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盜墓的原因五花八門。有一起由頭是——救荒。這件事情,發生於ah省壽縣境內。


    有曆史的地方肯定有寶,壽縣就是這樣;而有寶的地方,盜墓賊肯定就多,壽縣也是這樣。


    民國年間,ah壽縣一帶發生了不少盜墓活動,除了本書說到的張子清、朱旭初、龐子安盜墓外,影響最大的還有這次的“救荒盜墓”以及抗戰開始的“李品仙盜墓”。


    還有……


    救荒盜墓的發起者名義上是鄉紳之流,實則是當時的縣長唐明友、縣警署署長陳布林,以及他們的幕後“保護傘”古沛然。


    就像張子清盜墓一樣,都是在他們的授意之下,隻不過這次的名頭看似冠冕堂皇些罷了!


    在壽縣,最讓民國盜墓賊感興趣的,是境內分布廣泛的楚文化遺址。


    楚人東徙,楚國最後一個都城便在壽縣境內。楚王及其王室成員死後,均葬於壽春的東南遠郊。


    這裏東至大古堆集,西至瓦埠湖,南至莊墓橋,北至賴山集,在其百餘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古塚比較集中,是楚王及貴族墓葬區。


    而著名的“李三古堆”就在其中。


    除了有名的李三古堆,附近還有“趙家古堆”、“鬥笠古堆”,另有幾個較大的古堆已陷入瓦埠湖中,一些中、小土塚大多已經夷為耕地……


    此即《越絕書》(卷二)所謂,“壽春東鳧陵亢者,古諸侯王所葬也。”


    古沛然、唐明友熟讀古史,是深知他們祖上冒青煙,在這麽一個地方做了官,這是上天的眷顧,不盜白不盜,不得白不得。


    但是民國雖然懦弱,卻也懂得敬祖慕宗,對於祖國的千年文明,也製定出了一係列的保護措施。


    所以古沛然之流,於不敢明目張膽之際,巧使暗計,巧立名目,以蔽天下人耳目。


    壽縣朱家集鎮(今劃屬長豐縣楊公鎮)境內的李三古堆,當地人俗稱“離散古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考古報道中多稱“李三孤堆”。


    在李三古堆東北約5公裏處有一個“大古堆”,其封土比原來的李三古堆還要高大;而在李三古堆西北約5公裏有一個“小古堆”。


    李三古堆——大古堆——小古堆,這三座墓分別坐落在一個巨大的等腰三角形的三個角上。


    這是楚人的一種葬俗,還是無意中形成的“葬三角”1,目前考古、民俗專家仍未揭開其中謎團。


    李三夫婦被不明身份的人救走後,唐明友、陳布林開初以為是臥龍山“一隻虎”彭一虎所為,理由是查李三為彭一虎的連襟,倪玉霞係“包打一麵”倪海霞的親妹妹。


    所以有派保安團一個營進剿臥龍山之事。


    可是那次卻被彭一虎們成功突圍。不僅成功突圍,還用機槍射殺了保安團十幾名官兵,繳去一挺機槍和十幾支長槍及彈藥。


    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事件。


    這令唐明友和陳布林們不敢小覷彭一虎。


    為了免除後患,唐明友將彭一虎的情況上報行署,請求派國軍史保國團進壽主剿,以安地方。


    上峰予以批準。史團開進壽縣。可是彭一虎得知消息遁逃,下落不明。


    其時,柯岩的先遣隊仍在壽縣境內追查張子清盜墓案。唐明友與陳布林得知李三夫婦並沒落入柯岩的手中,方才放下了心。


    柯岩以在李三古堆盜挖現場找到洛陽鏟,而這批洛陽鏟乃警方收繳考古隊之物為名,進縣衙找到唐明友,質問唐是否知道張子清盜墓?唐明友堅稱此乃張子清個人行為,與縣府無關,雲雲。


    因而,柯岩等人再次無功而返,回了南京。


    從此,唐明友、陳布林等更是變本加厲,他們在繼續打李三古堆的主意。


    時值ah境內災荒連連,先是淮河流域發生大水災,壽縣一帶災情尤重;繼而又發生旱災,大量災民饑寒交迫、背井離鄉,百姓身陷水深火熱之中。


    有災荒就有救荒,然政府正在打內戰,而救荒的範圍又大,於是乎,有人就想到了盜墓。


    據說當時提出盜墓救荒者,乃


    朱家集國民黨聯保主任朱文新及保長汪三荃,他們找到當時的朱家集鎮鎮長劉耀文。


    朱、汪說李三古堆決不是一個尋常的古堆,既然有人能盜挖出三百多件古物,其中必定還有埋藏,主張將那古堆繼續開挖。


    民國文物市場當時已興起,“古董值錢”大家都知道。如果挖出古物賣得了錢,不就可以作為“救災”之用嗎?


    “救災”怎麽會想起挖李三古堆?


    朱、汪明析原委:當地農民在興修水利、犁田耙地時每每就會發現古物,不時有零星古物出現。


    最大的一次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當地農民在古堆附近農田犁田耙地時,發現不少鼎、壺、簋、鎬等青銅器,還有帶鉤、鏡、車馬飾具等。


    這些古物被古董商收走後,獲利甚豐。


    劉耀文正苦於無救荒良策,聽了朱、汪二人的建議,覺得不妨試試。但他作不了主,於是將此建議上報縣署。


    縣署鑒於當前救荒形勢嚴峻,也覺得利用先人之物以解百姓之苦道理上可以說得過去,但卻為民國法律之不允,遂擱置不提。


    然鄉閭中鄉紳們的請願書一封一封飛往縣署,令縣署頭疼。後實在難於應付,縣署就撂下一句話:此乃民眾之意也!


    意思即是說,這是老百姓的無奈之舉,縣署不能做違法之事,但是你們基層的幹部們看著辦吧!把盜墓救荒與民主民生聯係起來了。


    於是朱文新和汪三荃就組織老百姓開會,討論盜墓救荒之事。


    會上言明,此舉僅是為救荒著想,是無奈之舉,所得款項,全部用來救荒,決不食言。


    朱文新和汪三荃說,盜挖古墓,有損陰德,我們要設壇祭祀,以祈祖先恕罪!


    當時朱家集鎮鄉民都被鼓動起來,人人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地衝動,摩拳擦掌。


    這次他們鼓動了三百多鄉民,開進李三古堆。


    開挖的那天,朱文新和汪三荃在李三古堆前擺放案桌,擺上三牲,焚香禱告,三百多鄉民烏泱泱跪了一地,場麵莊嚴肅穆。


    雖然朱旭初、龐子平這兩個當年的參與者死了,但上次參與盜挖的人還大有人在,於是他們沿著當年挖掘的方向進行開挖。


    本次盜挖從當年農曆3月19日開始,共挖了92天。挖到陰曆5月22日,開始現寶,出土青銅器物。


    接著,越挖越多,除了大批青銅器,還有其它零星石器,據說不下4000多件,大的青銅器每件重達數百斤。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關於“葬三角”,有人認為其中的一堆是袁氏孤堆,墓主是東漢末年,公元197年在壽春稱帝的袁術。袁術打敗了雄踞徐州的呂布後,又遭曹操擊敗,退到潛山。公元199年,袁術死後葬於壽春東南遠郊。


    經權威學者郭沫若考證,“葬三角”中的李三古堆,就是楚幽王熊悍的墓葬,距離壽縣有25公裏,在朱家集東南約1.5公裏遠的地方。此古墓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被軍閥李品仙徹底盜毀(詳見《民國盜墓史·內幕卷》相關章節),但李並不是首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三古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兵阿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兵阿三並收藏李三古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