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這個時候本來是在拉風箱。他也不用刻意去觀察火候。他隻要用眼瞄一下火苗子,就知道粗坯煉成的程度。
現在徒弟在拉風箱,他覺得徒弟拉得很好。
隻不過……
關鍵的時候到了,李三還是讓徒弟歇一會兒,他自已來拉。
顯然,徒弟拉他不放心。或者說,他還不習慣在別人拉風箱的情說下判斷火候。
不過這個程序徒弟顯然沒做過一一或者換句話說師傅是不可能拉風箱的。但是李三讓徒弟走開,徒弟不敢不走開。
這個時候拉風箱,純粹靠經驗,李三拉的是三長一短。兩個徒弟都看出來了。
一會兒,爐膛裏的火苗子一躥一躥,像歡快的馬駒兒。火苗子的頭上呈金藍色。
李三極迅速地用鐵鉗子夾起粗坯,粗坯初夾起時像一個紅纓球一一耀眼,美麗!
他夾著粗坯在鐵砧上一頓,用小錘往紅纓球上一點,舉大錘的徒弟便狠狠地砸下去,一錘、一錘……
砸了一通之後,李三用小錘往砧邊一磕。
這是鐵匠行裏規定的動作,說明工作告一段落。
徒弟見狀停了大錘。但不離開,而是邊擦汗邊仍用眼睛看著。
身後的那個徒弟也一樣。
隻見李三在砧上將小錘“叮叮叮”又磕了三下。這三下不知是什麽意思,兩個徒弟沒有看懂,因為他的師父甘牯子似乎沒有這樣的動作。
李三磕了三下之後,將手中的小錘不停地砸那塊粗坯,一邊砸一邊翻麵,一邊翻麵一邊砸,這邊砸砸,那邊砸砸。
奇怪的是,這樣砸了之後,那塊粗坯在不斷地起變化,不幾,一張秀麗的钁頭就打好了。
接下來是回火。
回火是根據钁頭鍛打的程度,做一些修正、補充,使成品漸臻完美。
最後一道工序是淬火。
這道工序和回火一樣是關鍵中的關鍵。比如钁頭,打得美觀是一方麵,但堅固、耐用,是另一方麵。
有的鐵器外觀美麗,但不經久耐用,挖土的時候,稍一碰到硬物,便現缺口。
這種情況。有經驗者知道,有兩方麵原因,一是原材料問題,二便是淬火的問題。
有時候,有好的原材料,淬火沒過關,也會出現上述的情況。
但是,打鐵時這種淬火和回火技術,其實全憑實踐經驗,一般人很難從別人的實踐中看出來,而要靠自己親身體驗。
準確些說,打鐵者要根據鐵器的大小、形狀來定;各種鐵器,雖然外型製作十分精美,但是如果師傅的淬火或回火的技術不過關,製作的鐵器也是很不耐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
民間俗語說的好:鐵匠技術高不高,淬火回火第一道,淬火回火掌握好,手中鐵器可變寶。
李三將鐵器淬火後,就放到一邊晾著去了。
……
這一天,李三一共打了三樣鐵器,分別是钁頭,菜刀,還有一把火鉗。
巧的是,有一個顧客恰好選中了這三樣鐵器:钁頭、菜刀和火鉗。
甘牯子的兩徒中,有一個是個有心人,他將李三打的三樣鐵器做上記號;他親眼看到那個顧客一次性買走了這三樣鐵器。
同時買走同一位師傅打的鐵器,似乎有一點神奇:在眾多的鐵器中,他為什麽偏偏選上這三樣?
傍晚的時候,舅舅爺從西正陽回來了。
他紅光滿麵。
也許喝了不少的酒,特別地興奮;也許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一他完成了外甥甘牯子交給的任務。
第二天,甘牯子特意歇了一天的業一一僅留甘史氏在家看鋪子(有顧客來買鐵器)。
其餘的由舅舅爺帶著,甘牯子的兩個徒弟一人挑一個擔子,李三夫婦、甘牯子都跟著,往河埠頭走去。
一行人過了河,舅舅爺徑直往劉雙江家中帶。
劉雙江的房屋在村子的東頭,隔河埠頭很近。
都是說好了的,劉雙江在房前迎著。
“賢侄呀,這位就是李三,這是他的婆娘,這位是我的外甥,這兩位後生呢,是我外甥的徒弟。”舅舅爺對著劉雙江一一介紹。
“歡迎!歡迎!”劉雙江四十幾歲年紀,國字臉,高歡骨,眉宇上有一顆黑痣。
“麻煩你了!”李三很有禮貌地說。
“不麻煩!不麻煩!”劉雙江瞥了一眼倪玉霞,豪爽地說,“我們都是自家人,不是自家人不進自家門。客道話不要說。”
這個劉雙江還是很能說的哈!
進了劉家門,發現這是一座很大很古老的徽派建築1。
徽派建築源在皖南,像皖中出現這種建築並不奇怪。畢竟從地理淵源來說,它們隔得並不遠。但這座劉氏建築明顯是衰落了。
原先可能是一座完整的建築,但現在隻剩下兩進。
古代徽州建築在成型的過程中,受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的影響,顯示出較鮮明的區域特色。
它在造型,功能,裝飾,結構諸多方麵自成一格。
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州縉紳和商業集團勢力的崛起,徽派園林和宅居建築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鎮紮根落戶,如江蘇的揚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華,江西的jdz等地,全部都是徽式建築相對密集的城鎮。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
作為設計和實施者,江南民間的“徽州幫”匠師集團對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派建築”風格最為鮮明的是中國傳統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
徽式宅居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麵水,講求風水價值。
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麵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間。
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
在裝飾方麵,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歎為觀止,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築物融為一體,使建築精美如詩,堪稱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
這座劉氏古宅,雖然僅存兩進,但還能看出昔日整個建築的深邃廣大來。
現在住在這座古宅裏的除了劉雙江,還有三戶,俱為劉姓。
不過據劉雙江講,這四戶人家雖然均姓劉,但卻不是同一族。或許很有可能,幾百年前他們是同一族。
因為族譜流失,又沒續修新譜,故他們也就以年紀論資排輩,互相稱呼。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徽式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源於東陽建築,徽派建築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曆來為中外建築大師所推崇。
徽派建築並非特指ah建築,主要流行於徽州六縣與嚴州大部以及周邊徽語區(如ah旌德、石台,江西浮梁、德興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還廣泛采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
徽派建築與其地區傳統民居都有共同的特點,聚族而居,坐北朝南,注重內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傳統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麵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歎服。
現在徒弟在拉風箱,他覺得徒弟拉得很好。
隻不過……
關鍵的時候到了,李三還是讓徒弟歇一會兒,他自已來拉。
顯然,徒弟拉他不放心。或者說,他還不習慣在別人拉風箱的情說下判斷火候。
不過這個程序徒弟顯然沒做過一一或者換句話說師傅是不可能拉風箱的。但是李三讓徒弟走開,徒弟不敢不走開。
這個時候拉風箱,純粹靠經驗,李三拉的是三長一短。兩個徒弟都看出來了。
一會兒,爐膛裏的火苗子一躥一躥,像歡快的馬駒兒。火苗子的頭上呈金藍色。
李三極迅速地用鐵鉗子夾起粗坯,粗坯初夾起時像一個紅纓球一一耀眼,美麗!
他夾著粗坯在鐵砧上一頓,用小錘往紅纓球上一點,舉大錘的徒弟便狠狠地砸下去,一錘、一錘……
砸了一通之後,李三用小錘往砧邊一磕。
這是鐵匠行裏規定的動作,說明工作告一段落。
徒弟見狀停了大錘。但不離開,而是邊擦汗邊仍用眼睛看著。
身後的那個徒弟也一樣。
隻見李三在砧上將小錘“叮叮叮”又磕了三下。這三下不知是什麽意思,兩個徒弟沒有看懂,因為他的師父甘牯子似乎沒有這樣的動作。
李三磕了三下之後,將手中的小錘不停地砸那塊粗坯,一邊砸一邊翻麵,一邊翻麵一邊砸,這邊砸砸,那邊砸砸。
奇怪的是,這樣砸了之後,那塊粗坯在不斷地起變化,不幾,一張秀麗的钁頭就打好了。
接下來是回火。
回火是根據钁頭鍛打的程度,做一些修正、補充,使成品漸臻完美。
最後一道工序是淬火。
這道工序和回火一樣是關鍵中的關鍵。比如钁頭,打得美觀是一方麵,但堅固、耐用,是另一方麵。
有的鐵器外觀美麗,但不經久耐用,挖土的時候,稍一碰到硬物,便現缺口。
這種情況。有經驗者知道,有兩方麵原因,一是原材料問題,二便是淬火的問題。
有時候,有好的原材料,淬火沒過關,也會出現上述的情況。
但是,打鐵時這種淬火和回火技術,其實全憑實踐經驗,一般人很難從別人的實踐中看出來,而要靠自己親身體驗。
準確些說,打鐵者要根據鐵器的大小、形狀來定;各種鐵器,雖然外型製作十分精美,但是如果師傅的淬火或回火的技術不過關,製作的鐵器也是很不耐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
民間俗語說的好:鐵匠技術高不高,淬火回火第一道,淬火回火掌握好,手中鐵器可變寶。
李三將鐵器淬火後,就放到一邊晾著去了。
……
這一天,李三一共打了三樣鐵器,分別是钁頭,菜刀,還有一把火鉗。
巧的是,有一個顧客恰好選中了這三樣鐵器:钁頭、菜刀和火鉗。
甘牯子的兩徒中,有一個是個有心人,他將李三打的三樣鐵器做上記號;他親眼看到那個顧客一次性買走了這三樣鐵器。
同時買走同一位師傅打的鐵器,似乎有一點神奇:在眾多的鐵器中,他為什麽偏偏選上這三樣?
傍晚的時候,舅舅爺從西正陽回來了。
他紅光滿麵。
也許喝了不少的酒,特別地興奮;也許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一他完成了外甥甘牯子交給的任務。
第二天,甘牯子特意歇了一天的業一一僅留甘史氏在家看鋪子(有顧客來買鐵器)。
其餘的由舅舅爺帶著,甘牯子的兩個徒弟一人挑一個擔子,李三夫婦、甘牯子都跟著,往河埠頭走去。
一行人過了河,舅舅爺徑直往劉雙江家中帶。
劉雙江的房屋在村子的東頭,隔河埠頭很近。
都是說好了的,劉雙江在房前迎著。
“賢侄呀,這位就是李三,這是他的婆娘,這位是我的外甥,這兩位後生呢,是我外甥的徒弟。”舅舅爺對著劉雙江一一介紹。
“歡迎!歡迎!”劉雙江四十幾歲年紀,國字臉,高歡骨,眉宇上有一顆黑痣。
“麻煩你了!”李三很有禮貌地說。
“不麻煩!不麻煩!”劉雙江瞥了一眼倪玉霞,豪爽地說,“我們都是自家人,不是自家人不進自家門。客道話不要說。”
這個劉雙江還是很能說的哈!
進了劉家門,發現這是一座很大很古老的徽派建築1。
徽派建築源在皖南,像皖中出現這種建築並不奇怪。畢竟從地理淵源來說,它們隔得並不遠。但這座劉氏建築明顯是衰落了。
原先可能是一座完整的建築,但現在隻剩下兩進。
古代徽州建築在成型的過程中,受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的影響,顯示出較鮮明的區域特色。
它在造型,功能,裝飾,結構諸多方麵自成一格。
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州縉紳和商業集團勢力的崛起,徽派園林和宅居建築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鎮紮根落戶,如江蘇的揚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華,江西的jdz等地,全部都是徽式建築相對密集的城鎮。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
作為設計和實施者,江南民間的“徽州幫”匠師集團對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派建築”風格最為鮮明的是中國傳統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
徽式宅居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麵水,講求風水價值。
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麵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間。
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
在裝飾方麵,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歎為觀止,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築物融為一體,使建築精美如詩,堪稱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
這座劉氏古宅,雖然僅存兩進,但還能看出昔日整個建築的深邃廣大來。
現在住在這座古宅裏的除了劉雙江,還有三戶,俱為劉姓。
不過據劉雙江講,這四戶人家雖然均姓劉,但卻不是同一族。或許很有可能,幾百年前他們是同一族。
因為族譜流失,又沒續修新譜,故他們也就以年紀論資排輩,互相稱呼。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徽式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源於東陽建築,徽派建築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曆來為中外建築大師所推崇。
徽派建築並非特指ah建築,主要流行於徽州六縣與嚴州大部以及周邊徽語區(如ah旌德、石台,江西浮梁、德興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還廣泛采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
徽派建築與其地區傳統民居都有共同的特點,聚族而居,坐北朝南,注重內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傳統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麵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