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雖然好,但是語氣卻全是大哥訓弟弟的語氣,給了當時正意氣風發的張璪一瓢冷水。
張璪的心胸可不寬宏,認為蘇軾在蓄意諷刺他,表麵上稱受教,私下裏卻切齒,一有機會,立即瘋狂打擊報復。
所以說蘇軾這一輩子就壞在了那張嘴上。
李定將紫砂壺接過來,一看又驚又喜:「這是……」
張璪得意洋洋:「這是蘇油送給蘇軾的茶壺,我在蘇軾的行李當中搜檢出來的,有了這個,我們便可以連同蘇油一起彈劾!」
……
宮中,呂公著正在和趙頊侃侃而談。
得知了陳世儒的結局,呂公著也是一聲嘆息:「士大夫之家,蒙祖上世恩,而不明道,不修禮,不進業,德能不孚,齊不了偌大家業人口,曾不如汴京三口小戶,壺漿叫賣,也得終年。」
這話有些淒涼之意,但是卻頗在理。
其實他這也是在委婉的勸諫趙頊。
呂公著的特點就是這樣,他的話總是循循善誘,也總是讓趙頊聽得進去。
趙頊說道:「今日得李定提醒,已知大理寺賈種民奸弊,之前委屈呂公了。」
呂公著不以為意:「幹請之事,臣本就有嫌疑,禦史台,大理寺立案調查,製度上本來就是應當的。」
「不過祖宗設製度,盡有製衡,庶幾政治清明。然法司,台諫,他們的製衡又在哪裏呢?」
「不從製度製衡上予以解決,今日能有賈種民,明日未必就不能有張湯,郅都,周興,來俊臣。」
「蘇頌的德性朝野皆知,熙寧九年正月,蘇杭災患。在選任地方長官時,陛下稱其仁厚,必能拊安吳人,命其知杭州。」
「再往前,蘇頌因拒不草李定之詔被貶,陛下憐其外和內剛,決定再次啟用,臣記得當時陛下就曾經說過:『子容之德,朕已悉知。』」
「可是半年之前,舒亶以細罪彈劾蘇頌,使其降職秘書監,出知濠州。」
「相比其過失,懲處不可謂不重,然舒亶尚不止,更誣告蘇頌接受幹請。陛下,禦史台的決意,難道真沒有一點是希從聖意,意圖幸進嗎?」
蘇頌落職濠州,起因是因為一樁離奇的訴訟。
東京大相國寺僧人宗梵,控告自己的師傅——寺院的住持道隆大和尚,說道隆私下將寺院的粥錢支給了官員孫純。
一封狀紙告到開封府尹那裏,蘇頌調查案件之後,發現原來是道隆借過孫純的錢,孫純討帳時,道隆一時手頭拮據,就用寺院的粥錢相抵。
孫純遭到控告,馬上將錢還給了道隆,兩人約定另外的還錢期限。
道隆缺錢就是個笑話,不過大和尚喜歡理財,把錢都存了皇宋銀行定期,尚有幾日才到期,終究是捨不得那點利息而已。
因此蘇頌認為這隻是一樁小事兒,孫純討帳本就沒錯,而寺院的錢募自民間,由住持支配,其實也沒錯,而且此事後果也並不嚴重,孫純也糾正得及時,不能作為官員仗勢欺人來處理。
於是判定徒弟宗梵無事生非,擾亂風氣,以杖責罰處。
按照常理說,事情就過去了,卻沒想到不久之後又起波瀾。
開封府一名城隍卒,竟然狀告蘇頌偏袒孫純。
城隍卒就是城隍廟的看廟的小兵,一個小小的城隍卒就敢狀告開封府尹,簡直天方夜譚。
可是這紙訴狀不僅上告了,而且成功了,還直接捅到了禦史台!
舒亶親自審理此案,最後發現孫純與蘇頌,竟然有拐彎抹角的親戚關係。
第九百五十八章 善諫
雖然舒亶自己都在判詞裏都承認,蘇頌當初判案時,的確並不知曉自己與孫純是姻親關係,但是還是認為,既然兩人是親戚,就可以認定蘇頌徇私枉法的罪名。
明眼人都知道這個判決絕不合理,但是說到底,根子其實在皇帝那裏。
趙頊對陳世儒案的久拖不決不滿,因而失去了耐心,想將蘇頌換掉,禦史台摸到了趙頊的脈門後,便通過這個荒謬的案子,讓蘇頌離開了開封府尹的位置。
呂公著繼續說道:「皇帝喜怒,不可輕示與人,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禦史台之前用這種方法讓蘇頌離職,本來就有些卑劣,而陛下圖一時之便利,並沒有加以製止,這就讓他們試探成功之後,更加的肆無忌憚。」
「才有了它司的大受鼓舞,才有了大理寺的東施效顰。」
「陛下,遵照製度,有時候的確是痛苦的。」
「尤其是人主,一言而震動天下,何事不可立決?因而偶爾失去耐心,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人主一個小小的隨意,看著便利一時,往往有麻煩在後。」
「唐代李林甫,楊國忠,為固全相位,斷絕地方上進之路,許守將自成藩鎮。倒是方便了他們自己,結果便有了安史之亂。之後尾大不掉,直到皇帝淪為宦官的工具,直到唐朝滅亡。」
這其實還是在委婉地提出批評,意思是說事情的根子都在你這裏。
趙頊是水準以上的君王,呂公著這種講話方式,讓他覺得能夠接受:「之前是失了計較,呂公果是老成,我明白了。」
說完又問道:「蘇軾呢?」
呂公著微微一笑,看來蘇頌是救下來了:「蘇軾言辭裏或有譏刺,也是其大咧咧的性格使然,天下這樣的人還少嗎?隻少了他那份才氣,一詩一詞,爭相傳頌,故而天下皆知。」
張璪的心胸可不寬宏,認為蘇軾在蓄意諷刺他,表麵上稱受教,私下裏卻切齒,一有機會,立即瘋狂打擊報復。
所以說蘇軾這一輩子就壞在了那張嘴上。
李定將紫砂壺接過來,一看又驚又喜:「這是……」
張璪得意洋洋:「這是蘇油送給蘇軾的茶壺,我在蘇軾的行李當中搜檢出來的,有了這個,我們便可以連同蘇油一起彈劾!」
……
宮中,呂公著正在和趙頊侃侃而談。
得知了陳世儒的結局,呂公著也是一聲嘆息:「士大夫之家,蒙祖上世恩,而不明道,不修禮,不進業,德能不孚,齊不了偌大家業人口,曾不如汴京三口小戶,壺漿叫賣,也得終年。」
這話有些淒涼之意,但是卻頗在理。
其實他這也是在委婉的勸諫趙頊。
呂公著的特點就是這樣,他的話總是循循善誘,也總是讓趙頊聽得進去。
趙頊說道:「今日得李定提醒,已知大理寺賈種民奸弊,之前委屈呂公了。」
呂公著不以為意:「幹請之事,臣本就有嫌疑,禦史台,大理寺立案調查,製度上本來就是應當的。」
「不過祖宗設製度,盡有製衡,庶幾政治清明。然法司,台諫,他們的製衡又在哪裏呢?」
「不從製度製衡上予以解決,今日能有賈種民,明日未必就不能有張湯,郅都,周興,來俊臣。」
「蘇頌的德性朝野皆知,熙寧九年正月,蘇杭災患。在選任地方長官時,陛下稱其仁厚,必能拊安吳人,命其知杭州。」
「再往前,蘇頌因拒不草李定之詔被貶,陛下憐其外和內剛,決定再次啟用,臣記得當時陛下就曾經說過:『子容之德,朕已悉知。』」
「可是半年之前,舒亶以細罪彈劾蘇頌,使其降職秘書監,出知濠州。」
「相比其過失,懲處不可謂不重,然舒亶尚不止,更誣告蘇頌接受幹請。陛下,禦史台的決意,難道真沒有一點是希從聖意,意圖幸進嗎?」
蘇頌落職濠州,起因是因為一樁離奇的訴訟。
東京大相國寺僧人宗梵,控告自己的師傅——寺院的住持道隆大和尚,說道隆私下將寺院的粥錢支給了官員孫純。
一封狀紙告到開封府尹那裏,蘇頌調查案件之後,發現原來是道隆借過孫純的錢,孫純討帳時,道隆一時手頭拮據,就用寺院的粥錢相抵。
孫純遭到控告,馬上將錢還給了道隆,兩人約定另外的還錢期限。
道隆缺錢就是個笑話,不過大和尚喜歡理財,把錢都存了皇宋銀行定期,尚有幾日才到期,終究是捨不得那點利息而已。
因此蘇頌認為這隻是一樁小事兒,孫純討帳本就沒錯,而寺院的錢募自民間,由住持支配,其實也沒錯,而且此事後果也並不嚴重,孫純也糾正得及時,不能作為官員仗勢欺人來處理。
於是判定徒弟宗梵無事生非,擾亂風氣,以杖責罰處。
按照常理說,事情就過去了,卻沒想到不久之後又起波瀾。
開封府一名城隍卒,竟然狀告蘇頌偏袒孫純。
城隍卒就是城隍廟的看廟的小兵,一個小小的城隍卒就敢狀告開封府尹,簡直天方夜譚。
可是這紙訴狀不僅上告了,而且成功了,還直接捅到了禦史台!
舒亶親自審理此案,最後發現孫純與蘇頌,竟然有拐彎抹角的親戚關係。
第九百五十八章 善諫
雖然舒亶自己都在判詞裏都承認,蘇頌當初判案時,的確並不知曉自己與孫純是姻親關係,但是還是認為,既然兩人是親戚,就可以認定蘇頌徇私枉法的罪名。
明眼人都知道這個判決絕不合理,但是說到底,根子其實在皇帝那裏。
趙頊對陳世儒案的久拖不決不滿,因而失去了耐心,想將蘇頌換掉,禦史台摸到了趙頊的脈門後,便通過這個荒謬的案子,讓蘇頌離開了開封府尹的位置。
呂公著繼續說道:「皇帝喜怒,不可輕示與人,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禦史台之前用這種方法讓蘇頌離職,本來就有些卑劣,而陛下圖一時之便利,並沒有加以製止,這就讓他們試探成功之後,更加的肆無忌憚。」
「才有了它司的大受鼓舞,才有了大理寺的東施效顰。」
「陛下,遵照製度,有時候的確是痛苦的。」
「尤其是人主,一言而震動天下,何事不可立決?因而偶爾失去耐心,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人主一個小小的隨意,看著便利一時,往往有麻煩在後。」
「唐代李林甫,楊國忠,為固全相位,斷絕地方上進之路,許守將自成藩鎮。倒是方便了他們自己,結果便有了安史之亂。之後尾大不掉,直到皇帝淪為宦官的工具,直到唐朝滅亡。」
這其實還是在委婉地提出批評,意思是說事情的根子都在你這裏。
趙頊是水準以上的君王,呂公著這種講話方式,讓他覺得能夠接受:「之前是失了計較,呂公果是老成,我明白了。」
說完又問道:「蘇軾呢?」
呂公著微微一笑,看來蘇頌是救下來了:「蘇軾言辭裏或有譏刺,也是其大咧咧的性格使然,天下這樣的人還少嗎?隻少了他那份才氣,一詩一詞,爭相傳頌,故而天下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