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 作者:黃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同穀縣向東南行二十裏,登上木皮嶺,但見遠山爭來,千岩奔騰,「遠岫爭輔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嶽外,別有他山尊」。自秦州赴同穀,盡在山中穿越,自同穀入蜀,則時有江河激湍,擋在前麵。越過木皮嶺,來到嘉陵江與洛河(又名白水江)會合處的白沙渡(在今陝西略陽縣)。「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馬向北嘶,山猿飲相喚。水清石礌礌,沙白灘漫漫」。鼓棹中流,馬鳴猿嘯,水清沙白,對境爽心。白天剛過白沙渡,晚上又臨嘉陵江和永寧河、田家河相會之處水會渡。時已夜半,月隱雲中;驚濤拍空,昏暗無際;船夫談笑,安若平地。當人在舟中,隻覺滿江星鬥,水天不分,及登岸眺望,方見江水之外,眾星璀燦:「回眺積水外,始知眾星幹。」
行至興州(治所在今陝西略陽)東三十裏,眼前崇嶺突兀,相傳這裏是青城山道士徐佐卿化鶴隱居之地,故名飛仙嶺。上有閣道(棧道)百餘間,通往蜀中。曹操曾稱這裏是「漢中之咽喉」,可見其形勢之險要。「棧雲闌幹峻,梯石結構牢。萬壑欹疏林,積陰帶奔濤。寒日外澹泊,長風中怒號」。高棧連雲,外設闌幹;壘石成梯,結構堅牢。林樹蕭疏,斜倚山穀;積陰之中,奔騰波濤。幽林之外,日光淒淡;空穀之內,長風怒號。進入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廣元)地界,越五盤嶺,嶺上棧道盤曲五重。這裏地處僻遠,風俗淳樸,魚安於水,鳥不避人:「地僻無網罟,水清反多魚。好鳥不妄飛,野人半巢居。」這使深惡世態澆薄的詩人,感到無限欣慰。
再往前走,至綿穀縣(今屬四川廣元),見龍門山。山上有石穴,高數十丈,其狀如門,俗稱龍門,山以此得名。這裏石壁陡立,下臨清江,所修棧道,比別處更加險峻。「清江下龍門,絕壁無尺土。長風駕高浪,浩浩自太古。危途中縈盤,仰望垂線縷。滑石欹誰鑿?浮梁裊相拄。目眩隕落花,頭風吹過雨」。棧道縈紆盤曲,仰望遠處,如一縷垂線,使人心驚。滑石傾斜,是誰不畏艱險,在上開鑿?空中閣道,如浮梁裊裊,相互支撐。麵臨江濤滾滾,雙目昏眩,如雜花隕落;傾聽驚濤喧豗,頭腦脹痛,似急雨吹過。「終身歷艱險,恐懼從此數」。詩人生平經歷的險阻,就數這裏最令人生畏。龍門閣附近,又有石櫃閣。「蜀道多早花,江間饒奇石。石櫃曾波上,臨虛盪高壁。清暉回群鷗,暝色帶遠客」。蜀中天暖,山花早開;江間水激,奇石離離;閣道淩空,橫跨江水,波光上映,影盪崖壁;日落鷗還,暝色送客;暮景如畫,風致奕奕。
行至利州昭化縣(今屬四川廣元)東北,隻見桔柏渡口「竿濕煙漠漠,江永風蕭蕭。連笮動裊娜,征衣颯飄搖」。這裏連竹為橋,隨風搖盪,行人過江,別有一番風味。「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門,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則順」(張載《劍閣銘》)。劍州劍門縣(今四川劍閣)北,有劍門山,又稱梁山。山有七十二峰,綿延起伏,形若利劍,高聳霄漢。峭壁中斷處,兩山相峙如門,故名劍門。「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劍門為蜀道要隘,蜀中恃為門戶,地勢險峻,歷來為戍守要地,自古多憑險割據之事。詩人到此,思騁古今,臨風惆悵,進而譴責上天造成這樣險要的地勢,希望能剷除這裏的群峰疊嶂,使割據者無險可恃,朝廷不用併吞征伐,以消除爭鬥。「至今英雄人,高視見霸王。併吞與割據,極力不相讓。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既反映了詩人深遠的憂思,又表現出闊大的心胸氣魄。離開劍門,進入綿州德陽地界。
自秦州入蜀,一路危峰聳天,激流橫地,山川奇險,道路崎嶇。及過鹿頭關,千裏沃野,一片蔥鬱。站在鹿頭山上眺望,「連山西南斷,俯見千裏豁」。「及茲險阻盡,始喜原野闊」。走出川陝的險道,麵對蜀中的古蹟,追思前代的文事,嘆息自身的遭遇,詩人感慨不已:「悠然想揚馬,繼起名聿兀。有文令人傷,何處埋爾骨?」從這裏南行一百五十裏,忽見華屋連片,簫笙齊作,樹木蒼然,鳥雀啾啾,成都豁然呈現在眼前。「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大江東流去,遊子去日長」。詩人的生活和創作,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草堂
草堂
杜甫是詩中聖哲;成都的杜甫草堂,則是詩國中的聖地。歷代文人學士到成都,都要去草堂憑弔遊覽。中唐詩人張籍送人入蜀,曾這樣叮囑:「行盡青山到益州,錦城樓下二江流。杜家曾向此中住,為到浣花溪水頭。」(《送客遊蜀》)可見他對草堂的仰慕之情何等深切。當年杜甫營造、居住的草堂,在中唐就已蕪沒,但那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又都完美地保留在他的作品中,隻要翻開杜詩,草堂也就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杜甫剛到成都,寄居在西郊草堂寺中。「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酬高使君相贈》)。這幾句詩,就是描寫初到時的生活情景。當時,杜甫經過「一歲四行役」的顛簸,渴望有個安定的環境。成都由於沒有遭到中原那樣的戰爭破壞,相對說還比較繁榮、平靜,於是決定在此擇地安居,「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為農》)。杜甫後來作過一篇思念草堂的詩,比較詳細地敘述了營建草堂的情況:「我生性放誕,雅欲逃自然。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遭亂到蜀江,臥屙遣所便。誅茅初一畝,廣地方連延。經營上元始,斷手寶應年。敢謀土木麗,自覺麵勢堅。亭台隨高下,敞豁當清川。惟有會心侶,數能同釣船。」(《寄題江外草堂》)從中可知,詩人到成都不久,即在上元元年(760)春,就已開始營建草堂了。
行至興州(治所在今陝西略陽)東三十裏,眼前崇嶺突兀,相傳這裏是青城山道士徐佐卿化鶴隱居之地,故名飛仙嶺。上有閣道(棧道)百餘間,通往蜀中。曹操曾稱這裏是「漢中之咽喉」,可見其形勢之險要。「棧雲闌幹峻,梯石結構牢。萬壑欹疏林,積陰帶奔濤。寒日外澹泊,長風中怒號」。高棧連雲,外設闌幹;壘石成梯,結構堅牢。林樹蕭疏,斜倚山穀;積陰之中,奔騰波濤。幽林之外,日光淒淡;空穀之內,長風怒號。進入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廣元)地界,越五盤嶺,嶺上棧道盤曲五重。這裏地處僻遠,風俗淳樸,魚安於水,鳥不避人:「地僻無網罟,水清反多魚。好鳥不妄飛,野人半巢居。」這使深惡世態澆薄的詩人,感到無限欣慰。
再往前走,至綿穀縣(今屬四川廣元),見龍門山。山上有石穴,高數十丈,其狀如門,俗稱龍門,山以此得名。這裏石壁陡立,下臨清江,所修棧道,比別處更加險峻。「清江下龍門,絕壁無尺土。長風駕高浪,浩浩自太古。危途中縈盤,仰望垂線縷。滑石欹誰鑿?浮梁裊相拄。目眩隕落花,頭風吹過雨」。棧道縈紆盤曲,仰望遠處,如一縷垂線,使人心驚。滑石傾斜,是誰不畏艱險,在上開鑿?空中閣道,如浮梁裊裊,相互支撐。麵臨江濤滾滾,雙目昏眩,如雜花隕落;傾聽驚濤喧豗,頭腦脹痛,似急雨吹過。「終身歷艱險,恐懼從此數」。詩人生平經歷的險阻,就數這裏最令人生畏。龍門閣附近,又有石櫃閣。「蜀道多早花,江間饒奇石。石櫃曾波上,臨虛盪高壁。清暉回群鷗,暝色帶遠客」。蜀中天暖,山花早開;江間水激,奇石離離;閣道淩空,橫跨江水,波光上映,影盪崖壁;日落鷗還,暝色送客;暮景如畫,風致奕奕。
行至利州昭化縣(今屬四川廣元)東北,隻見桔柏渡口「竿濕煙漠漠,江永風蕭蕭。連笮動裊娜,征衣颯飄搖」。這裏連竹為橋,隨風搖盪,行人過江,別有一番風味。「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門,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則順」(張載《劍閣銘》)。劍州劍門縣(今四川劍閣)北,有劍門山,又稱梁山。山有七十二峰,綿延起伏,形若利劍,高聳霄漢。峭壁中斷處,兩山相峙如門,故名劍門。「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劍門為蜀道要隘,蜀中恃為門戶,地勢險峻,歷來為戍守要地,自古多憑險割據之事。詩人到此,思騁古今,臨風惆悵,進而譴責上天造成這樣險要的地勢,希望能剷除這裏的群峰疊嶂,使割據者無險可恃,朝廷不用併吞征伐,以消除爭鬥。「至今英雄人,高視見霸王。併吞與割據,極力不相讓。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既反映了詩人深遠的憂思,又表現出闊大的心胸氣魄。離開劍門,進入綿州德陽地界。
自秦州入蜀,一路危峰聳天,激流橫地,山川奇險,道路崎嶇。及過鹿頭關,千裏沃野,一片蔥鬱。站在鹿頭山上眺望,「連山西南斷,俯見千裏豁」。「及茲險阻盡,始喜原野闊」。走出川陝的險道,麵對蜀中的古蹟,追思前代的文事,嘆息自身的遭遇,詩人感慨不已:「悠然想揚馬,繼起名聿兀。有文令人傷,何處埋爾骨?」從這裏南行一百五十裏,忽見華屋連片,簫笙齊作,樹木蒼然,鳥雀啾啾,成都豁然呈現在眼前。「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大江東流去,遊子去日長」。詩人的生活和創作,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草堂
草堂
杜甫是詩中聖哲;成都的杜甫草堂,則是詩國中的聖地。歷代文人學士到成都,都要去草堂憑弔遊覽。中唐詩人張籍送人入蜀,曾這樣叮囑:「行盡青山到益州,錦城樓下二江流。杜家曾向此中住,為到浣花溪水頭。」(《送客遊蜀》)可見他對草堂的仰慕之情何等深切。當年杜甫營造、居住的草堂,在中唐就已蕪沒,但那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又都完美地保留在他的作品中,隻要翻開杜詩,草堂也就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杜甫剛到成都,寄居在西郊草堂寺中。「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酬高使君相贈》)。這幾句詩,就是描寫初到時的生活情景。當時,杜甫經過「一歲四行役」的顛簸,渴望有個安定的環境。成都由於沒有遭到中原那樣的戰爭破壞,相對說還比較繁榮、平靜,於是決定在此擇地安居,「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為農》)。杜甫後來作過一篇思念草堂的詩,比較詳細地敘述了營建草堂的情況:「我生性放誕,雅欲逃自然。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遭亂到蜀江,臥屙遣所便。誅茅初一畝,廣地方連延。經營上元始,斷手寶應年。敢謀土木麗,自覺麵勢堅。亭台隨高下,敞豁當清川。惟有會心侶,數能同釣船。」(《寄題江外草堂》)從中可知,詩人到成都不久,即在上元元年(760)春,就已開始營建草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