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詩史堂向前,便是柴門,取杜詩「柴門不正逐江開」之意。門匾為潘天壽所書。門柱上懸掛著一副對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幹。」明人何宇度撰,近人陳雲浩補書。步出柴門,便是工部祠,清嘉慶十六年重建。青瓦突簷,幽深肅穆。院中鮮花滿地,盆景成排,更有兩株蒼勁的羅漢鬆,挺立在祠前,巨幹如虯,橫枝刺天,象徵著詩人的高風勁節。雖然杜甫在成都隻掛了半年「檢校工部員外郎」的空銜,但由於中國歷來惟官是重、惟仕為優,故後人一直稱他為「杜工部」,似乎這樣就可抬高他的地位,表示對他的尊重。門匾為李植補書。簷下高懸著清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何紹基書寫的楹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這是草堂匾聯被毀時倖存的一聯,字體俊逸瀟灑,令人矚目。祠正中設雕縷花邊神龕,供奉杜甫彩色生像,頭戴儒巾,身穿紫袍,腰係朱綬,紅臉含情,青須垂胸。左右配祀宋代詩人黃庭堅、陸遊。工部祠兩側均有平房,東為「水竹居」,西為「恰受航軒」。裏麵展出杜甫遊歷景照、畫照、紀念遺蹟照、國內外紀念杜甫誕辰1250周年照、杜詩版本照等。建在草堂中的杜甫紀念館,現已擁有歷代各種杜集版本、國外所出漢文版杜詩、杜詩外文譯本等圖書資料近三萬冊,書畫、雕塑等各種文物二千多件。


    在工部祠東側的荷花池邊,有座碑亭。亭內石碑上,鐫刻著「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石碑勒刻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字係雍正弟果親王允禮題寫,筆法蒼勁渾厚;亭則建於民國初年。這是一座象徵性的草頂小亭,由於一般人都認為這裏就是杜甫茅屋的舊址,因此成了草堂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這是杜甫《水檻遣興》中的名句。清嘉慶十六年,根據杜甫詩意,在草堂西北角建有一座水檻,以後又多次修葺。檻外一彎碧水,流入荷花池;檻南「一覽亭」,倒影池中;池中遊魚,時時躍出水麵。這裏細竹蔥翠,圓荷嬌艷,綠波蕩漾,啼鳥歡快,風物秀麗,春光常在。清人譚光祜所作的一副對聯:「此地經過春未老;伊人宛在水之涯。」用來表現今天水檻的風光,依然十分傳神。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客至》)。根據杜甫詩意,草堂還築有一條花徑,直通東鄰草堂寺。在花徑的入口處(草堂和草堂寺的交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的「草堂影壁」。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係清末周善培所書,圓勁有力。這裏繁花似錦,香氣馥鬱,高楠落陰,翠竹叢生,小橋流水,綠樹紅牆。花徑北側的浣花祠,供奉著浣花夫人的坐像。旁邊盆景園,是四川盆景最集中的地方。


    今天的草堂,基本上保留著清代草堂建築的格局和風格,既不同於一般的祠宇,也不是普通的園林,而是具有園林特色的紀念性建築。大廨、詩史堂、工部祠這三幢主要建築,排列在一條軸線上,經迴廊與東西陳列室相連,渾然一體,造型古樸,布局典雅。四周種滿了花木,樹以楠木、香樟、銀杏、杉柏等高大的喬木為主,花則有臘梅、桂花、海棠、桃李、玉蘭、丁香、石榴、杜鵑、梔子、美人蕉……疏密相宜,濃淡相間。而翠竹尤多,幾乎所有建築,都在竹樹的掩映之中。更有溪流小橋,將景物銜接。由於建築大多為開敞式,與四周的花木水石,相互輝映。整個草堂綠陰廣被,清香四溢,小溪縈洄,碧池瀲灩,鳥語青瓦,花偎紅牆,人憑畫欄,竹映雕窗,曲徑通幽,隨處逢勝。將傳統的祠宇建築的典雅,與古典園林的秀麗,完美地融為一體。並將詩人的誌趣、詩歌的意境,從中表現出來。


    雖然杜甫在草堂實際居住時間不長,但在成都這幾年,畢竟是詩人自安史之亂後,定居時間最久、生活最安定的幾年,成都幾乎成了他第二個故鄉,一旦離開,真有「卻望並州是故鄉」的感觸,並在詩中屢致思念之意。也許詩人不會想到,當初簡陋、狹小的茅舍,以後竟成了占地三百畝、規模甚大的祠宇園林;當初人跡稀少的幽居之處,以後竟成了熙來攘往的遊覽勝地。生前寂寞,身後榮盛,連詩人一度居住過的草堂,也是這樣。


    武侯祠


    武侯祠


    在杜甫草堂東南約五六裏,隻見一道紅牆之內,殿宇宏偉,古柏森森,這就是著名的武侯祠。據史載,諸葛亮率師北伐,屯兵五丈原(在今陝西周至縣境,渭水南岸),因積勞成疾,在軍中去世。當時舉國悲悼,各地都要求為他立廟,朝廷認為不合禮法,沒有答應,於是出現了「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的景象。為此,習隆、向充上表後主,請為諸葛亮在沔陽(故城在今陝西勉縣東河水之北)立廟,以慰民望。後主答應了,於景耀六年(263)春立廟。諸葛亮死後七十年,李雄在成都稱王,國號大成,開始在少城內為諸葛亮修建祠堂。因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忠武,故其祠堂被稱為武侯祠。杜甫到成都,首先遊謁的,就是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據說武侯祠前有一棵大柏,合圍數十丈,係諸葛亮親手種植。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的武侯廟,同樣是「中有鬆柏參天長」(《夔州歌十絕句》)。西周末年,召伯虎輔佐周宣王,率軍征伐南方的淮夷,建立大功,於是有人在棠梨樹下,作了一首詩懷念他:「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詩?召南?甘棠》)說召伯曾在這棵高大茂盛的棠梨樹下止宿過,千萬不要砍伐它。「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古柏行》)。諸葛亮祠廟中的古柏,同樣由於百姓的保護愛惜,三國魏將鍾會在率軍進攻蜀國,路經沔陽武侯廟時,非但不敢敵視,還親自進去祭祀,並下令軍士不得在諸葛亮墳墓周圍放牧砍伐。東晉桓溫平定蜀中,將成都少城夷為平地,惟獨對武侯祠,不敢有所損壞。鍾會、桓溫,都是恃才自大、驕橫擅權的人物,但在諸葛亮祠廟前麵,則不得不表示他們的敬畏之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紳並收藏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