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衍來星城的計劃就是因為橘子洲與嶽麓山兩座靈源之地。他也將去這裏的行程留在了最後一天,可以抽出完整的一天來調查這兩個靈源之地。


    因為出現了英靈,所以明天的行程臨時加上了一個湘省革命靈源。


    湘省革命陵園?位於星城市天心區書院南路451號,緊臨湘江,俯視橘子洲頭,與嶽麓山遙遙相望。


    英烈紀念牆刻錄辛亥革命以來長沙籍和在長沙犧牲的餘名為國捐軀的烈士英名;正中雕刻有包括楊開慧、何叔衡、郭亮、雷鋒、歐陽海等著名英烈的傑出代表。


    紀念碑南側為烈士公墓。墓區可容納各個時期革命烈士268位,現已安葬的包括紅軍將領陳毅安烈士,開國少將吳自立、劉子奇、黃曹龍烈士,共和國第一批飛行員宋立貴烈士、海軍戰士譚子愚烈士、在汶川抗震救災行動中捐軀的飛行員陳林烈士等108位。


    夏先衍來到這裏後,發現果然與烈士公園一樣,出現了英靈。這讓他十分好奇,忍不住詢問識海中的華夏守護之靈。


    守護之靈並未現身,隻是在一張紙上留下了一行字:“不要問,問就是不是你現在能夠知道的秘密;不要繼續調查,就當這事沒發生過,英靈很快會斂息隱匿起來!”


    夏先衍很識趣地收起了自己的好奇心,守護之靈一直躲著就能說明問題了,這事不是現在的他能夠參與的。於是他老老實實地開始調查起這裏的靈源之地來。


    烈士陵園內靜謐而莊嚴,這裏始終保持著一份超凡脫俗的寧靜。巍峨的紀念碑高聳入雲,屹立於藍天白雲之下,象征著烈士們的偉大精神永垂不朽。


    夏先衍等人來到了烈士墓前,他們看到有一家三口來給烈士獻花。一個五歲左右的小女孩,她小心翼翼地捧著花束,而她的父母則靜靜地跟在她身後。


    當小女孩把花放在墓碑前時,然後一起跟著父母對著周圍的墓碑行禮。接著,孩子的母親開始教導女兒念祭文,小女孩用稚嫩的聲音一字一句地讀著,稚嫩的童聲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響起,宛如清澈的溪流緩緩流淌過心間。


    就在這時,孩子的父親注意到了夏先衍一行人捧著鮮花站在後麵,於是想著拉母女倆人會退一下讓出中間的位置。


    夏先衍連忙擺擺手,表示不用著急,可以等待孩子跟著讀完祭文,於是眾人就站在那裏聽著小女孩讀祭文。


    小女孩滿著真誠與純淨聲音,如同天籟之音,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敲擊著心靈。


    在小女孩讀完祭文之後,夏先衍一行人才緩緩走上前去,獻上了自己手中的鮮花,夏先衍與李風禾也跟著曆忱雨他們行了個軍禮,向烈士們表達了最崇高的敬意。


    獻完花後,夏先衍等人默默地離開了革命烈士陵園。接下來,他們將前往下一個靈源之地——嶽麓山。


    嶽麓山是南嶽72峰之尾峰,海拔300.8米。麓山景區是嶽麓山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之一,麵積5.28平方公裏,位於湘江西岸,是十分難得的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嶽麓山是一個巨大的“植物博物館”。景區共有植物種類174科,977種,以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亞熱帶暖性針葉林為主,部分地區還保存著大片的原生性常綠闊葉次生林。古樹名木,隨處可見,晉朝羅漢鬆、唐代銀杏、宋元香樟、明清楓栗,生機勃勃。


    嶽麓山人傑地靈,風景名勝比比皆是,僅列為省級以上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5處。愛晚亭之幽,嶽麓書院之深,麓山寺之古,雲麓宮之清,以及白鶴泉、禹王碑、 二南詩刻、隋舍利塔、印心石屋等等無不引人入勝。還有黃興、蔡鍔、蔣翊武、陳天華等烈士、名人墓葬,在蒼鬆翠柏之中更顯莊嚴肅穆。


    嶽麓山融華夏古文化精華的儒、佛、道為一體,包容了曆史上思想巨子、高僧老道、騷人墨客共同開拓的嶽麓山文化內涵。山下,是被列入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1000多年來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教學,培養了一大批經世致用的棟梁之材,如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蔡鍔、陳天華、楊昌濟、徐特立等。


    山腰有被譽為“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古麓山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是湖南省佛教的發源地和中心。


    位於山頂的雲麓道宮,是道教 的72福地的第23洞真虛福地,距今也有500多年的曆史。儒、佛、道並存使嶽麓山獨具魅力,三教相互交融,共同譜寫了一部嶽麓山文化發展史的壯麗詩篇。


    古麓山寺建於西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山門上“古麓山寺”四字是唐代書法家、文學家李邕所寫,從麓山寺碑中拓印出來的。麓山寺碑號稱“三絕碑”, 以其文章、書法以及刻工三者俱佳而得名,也是嶽麓山中現存最古老的一塊碑。


    禹王碑高1.84米,寬1.4米,字高約16厘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未行空4字,共計77字。碑文有的像奔走的龍蛇,有的像團起身子的蝌蚪,字形 獨特,難以辨認。


    自明代以來,研究禹碑的學者數不勝數,有人說是蝌蚪古文,也有人說是鳥文古篆或道家符篆。現在一般多采用楊慎的譯文,大意為:禹奉舜囑 托,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在登南嶽時,夢見蒼水使者,得到治理洪水的要領金簡玉字書,刻於石山的高處。從此,改圍堵為疏導,河流疏暢行 通了,害人的禽獸蛟龍永遠奔逃。


    麓山蒼蒼,湘水泱泱。以我一山葬國魂。正是這些名人墓葬,使得這座300.8米的名山,在華夏人心中無比高大。


    一座嶽麓山,半部近代史。


    “半部近代史”始於禹之謨主持的對陳天華和姚宏業二烈士的安葬。陳天華和姚宏業都是著名的辛亥革命誌士。


    1907年,禹之謨在靖州西門外被殺害。在湘省都督譚延闓的主持下,同年11月15日,禹之謨也遷葬到了嶽麓山。


    又過了5年,曾給禹之謨執紼的黃興,以國葬禮下葬於嶽麓山。而在黃興下葬前3天,蔡鍔也以國葬禮下葬嶽麓山。


    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和領袖,以字“克強”聞名當時,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


    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


    犧牲於江城的援鄂湘軍將士大都由華夏紅十字會收殮掩埋於漢陽龜山腳下,少數烈士遺骸被運回長沙安葬於嶽麓山,這就是現在嶽麓山風景管理處後山的“辛亥援鄂漢陽陣亡將士公墓”。


    除上述墓地以外,在嶽麓山叢林深處,還掩映著62名有史可查的辛亥烈士墳塚。


    記有20座單人墓、4座雙人墓、2座集體公墓。


    嶽麓山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山中的一草一木目睹過長沙會戰中華夏軍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烈一幕。?


    從20世紀三十年代始,嶽麓山相繼建成了嶽王亭、忠烈祠、陸軍第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陸軍第十軍三次長沙會戰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陸軍第四軍抗敵陣亡將士之墓、長沙會戰碑、陣亡將士名錄石欄等。


    夏先衍一隊人從嶽麓書院進,最後又從嶽麓書院出來。這裏一整座山都成為了靈源之地,曆史文化遺址所孕育的靈源,形成的靈源之地。而後革命文化在靈源之地上又孕育出了新的靈源。


    讓這座靈源不斷向著湘江擴張,夏先衍第一次見到能夠覆蓋學校的靈源之地。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夠與橘子洲靈源之地匯合。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湘江也會成為靈脈。


    在華夏曆史上是先有長沙,後有湘省。從秦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長沙郡。就這樣,長沙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了現在。


    長沙在華夏近現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長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起義對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起到了關鍵作用。


    長沙是毛主席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


    在抗日戰爭期間,長沙是重要的戰略要地。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戰役,它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紅色長沙,青山處處埋忠骨。


    夏先衍想起了革命陵園中小女孩讀的祭文,他望著星城的英靈之氣,不自覺的讀了出來。


    憶昔辛亥,風雲激蕩。誌士仁人,奮起圖強。推翻帝製,肇啟新章。為求民主,不惜肝腸。碧血橫飛,浩氣四揚。


    紅軍長征,萬裏名揚。艱難險阻,何懼風霜。信念如磐,意誌如鋼。為解民困,轉戰八方。烈士之血,染紅疆場。


    及乎抗日,國難方張。寇賊肆虐,山河板蕩。英烈奮起,衛我家邦。浴血奮戰,忠勇無雙。捐軀赴難,義薄穹蒼。


    新中國立,百廢待匡。烈士繼起,保國衛疆。和平建設,亦多殤亡。奉獻自我,德澤永光。


    先烈之名,永載史章。英風烈烈,正氣堂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輩後人,當繼遺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闌風伏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闌風伏雨並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最新章節