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離情


    亂世離情


    傳說「彭城劉景直,雍熙(宋太宗年號)間遊華清宮,因題詩於門屏間雲:『天子多情寵太真,六宮專幸掌中身。漁陽鼓動長安破,從此香肌委路塵。』是夜,夢明皇(唐玄宗)召去,論當時事……岐王至,明皇曰:來何晚?王曰:適杜甫到臣帳中,誦哥舒翰詩向臣,似有得色,雲:舊月低秦樹,山河繞漢宮。』明皇曰:常愛伊『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之句。李白終無甫之筋骨……」(阮閱《詩話總龜》引《洞微誌》)又傳說「盛文肅夢朝上帝,見殿上執扇,有題詩雲:『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意其天人詩,識之。既寤,以語客,乃杜甫詩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幕府燕閑錄》)。


    這兩句詩,出自杜甫《羌村三首》。究竟有什麽魔力,居然一再入人之夢呢?


    至德二年(757)二月,肅宗將行在(朝廷臨時所在地)從彭原(今甘肅寧縣)遷到鳳翔(今屬陝西)。四月,杜甫在大雲經寺和尚贊公的幫助下,出長安金光門,履危蹈險,隻身潛奔鳳翔,任左拾遺。沒幾天,就因疏救房琯,觸怒肅宗,幸虧宰相張鎬的營救,才未問罪,但從此失去了肅宗信任。八月,奉敕回羌村探親。秋天回到家中,寫了《羌村》、《北征》這些名作。


    「爺娘聞女來,出郭扶相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木蘭詩》)。這幾句詩,寫木蘭代父從軍,立功回家時,家人激動、喜悅、忙碌的景象,在實際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但杜甫寫他剛到家時的情景,則完全不同:「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裏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王嗣奭認為:「『妻孥怪我在』二句,總是一個喜。蓋久別積憂,忽然歸,驟然見,喜不可堪,且怪且驚,繼之拭淚,皆喜心逼迫出來有此光景。」(《杜臆》)這種分析,還隻停留在詩的表麵。當時攻戰不休,寇盜縱橫,白骨遍野,十室九空,人命危殆,朝不慮夕,誰也不敢有必生之望。「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摧頹蒼鬆根,地冷骨未朽。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述懷》)。這幾句詩,真切地寫出了戰亂將無數家庭毀滅的慘狀。在這種時候,當久別的親人突然出現在眼前,反使人疑神疑鬼,驚怪不已;直到兩眼相對,兩手相握,方才知道彼此都還活在世上,於是轉驚為喜,淚流滿麵了。反過來說,正因為有了「間道暫時人」這樣的恐懼,才會有「生還偶然遂」的慨嘆。世事的艱危,旅途的險惡,分離時的憂懼,相見時的驚喜,多少甜酸苦辣,都包含在這十字之中。杜甫後來作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亂後嗟吾在,羈棲見汝難。」(《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覓使寄此》)所表現的正是同樣的情意。


    夜深人靜,驚猶未已,淚眼熒熒,相對無語,悲喜交集,如在夢中。心中情思,無從說起,也不必多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千言萬語,已盡在靈犀一點之中。情到難以自持之時,往往以真為假,以假為真。當人的願望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當人不堪別離愁思的折磨,惟有以假為真,在夢境之中得一些安慰。但夢醒之後,徒然增添更多的悵恨。這種屢次被夢境欺騙的苦澀的感受,使人在真正相見之時,反以真為假,以至不敢自信,恍若處在夢境之中。「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這兩句詩,將亂世相逢時且驚且疑、亦悲亦喜的心理狀態,表現得極其逼真傳神。以後如司空曙的詩「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雲陽館與韓紳宿別》),晏幾道的詞「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鷓鴣天》),都從杜甫詩中化出。而陳師道詩「了知不是夢,忽忽心未穩」(《示三子》),柳永詞「夜永有時,分明枕上,覷著孜孜地。燭暗時酒醒,原來又是夢裏」(《十二時》),則翻用杜甫詩意,均成佳句。


    在這首詩中,杜甫正是通過描寫妻子的驚疑悲喜,來抒寫自身極其沉痛的現實感慨;通過一個家庭的團聚,反映出多少家庭已被破壞;通過個人的遭遇,表現國家的災難。唐玄宗在劉景直的夢中,自稱喜愛此詩,不知他是否想過,這樣的災難,都是他一人造成的?如果他認識到這一點,怎麽竟一點也不感到慚愧?如果他連這點也不明白,那麽究竟又喜愛什麽?為何喜愛?至於盛度夢見在上帝的宮殿中也題著杜甫的詩句,是上帝不忘人間疾苦?還是天上也有和人間同樣的不幸?是上帝放在身邊,用以警誡自己?還是僅僅作為一種附庸風雅、標榜功德的裝飾?


    義鶻


    義鶻


    在白居易的《新樂府》中,有一篇《秦吉了》:「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頸紅。耳聰心慧舌端巧,鳥語人言無不通。昨日長爪鳶,今日大嘴烏。鳶捎乳燕一窠覆,烏啄母雞雙眼枯。雞號墮地燕掠去,然後拾卵攫其雛。豈無雕與鴞,嗉中食飽不肯搏;亦有鸞鶴群,閑立颺高如不聞。秦吉了,人言爾是能言鳥,豈不見雞燕之冤苦?吾聞鳳凰百鳥王,爾竟不為鳳凰之前致一言,空多噪噪閑言語!」


    這首詩寫長爪鳶、大嘴烏侵占燕窠,啄瞎雞眼,而雕鴞坐視不救,鸞鶴充耳不聞,能說會道的秦吉了向來喋喋不休,在百鳥之王鳳凰麵前卻一聲不吭。比喻當時豪強欺淩弱小,為非作歹,而執法官員屍位素餐,朝中清貴置若罔聞,諫官隻會說些空話假話,滿朝達官,竟無一人肯負責任,致使正義不張,民害不除。詩中最後將為民伸冤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當然,這必然是一種無濟於事的空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紳並收藏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