什麽偏偏把海棠遺漏了?《群芳譜》說「海棠四品」,均有色無香。宋人彭淵材自稱平生所恨五事,其中一條即「海棠無香」(惠洪《冷齋夜話》)。有色無香,很容易使人同徒艷其表、不慧其中聯繫起來,這種花,就很難得到杜甫的喜愛。但據《閱耕餘錄》,蜀中嘉定州(治所在今四川樂山)海棠,都有香氣,和別處不同。而且即使在其他地方,也不能說海棠一概無香。至於宋人李頎說杜甫母名海棠,為避諱不作海棠詩,事出無據,也隻是一種傳聞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紳並收藏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