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衍現在心中有著許多疑問,但他還是強製忍住了,華夏守護之靈很是欣慰。


    華夏守護之靈身上越來越有人情味了,不像之前一樣充滿著神性。他躲在識海深處,很是愁悶,現在根本不敢露麵,就怕引來某些存在的窺探,隻能祈禱英靈快點完成變化,然後找個地方隱匿起來。


    華夏人文始祖現在全部閉關去了,守護之靈現在連個商量的人都沒有,他沒辦法也沒那個能力處理這件事,甚至連這些英靈是怎麽出現的他都不敢起半點好奇之心。


    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在識海之中,盡量減少與這些不該現在出現的存在接觸。


    就在他胡思亂想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在自己所推演的關於未來的夢境中,並沒有那個小男孩風少君!這個發現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讓他想到了一種可能性——風少君的未來是無法被推演的,有人給他屏蔽的天機?


    想到這裏,他突然感到一陣毛骨悚然:夢境之中也沒有華夏人文始祖的存在,但確確實實是因為他們給予幫助才能夠推演未來的!


    但他很快又平靜下來,他意識到自己剛剛有些想岔了,竟然被自己嚇住了。


    華夏的那個存在不是敵人。


    直到現在,他才回過味來,每當回想起當初遇到人文始祖後的那些事。時間仿佛已經過去很久,然而實際上並沒有那麽久,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默默地引導著他,讓他淡忘這些記憶。


    想到這裏,華夏守護之靈開始悉數自己從誕生至今的所有經曆。


    原來,自從遇到那位來自外界的入侵者,並為了戰勝對方而吸收了人文始祖的力量之後,一切都開始變得不同尋常起來。


    他終於明白為什麽許多細節會漸漸淡忘,原來是因為他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而那個神秘的存在正是為了讓他回到原來的成長軌跡,故意讓他忽視周圍的異常情況。


    因此那時他才會如此執著地想要去推演未來,這一切都是這位神秘存在的傑作,目的便是讓他重回正軌。


    華夏守護之靈是華夏文明所孕育而生,所以他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將華夏文明融會貫通,使之真正成為屬於自己的力量,而這個成長的過程不能由外力參與進來。


    “想來華夏人文始祖也並不清楚,而他們去閉關也是這位存在引導他們少與自己接觸。”


    若沒有這些本不該出現存在的幹擾,他原本的成長路徑應該與現在相同:先是幫助某個被選中的華夏人開辟識海,然後再跟隨此人遊曆華夏的各個曆史遺跡,共同梳理一遍華夏文明的脈絡,並通過華夏文化來凝練自身。


    也就是說,如今他選擇跟隨夏先衍,其實正是回歸到了最初的成長路線之上。而那位神秘存在也成功地幫助華夏守護之靈回到了原本的成長軌道。


    “所以說,我當初執意要去推演未來,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徹徹底底地將借來的力量歸還給這片天地。”


    理明白了事情的緣由,華夏守護之靈感到一陣輕鬆,他卻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那笑聲帶著幾分苦澀和無奈,尚未完全凝聚成實體的他,此刻笑得比哭還要難看。


    “兜了一大圈,問題就出在遇到那個敵人,應該讓天道來處理。”


    “好消息是,未來不再像夢境中那樣充滿絕望。”他自言自語道,“壞消息是,失去了劇本,失去了指引,未來真的成了未知了。但一切還是向著好的一方麵發展,起碼不再是孤軍奮鬥!”


    對於其他人來說,天塌下來有人頂著,可對於華夏守護之靈來說,他就是最高的那個,好在現在有了人文始祖,也能幫著扛一扛!


    華夏守護之靈作為從文明之中孕育而出的靈,他的成長也會跟文明一樣,不能跳躍式發展,突然跨過幾個文明階段,達到高等文明。


    基礎知識該補,還是要補的,不然就成了空中樓閣,建的越高,摔得越狠。


    華夏文明以付出近代史百年恥辱為代價,認識到不足,然後又經曆了幾十年這才補齊了自身的短板,逐步實現複興。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此乃人類文明發展至今,依舊未能真正邁向有序狀態的關鍵之所在。


    “形而上”指的是超越具體形態和物質的存在,即抽象的、無形的本體或原則,通常指代“道”;而“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有形的物質或現象,通常指代“器”?


    道是宇宙的本源,超越一切世間存在,包括時空、能量、因果等。它是無形的、抽象的,支配著一切有形的事物?


    器是有形的存在,如具體的物體、事物或現象。器是道的載體,是道的具體表現和體現?。


    華夏文明從一開始就選擇了追求“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共同發展。


    也就是對道的探索為主,器的發展為輔,兩者兩者相輔相成,齊頭並進。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追求“形而上”學占據了上風,並開始忽視了“形而下”學的發展,也就是器的進步,這就導致了社會製度發展停滯不前,生產力提升受到了極大的限製,從而走了許多曲折的道路。


    西方在封建時期接觸到“形而下”學之後,便迅速地發展“器”,通過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創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提升。這便是為何自華夏明朝末年以來,西方世界能夠迅速追趕並超越東方,實現後來者居上的根本原因。


    但是“器”是需要“道”來支配的,西方文明並沒有接受“形而上”學的“道”。


    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對於“形而下”之器具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對“形而上”之道的追求,器反客為主,人類社會開始麵臨秩序混亂的嚴峻問題。


    過於專注於“器”的發展卻忽視了世界的本源——“道”,本質上就是走向無序與毀滅。


    “器”成為人類相互攻擊和爭鬥的工具,引發了全球性的大混亂,也就是一戰,二戰。


    當世界被破壞到一定程度後,“器”暫時被人為限製,世界又逐漸從無序狀態恢複到有序。


    但是,專供“形而下”學,以“器”為主導的西方思想仍然占據著世界的主導地位,使得世界始終難以擺脫無序的困境。


    而“器”經過不斷發展,它的勢不斷累加,已經快要掙脫人類控製了。一旦“器具”再次失去約束,整個人類世界可能就會麵臨毀滅甚至滅絕的災難。


    隻有當“形而上”學,的“道”回歸到社會發展的主體位置時,這個世界才能真正遠離戰爭的威脅,和平發展。否則世界將一直徘徊在戰爭的邊緣,直至能夠毀滅地星現有生態環境的世界大戰爆發,人類徹底滅絕。


    如今,華夏正在努力探索的道路便是將之前探索的“形而上”學,重新拾起來,以“道”來支配“器”!


    形而下” 之學的 “器” 能夠借助對知識體係的學習來加以提升。


    然而,“形而上” 之學的 “道” 則需依靠感悟以及持續不斷的實踐才得以總結出經驗。華夏先賢曆經數千年的實踐總結,方才有了一套成熟的 “形而上” 學體係,亦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典籍。


    就比如說民族融合問題,華夏經曆了,先秦至漢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唐宋時期,元明清時期,以及近現代四千多年才完全融合成為今天,今天華夏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


    華夏人強調整體思維,華夏人容易看到一片森林。更容易看到整體、看到全局,看到所有的關聯性和變化性,


    華夏人看問題的眼光很全麵,從不隻強調事物本身的特性,還強調環境,強調變化。華夏人會敏感地意識到,每個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麵,從其內在的矛盾的運動、變化及各個方麵的相互聯係中,才能從本質上係統地、完整地認識一個事物。


    如此一來,便能以一種更為係統、完備的視角來認知世界。


    這就是通過“形而上”學,探索認知世界。


    西方人強調分析思維,西方人容易看到一棵棵的樹。西方人則更容易看到每棵樹的獨特個性、與眾不同的特點,甚至可以看到它的排他性。


    這就是通過“形而下”學,研究世界。


    之所以思維不同,都是人類為了適應自己的生存環境而創造出來的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文化。


    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並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體係——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西方是基於所有事物都是客觀存在下,通過研究事物去研究事物,說到底就是唯物論為核心。


    所有的研究都是對物質本身去研究,盲目否定有精神力量,探討人性也是這樣,西方傾向於把人與動物的特性簡單地歸為一類,僅僅將人視為高等動物。


    這種觀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人類與動物在某些生物學特征上的聯係,但卻忽視了人類所獨有的精神、情感、道德、文化等層麵的特質。


    它未能充分考量到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力量在塑造人類行為、推動社會發展和影響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在西方的認知體係中,對於人所特有的真、善、美,友愛、慈悲等特性確實往往難以給予合理的解釋。這是因為其思想觀念以唯物論為核心,否定了神性的存在,認為一切都是現實的、殘酷的。在這種觀念的主導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叢林法則” 成為了一種普遍的認知模式。


    他們的生物學、科學、人文學、社會學、人倫學以及宇宙觀等各個領域,無不是基於對客觀物質的分析。這種以客觀物質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使得他們在看待世界時往往較為冷漠。他們將人類的行為和社會現象僅僅歸結為物質因素的作用,忽視了人類精神層麵的價值和意義。


    這種西方的理論思想,在否定神性的同時,也盲目地否定了人所具有的真善美的神性光輝,一味地著重於人的貪嗔癡慢疑等負麵性質,甚至認為人類與動物世界並無不同。他們采用研究物質科學、生物學的方法去探究人類的社會關係、人倫關係、人性以及宗教,這全然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一種強盜邏輯,是盲目主觀自大的結果。


    華夏的宇宙觀、人文、科學、思想理論、人倫以及政治製度等,皆是以肯定人的光輝神性為基礎,理性地看待人性,從宇宙的本源延伸至萬事萬物的關係,進而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華夏文明注重人的內在精神品質和道德修養的培養,強調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共生,追求一種高遠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理想。


    華夏文明在曆史的長河中也有諸多關於實用技術和物質創造的成果,隻是在價值取向上更側重於精神層麵的追求和人文道德的建設。


    西方其主流思想體係和研究方法中,對精神和道德層麵的重視程度不足,忽視了人的基本倫理天性和道德,側重於物質文明建設。


    當今世界,人文道德呈現衰落之勢,社會問題不斷湧現。拜金思潮與利己主義盛行,宣揚自私自利,導致不結婚、不生育現象增多。同時,宗教領域亂象叢生,戰爭亦頻繁爆發。究其根本,是盲目迷信西方思維及西方價值觀、宇宙觀所致。


    西方文明在經曆了一段時期的大發展後,為人類文明作出了諸多重大貢獻。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奉行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逐漸暴露出嚴重的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法則導致的矛盾不斷累加,如今已到了積重難返、宿弊難清的境地。西方的價值觀和宇宙觀在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等方麵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繁榮,但與此同時,也給世界帶來了日益激烈的戰爭與衝突。


    在國際關係中,西方一些國家以自身利益為優先,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對其他國家進行幹涉、掠奪資源,引發了地區的不穩定和衝突。這種叢林法則式的行為破壞了國際秩序的公平與正義,使得許多國家和地區陷入動蕩與危機之中。


    而且,西方內部也麵臨著諸多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懸殊、社會撕裂、種族矛盾等,這些問題在其價值觀體係下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人乃萬物之靈。應當肯定神性,這並非盲目的自我心理安慰。事實上,神性、命運以及神秘力量確實客觀存在。“舉頭三尺有神明” 並非全然荒唐之語,畢竟宇宙的奧秘浩渺無垠,現今的科學遠不能探知其千分之一。


    切不可盲目否定人文道德和宗教神秘學,不能輕視人的精神力量。劍走偏鋒不可取,盲目自大、絕對肯定以及走向極端皆是人類的重大弊病。既不能陷入盲目唯心的極端,也不能走向盲目物質化的極端,而應 “叩其兩端而竭焉”,努力把握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華夏文明曾曆經低穀時期。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華夏文明遭遇了諸多挑戰與困境,尤其是近代人民蒙難、文明蒙塵,華夏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


    華夏文明深厚的底蘊和頑強的生命力使其得以延續。如今,華夏文明正處於文明重塑的關鍵階段。


    華夏文明在與世界各種文明的交流與碰撞中,不斷反思、調整和創新。在這個階段,我們重新審視華夏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念,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和精華,將其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結合,以塑造適應新時代的華夏文明新形態。


    在這一個關鍵的時期靈源應運而生,不僅沒有打斷塑造華夏文明新形態的進程,反而正在加速這一進程。


    隨著更多人覺醒靈覺,開始修行,被忽視的“形而上”學,很快就會得到發展。華夏人骨子裏的求仙問道,更加會加速“形而上”學的恢複。


    華夏守護之靈並非生而知之者,他亦在不斷學習。他傳承了華夏文明的包容性,尤其是在與近現代靈源接觸的過程中,不斷汲取西方的優秀文化。


    華夏文明追本溯源,旨在明確其起源、形成及早期發展曆程,揭示華夏文明 “多元一體” 的曆史進程,增強華夏民族的凝聚力。提升華夏文明的影響力與感召力,增強民族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顧曆史,並非為了在曾經華夏文明的輝煌中尋求慰藉,而是要總結曆史經驗、把握曆史規律,增添開拓前進的勇氣與力量。


    夏先衍並不知曉他的這份好奇心,竟讓守護之靈有所領悟,徹底明白了應當如何借助華夏文化所孕育的靈源實現成長。


    即便他知曉此事,此刻也無暇顧及了,因為他如今的心神完全被橘子洲上的氣息所牽引,踏入了一處神秘之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闌風伏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闌風伏雨並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